南宋名将余玠,为啥能防住蒙古铁骑
余玠是南宋时期名将,是南宋之时对抗蒙古军队的一名重要战将,曾经多次击退来犯蒙古军队。对外他能率军抗击外敌侵入,对内能改革弊治,加强防务。在四川驻守期间,其听从各方建议,最终成功构建了山城防御体系,多次击退进犯蒙古军队。
余玠在任期间,共加固新增了二十座山城,所形成的山城防御体系战略布置大致如下:第一条防线,由得汉、小宁、平梁、大获、苦竹等城组成,作为前沿阵地起到警戒、阻滞延缓蒙军进攻的作用,以赢得战争准备时间为目的。
第二条防线为防御地带,以号称"巴蜀要津"的合州钓鱼城为支柱,又有赤牛、运山、青居、蓬溪、铁峰、云顶等城相伴,通过钓鱼城防御支柱的作用,控制渠江、嘉陵江、涪江从而屏障重庆。
第三条防线为后方阵地,以指挥中枢重庆为中心控制的地域,东起夔门,西至嘉定,长江沿线的瞿塘、白帝、天生、多功、神臂、紫云等城互为犄角。其中,"重庆为保蜀之根本,夔门为蔽吴之根本,嘉定为镇西之根本。"
山城之间,防线之间,互相联系,前后支援,交相掩护。如臂使指,气势联络,"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点、线、面结合的山城防御体系。该体系可坚守、可出击,为赢得作战时间,调集部队创造了条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山城堡塞真正被蒙军攻破的并不多,大多是南宋末年因叛降而城陷。
从历史记载看,山城战术和防御体系的确在战争中发挥了相当大的积极作用,不仅挫败了蒙军的屡次进犯,而且使四川成为南宋最后被攻占的地区。山城防御体系之所以作用巨大,有其特殊原因:
蒙军擅长骑马野战,南宋军队多为步兵和水军。将战场由平旷之地移到高山峻岭,扬长避短,不仅使蒙古骑兵无法施展善于奔袭的优势,而且可以居高临下,发挥步兵所长。各山城大多依凭江河,蒙军不喜水性,缺乏水军作战的经验。这样既可借助水势增加山险,又可依赖水运沟通外界往来,发挥宋军舟楫之利。兵力部署于山城之上,守点不守线,克服了四川兵力有限的不足,便于集中兵力形成对蒙军的局部优势。
山城环境优良,山顶多宽平,周围常有田土、有泉水、有林木、有土石。水源不竭,粮草充盈,就地取材,修筑便利,利于军民休养生息。军民结合,亦战亦耕。所筑山城多将其州县治所迁于其上,民众自有相随。因此,山城既是军事要塞,又是战略后方。战时全民皆兵出城作战,战争间隙,从事农耕,自给自足,可长久驻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