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墓中,发现46名少女赤身陪葬,殉葬制度为何会一直存在....

殉葬制度,是起源于奴隶社会的一种最惨无人道的丧葬制度。殉葬人有活埋的,也有被杀或自杀后陪葬。两汉、六朝。隋唐、宋辽金等朝,相继以后宫活人为专制帝王殉葬,至元代达到高潮 。明英宗时期废除,后清朝初年殉葬复起,康熙帝下令废止殉葬。

古人“视死如生”,他们相信人的肉体消亡,并不代表生命的彻底结束,他们相信生命在阳间结束以后,依然会在另一个世界存在。在那个世界里和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没有太大区别,依旧有身份尊卑贵贱,人们生活仍然需要金钱来支持。

所以很多身前享受过荣华富贵的人,不光满足于今生的快乐享受,对于在另一个世界他们仍然继续渴望得到这份荣耀。于是很多达官显贵在自己去世以前,特地嘱咐家人陪葬许多金银珠宝。

更有甚者,担心自己在另一个世界得不到下人伺候,竟然兴起了活人殉葬制度。所谓殉葬制度,就是在活人还没有去世的时候,就强迫她们一起自杀或者干脆强行活埋到地宫里。可以说,这些人为了达成个人自私的目的,所采取的卑劣手段。

在2007年,考古专家发现一古墓,除了众多令人艳羡的古墓之外,墓葬中存在的46名赤身殉葬的少女赫然躺在墓主的身旁,让一行的考古专家深感震撼。

这46名赤身的少女到底因何缘由会在这里,这里有什么骇人听闻的讯息呢?

原来,随着考古的逐渐发掘,人们逐渐发现了一个数量庞大的墓群,其墓葬棺椁数量远远超出了考古专家们的预期。专家们通过先进的科学检测手段,发现这座墓葬群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除了主墓异常庞大外,陪葬有无数的奇珍异宝。

其他的墓,虽然数量众多但却很少有陪葬品在里面,这些墓葬看起来简陋不堪。为了研究它背后故事,专家学者们在整理完墓主人的墓葬以后,开始对这些简陋的墓葬群进行保护性的挖掘。

在专家打开这些简陋的主人的棺椁以后,发现这些这些特殊的墓葬群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年轻的女子。原来,在打开这些棺椁以后,学者们根据骨骼的年龄化验,得到一个惊人的数据,这些女人的尸骨向我们表明她们都是未及成年的少女。

而且通过还没有腐化的部分女尸的头部,专家发现她们的面目狰狞,表情表现的极为痛苦,尤其是伸张杂乱的双脚,表明她们死前曾在棺材里痛苦的挣扎过,她们是死于缺氧。

这些细节,无一不在向我们传递一个讯息,这些人是被活活殉葬的。专家们又通过其他线索,也渐渐证明了这个结论。

这些还没绽放就消失的生命,就是毁灭于野蛮制度下的殉葬品,通过墓中留下的文献资料,以及学者们对当地的文献查找,也逐渐落实了这座墓主人的身前讯息,他应该是古时候的徐王。

这个人生前地位显赫,在当时是一位颇具权力的诸侯王,生前享受了无数荣华富贵的他,才能在死后要求46名少女为其殉葬。可以预见,这些女子要么是他的妻子妃嫔,要么是身前伺候他的婢女。

就连见多识广的考古专家都被眼前的场景给惊吓住了。好在,这项残忍的殉葬制度在明英宗执政的时候,被彻底废除。

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仅三十八岁的明英宗朱祁镇病重,奄奄一息的和后继之君交代着后事。大漠的烽烟,宫廷的争斗,耗尽了他一生的力气。

这位皇帝在历史上出名并不是因为他的雄才伟略,他在位之时任用奸佞,亲自领兵出征,还被敌人连窝端,土木堡之变成为他一生的耻辱。

但他是个好人。

他几乎信任了在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从王振到徐有贞、再到石亨、李贤,无论这些人是忠是奸,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都能够和善待人,镇定自若,抢劫的蒙古兵、看守、伯颜帖木尔、阮浪,最后都成为了他的朋友。

历史再一次向我们证明了,好人并不适合当皇帝。

高皇帝朱元璋

这一年的正月,明英宗在病榻上召见了儿子朱见深,除了让儿子好好治理好祖宗留下来的大好河山,还有一件事,可以说给朱祁镇受尽屈辱的一生,增添了最后一抹亮色。

他在给儿子的临终遗言中说道:

'自高皇帝以来,但逢帝崩,总要后宫多人殉葬,我不忍心这样做,我死后不要殉葬,你要记住,今后也不能再有这样的事情!'

早已泣不成声的朱见深,立马回复到:“儿臣一定办到!。'

自打朱元璋开始起,明朝就开启了活人殉葬的制度,每逢皇帝驾崩,后宫之中没有生育子嗣的后妃以及身前伺候主子的太监宫女们,都需要一并殉葬。

朱重八和朱老四自不必说,连老实巴交的朱高炽,宽厚仁道的朱瞻基也没有例外,现在这一毫无人性的制度终于被这位历史上有名的差劲皇帝废除了,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帝国,留名青史,朱棣横扫残元,纵横大漠,威名留存至今,他们都是我们今天口中津津乐道的传奇。他们的功绩将永远为人们牢记。

但在他们丰功伟绩的背后,是无数战场上的白骨,家中哀嚎的寡妇和幼子,还有深宫中不为人知的哭泣,一帝功成,何止万骨枯!

朱祁镇最终做成了他的先辈们没有做的事情,这并不是偶然的,他没有他的先辈们有名,也没有他们那么伟大的成就,但朱祁镇有一种他的先辈们所不具备(或不愿意具备)的能力——理解别人的痛苦。

自古以来,皇帝们一直很少去理解那些所谓草民的生存环境,只要这些人不起来造反,别的问题似乎都是可以忽略的,更不要说什么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但朱祁镇做到了,至少在废除殉葬这件事情上,他理解了后宫那些无辜者的痛苦。八年前,他从一个作威作福的皇帝变成了俘虏,之后又成为囚犯,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到衣食不继,相拥取暖,这一惨痛的经历让他深刻地了解了身处困境,寄人篱下的悲哀,也知道了身为弱者要生存下去有多么的艰难。

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决定违背祖制,去解救那些无辜的人。

应该承认,这是一个勇敢而伟大的行为。

纵观中国古代殉葬制度的起起落落,我们不禁发问:是什么力量让这样残忍的制度在各朝各代盛行呢?答案是:无知和享乐。

无知,是指一个人对待一件事或者一件东西的认知停留在不知道的状态。古时科技不发达,人们对于很多自然现象不得而知,于是很多在今天看来是谬论的事情,在古人看来就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对于亲人的离世,我们的内心一定是痛苦不堪的,我们出于心理安慰认为他们并没有远去,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终将相遇。我们相信他们就在另一世界,于是我们慷慨大度的给他们陪葬许多金银珠宝和许多伺候他的下人,但愿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幸福。

这可以说是古人出于心里的安慰,而采取的一种方法。

人们在这个世界形成了享乐的性情,此世的奢华,,只愿带到“另 一个世界”。如李商隐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人们习惯了美女艳妾和仆侍成群的奢华生活, 再也回不了没有美妻艳妾和仆侍侍奉的生活。这种享乐的情怀,埋葬了无数美妙的年轻的生命。

这是一种极其残忍的制度, 这种残忍的制度为什么会就被人广为接受了呢?“人之初,性本善。”作为性本善的人,生命之初,任何人都不可能欣然接受这种残忍的制度。

然而,随着生命进程的进行。人们经历了各种事,痛苦的、幸福的,会温暖、会孤独。因为经历过痛苦, 所以害怕痛苦;因为拥有了幸福,所以害怕失去幸福;因为渴望温暖,所以逃离阴暗 ;因为害怕孤独,所以要带很多人在一起,不愿一个人去到冰冷的地下。

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但殉葬的制度是不可以原谅的!“人生而平等”,任何人没有权利剥夺别人的生存权利。

既然有人为逝去的人痛心疾首,那么怎么可能没有人为殉葬的人哭泣呢?这“知”和“无知”的对比,成为殉葬制度的大挑战。最终,“已知”大获全胜!如航天战胜“嫦娥奔月”环球行战胜“天方地圆”说、科学成果战胜封建迷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