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不当的爱如同装填炸药

这两天,厦门又有一个男孩钻窗跳楼身亡。该男孩就读于岛内某公办著名小学,为干部之后,小学五年级。原因是:偷家里的钱打游戏被家长严厉斥责,半夜钻窗跳楼了。

我们无法惴测这个男孩到底面临了何种难以承受的压力或过不去的坎,以致一时冲动自裁。但有一个事实可能是:悲剧之下,孩子的父母现在的心情或许是:只要孩子活着,即使卖了房子让孩子打游戏也在所不惜。

这就是爱。这是爱吗?

爱这个词,闻之悦耳,施之暖心,用途很广,感受很美。

爱是一个容易惹麻烦甚至惹祸的词。尤其当这个词所对应的行为施之于子女、异性时,这个词时常被屈解、误解、滥用。

首先必明确,什么是爱?

度娘说:爱是指喜欢达到很深的程度,继而为之付出的感情。是指人类主动给予的或自觉期待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爱是指人主动或自觉地以自己或某种方式,珍重、呵护或满足他人无法独立实现的某种人性需求。包括思想意识、精神体验、行为状态、物质需求等。

而爱之下,极容易被忽视甚至漠视的,是信任和尊重,而这恰恰是爱的基础。

在此,我只讨论父母施之于子女的爱。这种爱的内涵是:

“爱”是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上。

“爱”是一种感觉。是关心、扶助、帮助,是在孩子受伤时,父母会为之心疼。

“爱”是把孩子当成自己最重要的人,并希望孩子成龙成凤的欲望。

父母对子女的爱:一生默默付出,心甘情愿,在所不辞,不求回报。

是不是做到了如上周全,就是真正的父爱、母爱呢?很明显,上述所谓爱,抽掉或者遗漏了爱的基础:信任和尊重。信任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孩子的人格,个性。

伟大的汉语还有两个词与爱密切相关:宠爱、溺爱。这两种爱是没有底线、无度的爱,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两个极端:一是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唯恐孩子受半点委屈或丝毫挫折,吃穿住行尽力追求最好,即培养小公主,小皇帝。这种状况多出现在普通市民家庭。另一个极端是对孩子在生活上照顾无微不至,而行为上控制滴水不漏,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愿教育培养孩子,有一套貌似科学的管理体系严格规范孩子的思想行为,这种状况多出现在父母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家庭。

这两个极端的一个共同表现就是:对孩子缺乏信任,缺乏尊重,都忽视、替代甚至取消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成长中的个性和主观能动性,是宠爱、溺爱的两种表现形式,前者放任自流,助长贪心、攀比心、享乐心,这种心态在父母无条件的宠溺之下,如同装炸药一样累积,一旦欲望受限或一时无法满足,一有火星点燃导火索,则容易爆发,或伤人或伤己。后者貌似严密的管控体现出的不信任、不尊重更为典型,不仅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扼杀自觉性、自律心、自力心的行为极容易刺激孩子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会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而增长,也会像装炸药一样日积月累,轻则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重则突然爆发,暴力反抗。

俗语中有"文水煮青蛙"之说,文水貌似温和,却在温暖、温柔的表象下,毁了前程,夺了性命。宠爱、溺爱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同样容易在包办代替之下误导思想、麻痹意志,先是磨蚀掉自律心、进取心、自力心,接着就滋生各种邪恶力量,一伺时机相当,害人害己。

教育孩子,必须尊重个性,施爱有度。一件件令人痛心的悲剧不断在警醒着人们:教育培养孩子,必须从孩子幼年开始,在信任孩子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和个性,与孩子分清责任,把孩子的责任完全还给孩子。父母要充分信任孩子,不要过多介入孩子的个人事务,包括学习、生活实务的方方面面,而要在监护、照顾好孩子的过程中,重点去关注、关心、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如此,孩子才有可能成长为有责任心有良好习惯的健全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