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觉民与妻书感人至深,科举考试潇洒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而弃考
水滴石穿,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人物亦能有大作为,小人物亦可窥大世界。晚清末年,内忧外患,华夏民族到了危亡之际,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对中国进行了革命。然而革命并非易事,它需要权利、财力、智慧、团结和牺牲,许许多多的人受到了思想上的启蒙,从而开始反抗和斗争,尤其是青年人。但中国的百姓大多并未意识到革命的意义和作用,他们仍处于麻木和茫然的状态,或许这也意味着辛亥革命的成果注定被窃取、被削弱。
林觉民只是大多先进青年中的一员,却有着不同于大众的思考,他说:“当今列强有哪个国家不是因为革命才得以强盛的,中国岂能不思革命?”所以一表人才、家境优越的他在革命与安逸间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前者,在生命终结之前写下了深情大义的《与妻书》。
林觉民,1887年出生在福州三坊七巷。在很小的时候就过继给叔父为子,嗣父是个饱学多才的廪生,以诗文闻名于时;嗣母是个生性善良仁爱,典型的贤妻良母。而林觉民天性聪慧,读书过目不忘,深得嗣父的喜爱,自幼就由嗣父亲自教导读书。后参加科举考试,无意获取功名,遂在考卷上题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离开考场。
中山先生曾说:“中国积弱,在今天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王室宗亲,贵族官吏,因循守旧,粉饰虚张;而老百姓呢,个个都是苟且偷生,蒙昧无知;堂堂华夏,不齿于列邦,被轻于异族!”的确,清朝末年的中国,百姓麻木不仁,对名族危机几乎全然不了解,仅有的先进知识分子联合在一起对那个腐朽的清王朝发起了反抗,如同星星之火,却有燎原之势,这便是辛亥革命。
这次革命虽如飞蛾扑火那样脆弱,但唤醒了麻木的国民,越来越多有能力的青年为了共和而奋斗,像青年周恩来、毛泽东、叶挺。他们紧随着中山先生共和的初衷,将革命进行到底。少年时的毛润之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于辛亥革命后加入新起义军,余生中让中国这条潜藏的巨龙苏醒了,这样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用他的才华与信仰完成了所谓大人物不能完成的事;青年的周恩来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大学生,一次寻常的日本留学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让他开始思考自己和国家,在做中山先生学生的期间深受其共和思想的影响,并坚持着他的初衷;儿时的叶挺出生于光绪年间的一个农民家庭,深好读书,因剪辫子支持广州起义反抗清朝统治而被捕,获释后依旧坚定的走上了军事救国的道路,余生中功绩满满。这便是继辛亥革命后中国青年的觉醒和作为。
林觉民亦是其中一员,他的天赋和性情注定让这个“小人物”不平凡。说起林觉民大多数人回忆起的怕是巴金笔下的觉民——高觉民,他们有相同亦有差异;巴金笔下的觉民正直、聪明、冷静,不做没有效果的反抗和斗争,而辛亥革命中的觉民面貌如玉、心肠如铁、高傲大气,为推翻旧制创建共和不惜慷慨赴死;交叉之处在于他们都有一颗追求自由的心。
林觉民家境优渥,更是一表人才,只因幼年时崇尚自由平等,感叹清末教育的腐败,朝廷的落后,走上了一条艰辛的民主共和之路。年轻时的林觉民极力称赞邹容的“革命军”中所提的“革命与教育并行”,于几个志同道合之人一起创办了私学,推崇新思想、新概念;与此同时他还创建了女子中学,动员妻子和家中女眷去学习,打破旧的制度,接受新的思想,让青年人不再愚昧,敢于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爱情。
被捕后的林觉民依旧傲气,这傲气是与生俱来地、骨子里透着地;他问张鸣歧,你为什么总是在黑暗里,你在害怕?你怕我的年轻,我选择了死亡,可我依然年轻,而你已经老了……。审判中的林觉民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以笔立言,至激烈处,解衣磅薄,以手捶胸;丝毫不给张鸣歧说话的机会,事后他曾说到这样一个心地光明如雷的奇男子若留给革命党怕是会后患无穷,就这样因出色的能力、卓越的才华而走上了断头台。
在清末这个时期,有思想、有才华、有抱负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他们都在为了自由平等做着或大或小的事情,诸多小人物聚在一起亦能成就大事业,革命的成功需要或大或小的试探、冒险。秋瑾,幼时精读诗书古文,对“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观点噗之以鼻,曾言余生中一直为女权的独立而奋斗,甚至在将死之际,心中想的、口中念的依旧是女权革命,她说:“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开始,纵使世人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我此番赴死正回答革命所谓何事,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为何物。”
这样一个奇女子,为了女权和家族舍弃了太多,纵使没有成功,也给后进女青年带来了巨大影响,成为激起一大片涟漪的玉石。今年三八妇女节期间,辛亥革命博物馆承办的迎“三八”特展上,展现了中国近代女性生活的常态和社会地位的变迁,强调女性在推动历史发展上的作用,可见璇卿等诸位女性对中国发展的推动和历史的前进有着意料之外的影响。
何为革命?有人说,革命是创造自由、是生离死别;有人说,革命是宁静、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亦有人说,革命是推翻、是打破、是重生;而中山先生则说,革命是为让四万万同胞人人有恒业,不啼饥,不号寒。革命需要实践者,而这些实践者往往是些有思想、有追求的先进青年,无论是辛亥革命期间,或是之后都有青年的探索,尤其革命之后,青年间思想的觉醒更是深刻,甚至于麻木的民众都开始有了知觉。他们更加关注民权、民生和民族,更加追求平等和自由,这也成为了后续中国崛起的力量。
小人物的力量不可小觑、青年的力量不容忽视、百姓的力量不能舍弃;林觉民只是清末以后中国青年的一个缩影,他的背后是穿越时间和空间的各方优秀青年,他们都在为中国的崛起、发展和强大献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