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荣耀
曾经的荣耀
威远县政协 陈廷德
(2009年2月)
李慎彝(1777——1855),族名士黉,榜名慎修,字允若,号信斋,威远县新店镇人。乾隆四十二年生,嘉庆十二年中举,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嘉庆十四年起任福建省汀州府清流县知县,后调任沙县知县,再调任泉州府晋江县知县,前后共十四年。道光三年(1823)调任台湾府台湾县知县,道光六年(1826)调升台湾府淡水厅同知,道光九年(1829)调升台湾府葛玛兰厅通判,兼理淡水厅务。道光十一年(1831)调升湖北郧阳府知府,后告老返乡。咸丰五年(1855)去世。
李慎彝在台为官八年,从台湾县知县,到淡水厅同知,再到葛玛兰通判,所到之处,克襄王事,赞理名疆,辅宣雅化,政绩卓著,百姓称颂,朝廷嘉奖,由七品知县,连加三级,诰授朝议大夫,升为四品通判。在李慎彝的家乡(小地名木牌坊),即威远县新店镇永红村12、13组和永政村13、14组一带,至今还有数块圣旨残碑,散落于房前竹林中和堰塘田边道路旁。经研究查考史料,这些圣旨残碑有以下特点:
一、残碑数量多,圣旨跨两代
嘉庆皇帝封赠圣旨残碑(图1)。残碑原散落于堰塘边,今已收立于县文管所碑墙。嘉庆十四年,李慎彝就任福建清流县知县,按清朝封赠制度,嘉庆皇帝颁敕命圣旨,封赠李慎彝祖父祖母和父亲母亲。在嘉庆《威远县志》中,全文收录了嘉庆皇帝于嘉庆十四年颁发的两道封赠圣旨内容,一是覃恩貤赠李慎彝祖父李宏象为文林郎,覃恩貤赠祖母张氏和继祖母张氏为孺人;二是覃恩封李父李寅为文林郎、李母张氏为孺人。而所见这块圣旨残碑,仅记录了貤赠李慎彝祖父为文林郎的圣旨内容,笔者推断,相同形制的嘉庆十四年圣旨碑,在木牌坊一带应该还有1——4块。
道光皇帝封赠圣旨残碑(图2)。残碑仍散落于房前竹林中。残碑残留文字为:“…吏端重循良教忠勵資…乃現任福建台灣府…慎彝之父禔躬淳厚垂…乃宣猷之本,澤堪啟後…爾子克襄王事,贈爾為…克承清白之風,嘉茲…遺謨。…月十三日”。从残碑卷草雕刻和存留文字可知,此封赠圣旨碑应为李慎彝出任台湾县知县(道光三年)或调升淡水厅同知(道光六年)时,道光皇帝颁旨封赠李父李寅,其圣旨内容和颁旨时间待考。
道光九年封赠圣旨断碑(图3、4)。断碑仍散落于竹林路旁。断碑碑文基本完整,圣旨内容为:“奉天承運,皇帝制曰:墨綬風清,聿重 □ 潘之選,紫泥雲煥,用酬佐政之勞。爾現任福建臺灣府葛瑪蘭通判加三級李慎彝,贊理名疆,輔宣雅化,鑣連五馬,襄足于康莊,綸綰半通,被龍章於冊府。茲以爾克襄王事,授爾為朝議大夫,錫之誥命。於戲。官因人重,當思別駕之榮;地與民親,尚奏分符之績。制曰:良臣宣力於外,效厥勤勞,賢媛襄職於中,膺此寵錫。爾現任福建臺灣府葛瑪蘭通判加三級李慎彝之妻黃氏,終溫且惠,既靜而專,綦絲從夫,克贊素絲之節,蘋蘩主饋,爰流彤管之輝。茲以爾夫克襄王事,封爾為恭人。於戲。敬爾有官,著肅雍而並美;職於其內,尚黽勉以同心。道光九年十二月十三日”。从道光诰命圣旨可知,李慎彝治理台湾淡水厅务有功,而诰授朝议大夫,调升葛玛兰通判,同时诰封李妻黄氏为恭人(四品诰命夫人)。
二、残碑雕刻精,文史价值高
这些圣旨残碑,型制大,等级高,石质硬,书法工整,精雕细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史价值。李慎彝仕途二十多年,受嘉庆、道光两代皇帝前后多次圣旨封赠,在威远历史人物中并不多见,在小县威远应属影响广泛的大事件,县衙典史理应记录存档,但是,光绪《威远县志》对道光皇帝颁发诰命圣旨封赠李氏事件却未予记载。这些圣旨残碑的发现,特别是道光九年圣旨碑完整记录了诰命全文,不仅补充了威远历史人物史料,而且为清朝封赠制度研究,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同时又间接地佐证了光绪《威远县志》编撰者对重大史实把握欠准,史料取舍随意。对这些残碑,笔者建议县文管部门及时到木牌坊一带查找补齐,收回保护,陈列观赏,圣旨文字适时补录于县志,以便查考。
光阴荏苒,圣旨飘零。碑残文失,物是人非。残碑镌刻着李慎彝克襄王事、赞理名疆、加官晋级,光宗耀祖,那些李氏家族和威远人曾经拥有过的荣耀。更为重要的是,残碑记录了道光年间李慎彝署政台湾,治理开发台湾北部的功绩。那是令人尊敬而不能忘记的一段辉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