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付出这么多,对方总是没看见?
愤怒有许多不同的来源,先前已经提过,林林总总的各种愤怒都与恐惧有关,一旦放下恐惧,愤怒便化为乌有。另一个愤怒的来源是骄傲,尤其是称为自大的那一种。骄傲往往会喂养并延长愤怒。骄傲的其中一个源头,则跟自我牺牲有关。如果我们与别人的关系,是透过牺牲的形式来跟小我挂钩,假以时日必定会愤愤不平,这是因为对方通常不会察觉到我们所做的牺牲,所以不太可能满足我们的期待。
典型的传统婚姻生活便是这一类的例子。妻子操劳家务一整天,打扫房子、照顾花草、重新布置家具,竭尽所能地把家里打点得干净又舒适。等到丈夫回家后,不但没有半句夸奖,甚至根本没有注意到妻子的付出。他工作了一天,累坏了,心里还在想着工作上的考验与麻烦。他脑子里想的是自己的各种牺牲:气呼呼的顾客、挤在车里的痛苦、动不动发脾气的老板,以及追赶各种期限的压力。在他想着为妻小所做的一切努力及所面对的各种艰辛时,妻子的怨气也在攀升,她气丈夫没有肯定自己的付出,开始在心里重温自己这一天所做的种种牺牲。她大可跟朋友出门午餐、把那本心爱的书读完或坐下来看喜欢的电视节目,但她选择为丈夫做牛做马,但丈夫对她努力的成果却只字不提。夫妻两人都感到生气、委屈和挫败,他们内心的愤怒腾腾往上升,并表现在冷淡的行为上面,一整个晚上都在看电视来逃避彼此,然后满怀心事地上床睡觉。以上是典型的居家生活场景,正因为这太过平常,才有学习的价值;我们可以抽丝剥茧,揭开这一对夫妻的关系是如何恶化的。
当我们想要、渴望和坚持从另一个人那里得到某种东西时,对方就会觉得有压力。因此,他们会无意识地反抗。在上述的例子中,夫妻双方都在寻求对方的肯定。他们想要被肯定、渴望被肯定,却阻断了彼此肯定的机会。双方都感觉到压力,进而本能地抗拒。抗拒是因为有了压力,而压力是来自我们觉得对方是在否定自己的选择。这就是一种情绪勒索。无意识的公式是:“满足我的要求,不然我就用退缩、发火、绷着脸、生闷气和怨恨来惩罚你。”没有人喜欢被情绪勒索的感觉。我们都知道,一旦察觉到某人想要我们的称赞时,我们会心生抵触,于是在有意无意间抗拒对方。
当驱策的动力是自我牺牲时,就是在向对方施压。即便别人在胁迫之下肯定了我们,我们也高兴不起来。强求而来的称赞无法令人满足。这时,一部分的怒气来自我们对自我牺牲的骄傲。我们对自己为他人所做的事怀有一种微妙的虚荣心,一旦我们的“牺牲”没有得到肯定时,对自己的表现越是自豪,越容易发怒。
要抵消这股怒气,方法是承认并放下骄傲,放下我们想用自怜自怨来换取快感的欲望,把我们为别人所做的事视为礼物。如此一来,我们会感受到慷慨的喜悦,这便是我们的回报。
放下期待,无所求才能无所不有
当我们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而给别人施加压力时,别人自然会心生抗拒,毕竟我们是在向他们施压。我们越是咄咄逼人,别人反抗得越是剧烈。即便他们可能会因为恐惧而向我们的要求低头,但心里一定不肯接受,日后,我们终究会失去已经获得的好处。这种抗拒每个人都会有。我们可以觉知到这种无意识的抗拒,然后找到借口与似是而非的解释来逃避。
前面提到罗勃.林格在他的著作《威吓致胜》(Winning Through Intimidation)中,将这种情形称之为“男女理论”(男孩遇见女孩,当女孩察觉到男孩喜欢她时,男孩很难追到手。反之,如果男孩决定不追了,女孩反而想要他,而男孩会表现得很冷淡)。如果用此一现象来解释推销阻力,一个解决办法是明白我们的责任是尽力而为,而不是试图操控结果。另一个办法是臣服,放下我们对别人的期望,放下以期盼与欲望的形式施加在对方身上的压力。然后,对方就会有软化态度的精神空间,甚至在行动上会主动配合我们的心意,实现我们一开始就想要的结果。
举个例子来说明这种能量流动的变化:有位男士在离婚时就使用了放下的技巧。夫妻两人在划分所属财物时,起了剧烈的口角。凡是丈夫想要的东西,妻子只会一个劲地说“不给”。在争执中,他慢慢放下自己的渴望,对想要的那件东西不再执着,不管妻子是不是会把东西给他,他都无所谓。他在心里先割舍了那件东西,就在下一瞬间,妻子突然松口,不仅答应把东西给他,还提议帮他打包及运送。
以上说明了我们可以用一种非常简单、做起来却绝对优雅的方法来理清人际关系。首先,看看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下,你心里对另一方有什么感觉。然后,假设对方知道你真实的想法与感受。现在易地而出,你的反应会是什么?你会发现,假如你是他,你八成也会采取相同的回应方式。目标是放下当时的所有情绪,直到你能对这件事情产生一些正向的想法及感觉,从而给双方一个可以缓冲的空间。当你进入这个正向的空间后,再想想如果你是对方,而且知道你心里有了这些新感觉,这时你的反应又会是什么?在现实中,对方很可能会跟你想象的一样,改变了他的行为。虽然时间上可能会延迟一些,但如果你能继续观察下去,情势极有可能会发生变化。即便没有,你也不会再为同一件事情烦心。有时,“回报”会拒绝出现,但我们可以说:“这是宇宙欠我的,时机到了就会出现。”事实上,知道有时候做好事未必有好报,仍然愿意去做,也是人之所以伟大的原因之一。
想法及情绪的影响力,用这个世界的惯用语言来说就是“因果法则”,或“付出什么就得到什么”、“要怎么收获,先怎么栽”。由于时间上的落差,往往看不出来因果法则的运作。比如有个朋友跟你借了两百元,却食言没有如期还钱。你愤愤不平一年多,为了一口怨气而躲开他,但自己又因为怀恨在心而有罪恶感,于是整个人的情绪就更不对劲了。最后,在这整件事情里,唯一备受折磨的人显然是记恨的你,而记恨的代价是失去了心灵平静,于是你开始有了放下的意愿。到了这时候,要放下怨憎的情绪就容易多了,借钱不还的那个人最后得到了你的原谅。至于这两百元,就被你重新定义为一个缺钱的人所需要的借款。没几个月,你意外遇到了这个人,对方冷不防说道:“我一直记挂着还欠你钱。来,两百元还给你。”你根本没开口,对方就结清了债务。
对他人的期盼或怨憎,会阻碍我们从对方身上接收想要的东西。一个成效卓著的做法,是在双方进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之前,便预先放下对他人的期待。事实上,情绪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意图,它试图将我们的意志强加在别人身上,而别人则会下意识地抗拒。
想要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个好方法是满怀爱去想象最美满的结果。务必确保双方都能从中获益,也就是建立一个双赢的关系。放下所有的负面情绪,只观想美好的画面。当我们觉得不管结果如何都无所谓时,就知道自己确实臣服了;能实现固然很好,不能实现也没关系。因此,臣服不代表是消极的,反而是一种正向、积极的方式。
当我们臣服时,就没有时间的压力;之所以会觉得挫败、沮丧,往往是因为我们想要当下就能拥有某个东西或做到某件事,而不愿顺其自然地等到瓜熟蒂落。耐心,是伴随着放下而来的附加效应,而我们都知道有耐心的人是多么随和。注意,沉得住气的人,最后通常会如愿以偿。
抗拒放下的一个原因,是误认为如果放下了我们的渴求与期望,就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我们害怕要是没有一直强势索求,就可能会失去。依照心智的想法,想得到某件东西,就要努力去追求。但其实,如果好好想一想,就会发现事情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我们作出了决定,而会做这样的选择则是因为我们的意图。我们得到的,是这些选择带来的结果,即使是无意识的选择也一样,而不是因为我们的渴望与索求。当我们放下欲望带来的压力,就可以神智清明地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与决定。
我们往往认为对事态的良好掌控能带来快乐,而让我们心烦意乱的是事实。但实际上,真正让我们心烦意乱的,是我们对这些事实所产生的感受与想法。事实本身是中立的,是我们赋予事实力量,这跟我们接受或不接受的态度,以及我们的感受有关。如果被一个感受困住了,那是因为我们仍然暗自相信这个感受可以帮我们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