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市"南极"藟尾村的特殊历史和语言

福安“南极”沿线

及其藟尾村的特殊历史和语言

作者:黄锦国

我的老家湾坞,是个半岛,最南端的是鲤鱼坪村,长期以来,我总以为这便是福安的"天涯海角”。近日读了"今日福安"转自"福安百姓网"黄世智先生的一篇文章,才知道福安"南极村”却是下白石半岛最南端的藟尾村。

在甘棠镇英岐村的海边,远眺我的老家——湾坞镇下塘村:

于是,走访藟尾村便提到了上周末的出行日程。但天公不作美,周六一早就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好在手机预报周日是阴晴天气。而百度地图却告知,藟尾村距城区65公里,骑行需5小时以上,是块难啃的骨头。

在下白石镇平冈村,拍摄白马港海天之间的下白石和马头:

要远行,特意起得早,打点停当,便速速骑“驴”出门,跨富阳大桥,穿洋北溪隧道,越后太岭,沿赛江边的省道302线一路南行。长空堆絮,远山笼纱,近水生烟,晨风徐来,雾水拂颊,让人赏心悦目,清凉轻爽,不知不觉便抵下白石镇区。

这是下白石镇马栏村村景:

在马栏村看到的白马门:

下白石古称黄崎,因明弘治未年(公元1505年)七都白石巡检司移驻后改称白石司,为区分两地,前头冠以上、下之称。

白马港古称黄崎港,亦称甘棠港。其名称变化自有来历,福安百事通、宁德市民中退休教师李健民老师在《黄崎港(白马港)的开浚及其名称的变迁》一文详加介绍,读之大长见识。

图为白马门外的"白藟壑”,过去那里是小黄瓜鱼产卵之地,是捕捞小黄瓜鱼的最佳处:

白马港的白马门东岸峭壁临水处有块凹陷的白色图案,形似一匹奔马。崖上有庙,祭祀主神曰白马神王。崖壁不远处有村,名白马村。白马门西岸有礁,礁上有村称马栏。光绪十年《福安县志》也有记载:“白马门山,岩石嵯峨,下有石壁峭立,中嵌小石,天然白马。隔江又有巨石对峙,参差林立,累迭而上,架空玲珑,名马槽石。是为邑之水口。”在湾坞工作期间,数次乘船经过此崖壁,白马图案历历在目,因此对白马门、白马河(港)、白马村、马栏村的命名源于此方岩石,深信不疑。

在马栏村拍摄白马门;

而李老师认为黄崎港是福建北部沿海最大的天然港,且地处福州和温州的海路中间,为“州县要冲,海洋喉舌”,然“福建道从海口黄崎岸横石巉峭,常为舟楫之患”。唐昭宗光化元年(公元898年),时为福建观察使的王审知为外交与经济的需要,决定开浚黄崎,疏凿港道。六年之后即唐昭宗天祐元年(公元904年)事成,昭宗赐名甘棠港。而当时老百姓为了纪念王审知,将黄崎这一带山水冠上“白马”的名称。理由是明万历二十五年的《福安县志》云:“王审知为人状貌雄伟,隆准方口,常乘白马,军中号‘白马三郎’。”河两岸诸多带有“白马”的名词,应与王审知的坐骑白马甚至“白马三郎”王审知本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是往事越千年,今人不知当年命名的初衷,便附会到出海口那块天然图案上了。

以下灯塔与白马村前灯塔遥相呼应,从白马门口到赛岐建有数十座灯塔,为夜间航行标明航道:

白马河(港)是福安母亲河­­——长溪(交溪)下游之称谓,白马门则是长溪的入海口,此处河道狭窄,水流湍急。长溪之水自此之后将与盐田港、漳湾港交汇,经白匏岛汇入官井洋,再经东冲口流入东海。白匏岛为福安、霞浦、宁德三县海上分界点。

藟尾距白马门还有四五公里,辖大楼、小楼、康坑等3个自然村,全村二百多户、一千多号人,主村是大楼村。据说,300多年前有两位来自莆田的陈姓兄弟看到这里依山面海,四通八达,就在里外两个山坳建了二座“草楼”,从事盐业生产经销,后来又有亲朋好友相继迁来,逐渐形成大楼、小楼两个村落。

由于祖上来自莆田,加上过去这里又相对偏僻封闭,所以300多年来这里的村民坚持说母语莆田话。同时,这里又地处三县交界,海上往来频繁,要与不同县份的人打交道,因此他们又学会讲福安、宁德、霞浦三地方言和普通话,真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讲什么话。

由于受地理、气候与生产力的限制,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前,这里主要靠种番薯和讨小海过日子,经济状况十分落后,有"鸡不知吃米”的说法。到八十年代中期,在政府的扶持下,这里开始发展海上养殖业。从最初的海带养植,到九十年代中期养殖大黄鱼,再到2000年后发展龙须菜等水产品,如今家家户户几乎都以水产养殖业为主。据有关报导称,全村发展网箱养殖1.3万箱,海带、龙须菜3000多亩,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8万元,已是小康之村。

步入村口,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村中殿宇巍峨,楼房林立。村前休闲广场,设计独到,步道、阶梯、水池、花木、亭廊依势就形,相得益彰。最让人欣喜的是,当数建在村前山坡上学较操场边的两层观景亭台,亦台亦亭,亦亭亦台,可纳凉,可听涛,可观景。立于台上,对内全村尽览,对外远岛近礁,浩浩江河全在脚下。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诠释。这里是天之涯海之角,这里有着无垠的海疆,这里有着港阔浪平的“天湖”,这里是养殖大黄鱼的天然“牧场”,这里是种植海带、紫菜、龙须菜的海上田园。

图为下白石镇平冈村一个民间雕刻大师的大型木雕作品:

朋友,请到天涯海角藟尾来!一道驾艘平底敞口船,驰骋在网箱渔排与种植筏架构成的航道上,领略大黄鱼漂亮的游姿,观赏龙须菜顺水飘舞的动态。或走上连排的船队,任凭船底浪涛肆意翻腾,兀自享受海上连城的独有景致。或找来一条长凳,拉上一位健谈的老伯,与他东一句西一句闲聊,感受这里特有的"多国语言”风情。

编后语:

首先感谢黄锦国老师洋洋洒洒的一日游记,让小编受益匪浅!

我市最南端的这个“藟尾村”,其历史标准名称应为“䉪尾村”。这竹字头的“䉪”,原是竹子编成的、沿海渔民在讨小海时用来装鱼的工具。但由于现在这个字极少用,有的输入法字库里没有这个字,故多被人们写成了“藟”字。但这个村书刻在石头上三个大字“藟尾村”,希望还是改成“䉪尾村”为好。

据小编了解得知,福安境内目前有两个村庄的村民延用着自己外地区祖籍地的语言,一是这个说“莆仙语”的下白石镇䉪尾村,还有一个说“客家话”的村落在晓阳镇。

由于䉪尾村在福安地理、历史和语言上的一些特殊性,近年来颇受大家关注,本号曾经发表过相关䉪尾村的文章还有以下两篇,大家可以参考,点击文章标题即可跳转至该文:

1、福安“天涯海角、南极村落”藟尾村!

2、福安南部海边的观日点, 你去过吗?

这些文章发表后,传至闽南,前阵子的9月21日,小编曾经收到过䉪尾村祖籍地莆田读者“江南”的寻亲求助,后经小编建议,现在他们已经联系上了,甚是欣慰。但昨晚他说:宗亲是联系上了,但莆田祖地族谱丢失,没有昭穆难对接。且得知邻近海岛也有我宗亲,楹联一模一样。只是忘了那叫什么村,有点遗憾,看来这事只好慢慢来。

愿莆田与䉪尾村两地宗亲

早日实现认祖归宗的夙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