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迟到:如水岁月,警车情怀|散文
文/老迟到
【作者简介】老迟到,人至中年,爱旅游,爱生活,人生路上且行且忆,遂成文字,愿伴余生。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二十多年前,刚刚大学毕业踏进警营,那是一生中最珍贵的芳华岁月,也是一段物资相对匮乏的岁月。
作为警察来说,车辆是比较重要的。那时候,代步工具大多是自行车。轿车,绝对是奢侈品,全局没有几辆像模像样的车。比较耀眼的“上海牌”轿车,也只有半成新,名义上是领导的“专用”车,其实说是大家的“服务车”更恰当一些,印象中好像从没闲着,科室应急,只要是公事,保准派上用场。那时,虽然没有公车私用这一说,但同事都很自觉,从没有揩公家的油这种意识。
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有位年过七旬的老干部到局里办事后,准备回家,正好遇上局领导,一番热情洋溢的问寒问暖。
“怎么回去?”充满关切地问。
“住得近,慢慢走走,这把老骨头再不锻炼就动不了啦!”
“让司机送下吧,车就在门前。”
“不用,公家的车还要办公家的事。走喽!”就此别过。
很温馨的一幕,象烙印一样在心中无法抹掉,回忆起来蛮温暖的,也会在心底为那位老干部鼓掌。
那个交通工具奇缺的年代,物以稀为贵。谁要是能坐一次小轿车,都会在心里偷着乐半天。
细数一下,当时局里真没几辆车,每个科室也保证不了一辆。
办公室有辆三轮摩托车,俗称“偏斗”,是专门用于发机要的,跑在马路上只能风里来,不能雨里去。不管寒来暑往,一年365天不间断地奔跑在路上。跑机要的基本是年轻同志,风雨无阻,从不叫苦喊累,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到后来,局里安排一辆北京212吉普车,鸟枪换炮,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那时没有高铁,出差一般坐火车或是乘汽车,基本一天时间在路上。有次和同事去省城济南办事,自带一部“50”大头车,飞快地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然而好事多磨,刚进淄博地界,车子闹起了脾气,“趴窝”不动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急煞车上人。正值年末岁尾,隆冬时节,费了不少周折协调当地同行把车子拖到大修厂,在路边小店住下。过了“小年”,还没修好,店家几次催促退房,准备关张回家过大年。店里只剩两位住客,暖气早早停了,天寒地冻的前后数天,返回烟台年关已近。
人没有受不了的苦。时节和环境,当时肯定不免焦虑和无聊,竟也度过了。累并快乐着!
其实并算不上累!年轻人的心境明亮,不会想些多余的,只有干好工作的无比热忱和满腔激情,难能可贵。
那时到县里调研和办案,基本是坐公共汽车。有次和位老同志一起下乡,大清早去汽车站买上票,一路颠簸到了目的地。出了终点站,错过接站的人,径直步行走去。
当时二人初次来到小城,又逢单位乔迁新址,担心找不到,这可咋办?
“其实咱这行最好找。放眼望去,只要你见到楼顶上的大铁塔,无非是咱和邮电这两家。再从外观上看下楼房,十有八九就能判断咱要去的是哪家!”老同志的经验之谈至今在耳边回响。
一点不假。二人寻着楼顶上有铁塔的方向一路走去,还真找对了门。对老同志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经验是经过实践不断总结积累而来的,有时会比探索更具捷径更富成效,利用好了,事半功倍。
自己考取了驾照,总感到单位的车不能随便乱动,加上当时对驾车丝毫提不起兴趣,以至闲了几年又成“新手”。有次陪领导下乡督办一起信访案件,车上闲扯,谈及驾驶问题,当得知拿到驾照后再没摸过方向盘时,便道:不要把驾驶看成是个技术活,其实是个心理障碍问题,是个熟练程度问题,只要用心,大胆实践,勇于积累,一定没有问题。还道:经历第一次,再过第二次,凡事仔细琢磨就会有提升,慢慢就会得心应手。在一番苦口婆心鼓励下,二人调换位置,小心翼翼地启动车子,离合、挂挡、油门、换挡……速度虽是慢了点,但很平稳。一路上,如何变道、如何超车、如何应急处置……娓娓道来全是经验之谈,由衷感谢无私传授。
车下高速,还未进市区,重新调换位置。到达目的地,车停,迎候的同志彼此都很熟悉,一见就傻了眼,哪有领导为下属开车的?玩笑道,“处级干部亲自驾驶,这得多大个干部?!”满院笑声开怀,久久不断。
时光飞逝如电。如今,私家车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更甭说警务用车了:出警车、指挥车、勘探车、处突车……甚至有些先进的地区都用上了警用直升机,形势的发展和任务的需要,使警用装备更加精良,更重实效。
回顾过往的那些点点滴滴,更感到时代进步日新月异,置身其间,激情携手一路同行。不经意间,意气风发的青年已经人到中年。每每忆起经历的一幕幕,那些人那些事,如在眼前,挥之不去,愈久弥香,那是岁月里最温暖的记忆。
(图片来自于网络)
《作家荟》微信号stzx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