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 (一) 何为上古天真?

小编:

11月29日起每周二周六晚,陈远国老师会在中医学习群中讲解《黄帝内经》。小编会将陈老师在群内的讲解整理发布在公众号。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1

何为上古天真?

1

讲解:陈远国

大家好。今天起,我们开始共同学习《黄帝内经》。每周学习一点点。积少成多,时间久了,《黄帝内经》的很多篇章就逐渐可以明白了。

读《黄帝内经》,首先要凝神敛气、宁心静气,让自己的心神逐渐沉静下来,气定神闲,水止云清,再读《黄帝内经》,就容易读懂其中的内涵。如果心不宁静、心气涣散,心气浮,读了《黄帝内经》也难有收获。不仅读《黄帝内经》需要沉心静气,读任何一部经典也都需要心神宁定,才容易读得进去,才容易心领神会。

读经典,需要细心地思维经典字里行间透发的深刻内涵。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学习经典,没有经过深入思维经典真义,仍会我是我,经典是经典,不能将经典化为自己的认知,不能用经典来指导自身身心实践,学习经典就不能体现真正的功用。

人的思维力极为强大,程颢有言“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通过深入思维,精思深思经典真义,才能将经典化为己有,用于指导身心,“学而时习之”,学以致用而有所得,“不亦说乎”,习经典而欣欣然,不再觉得经典文辞古奥,晦涩难通了。

对于经典的学习,很多重要内容都需要记忆背诵。如果仅是觉得意思明了,不加以背诵,适逢用时往往难以想起。若是熟记熟背,心中常常思维,往往原来不明了的地方在某一时刻豁然贯通了;若到用时,也会灵光闪现,自然涌出了。

学习《黄帝内经》时,对于每一篇的篇题也都需要重视。篇题也体现出重要的内涵。

下面看第一篇《上古天真论》。

这里提出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上古天真?

二、为什么是上古天真论放在素问的第一篇?虽然现行的素问版本篇章顺序我们不知道是否经过王冰调整,但即便是经过调整,也是经过缜密的思考后进行调整的,有其必然的道理在。

三、这一篇讲了上古圣人如何养生,圣人如何教下,以及真人至人寿敝天地,人年老有子无子的问题,却没怎么讲人生病治病的问题。为什么作为医书,首篇介绍的不是疾病、不是治病,而是修道、生子的问题?这是传递了什么样的讯息?

要了解这些问题,还真的需要“慎思之,明辨之”。

先看上古天真。“上古天真”是指的在宇宙开辟之初的那一股真元之气。真元之气,这是我们中医的说法,如果用现代语言解说,就是宇宙化生的最初的那一股能量。在《素问.天元纪大论中》中讲:“鬼臾区曰:臣稽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太虚本来辽阔无边无际,无有一物(物指物质),但太虚中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有能量,由太虚中汇聚起最初的元气,万物都由这股元气开始化生,直至“品物咸章”,不同品类的事物都彰显出来了。真是“一点动随万变,江村烟雨蒙蒙”。这也正如《易经·彖传》所讲:“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这一股天真之气即是乾元之气,是万物化生的根源。

所以,《黄帝内经》第一篇,就点出了人之生命之根本,也是万物之根本,即是天元真气。文中则逐步论述合于天元真气,则为真人、至人,寿蔽天地,无有终时;保有天元真气则为圣人、贤人,则可尽终其天年;从圣人之教化,不妄泄天真者,则可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不从圣人之教化,恣意纵欲而慢泄天真者,则年半百而动作皆衰,也更多疾病丛生了。至于生子与否,以及男女八七之生命节律,也无非天真之变化。

所以此篇虽未言治病,治病之理已在其中矣。保有天真之气,人不仅可无病无苛,且可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一生健康无病,甚至合于天真之气,可以提升生命层次,直至至人、真人,超越天地。

这就把人生命的奥秘透露了。原来人是可以与日月同休,与天地同寿,甚至日月崩坏,人仍可超然独立。人的生命层次原来可以提得这么高。如果果真如此,那就要真的好好研习中医内容了。

所以中医是有几个层次。治病是中医最为低层次的运用;“治未病”,提前治疗,让人的疾病不发作,是高一个层次的运用;养生以使人保持在健康的状态而根本就不生病,是再高一个层次的运用;摄生以提升现有生命层次,回归天真本元,从而寿蔽天地,则是更高层次的运用。当然还有了知气运变化,治国安邦,这也更是中医的大机大用。

《上古天真论》,就点出了生命之根本,也即是中医之根本。所以把这一篇放在篇首,的确是大有深意的。

下面我们对文章内容进行一下消化。

先看第一段。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这一段是对黄帝的一生的总括介绍。

黄帝生而神灵,生下来就和普通人不一样。他的神很灵,怎么样是神很灵?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要学什么,一看就会,一听即明,“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像我们,要好学深思,勤敏于学,才能学明白一些学问。

这里还要提一点,黄帝生而“神”灵,中医是承认有神存在的。这个神不是鬼神之神,而是我们自己能支配我们的肉体的那部分非物质的生命。如果神离开了我们的肉体,我们的肉体就不能动了,就称为“死”了。我们的肉体需要神在才会有活力,才能动作,才体现出生命迹象。如果细分,中医的神系统,还包括魂、魄、志、意。

弱而能言,是指黄帝在很小的时候,就能言善辨,就能够把事情表达得清晰流畅。因为他“神灵”。

幼而徇齐,一般上把徇解说成迅疾,幼而徇齐解说成思维敏捷。我个人觉得这样解说不太合适。因为黄帝生而神灵,“寂然不动、感而遂通”,都是“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没有必要再提思维敏捷。徇,《尔雅》当中训诂为“遍也”,那么徇可取周遍、普遍的意思;齐为齐备。徇齐,我的建议是把它解释成周遍、齐备。幼而徇齐,则指黄帝在幼小的时候就把世间的很多学问都学习周遍、齐备了。

长而敦敏,一般把敏解释成敏锐、敏捷,黄帝生而神灵,当然敏锐、敏捷,而把敏和敦连在一起,则可作敦厚勤敏解。之所以这样解说,是由于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并不是普通人,学什么一学就会,听什么一听就明,天资聪颖可说傲视天下,但黄帝并没有以此而傲人傲物,仍是天真内敛,才成其敦厚,仍是勤敏于事,勤敏于学,勤敏于修养天真,所以才会“成而登天”。

对于成而登天,古人早有注解,《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须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须,龙须拔,坠,坠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上天,乃抱其弓与胡胯号。”后世以黄帝登天,太过荒诞,就解释成登上天子之位了。

若是不信黄帝可以登天而上升天界,也就无法相信后面所说有真人、有至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寿敝天地,无有终时”了。

黄帝成而登天,正是黄帝保有天真,修养天真之结果。怎可因这看似超越自身的认知,而强行解说成登上天子之位了。

对于黄帝这一段的介绍,还给我们提示两个要点。

一是人可以通过后天的修养,提升现有的生命层次,从而超凡入圣。

二是黄帝本身“成而登天”,是得道的真人。而后面黄帝问岐伯,称岐伯为天师,岐伯更是早已得道之人。《黄帝内经》内容多数是黄帝与岐伯问答之语。也就是说,《黄帝内经》出于得道之人的讲述,而后被记录传诵后世。得道之人了知人之生命奥秘,了知宇宙衍化规律,故所传述的内容是真实的宇宙人生之奥秘。所以才能被称之为经典。

从此义可知,《黄帝内经》并非很多医家的经验总结。认为中医的知识体系是历代医家经验累积起来的,这是不符合真正的中医的发展的。中医的发展最开始由岐黄传述,是最高明的。后世的医家虽对《黄帝内经》的内容有所阐发,有所发展,但由于后世的医家并不一定达到了得道的水平高度,正如《金刚经》所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每位医家见道的程度仍有高低,对于中医的阐发、发展,就不一定能直接从宇宙、人生大道的高度来阐扬,所以后世医家的医学著作不能称之为经,而是称之为论。论是建立在经上的,是对经的推演和运用。如若从经上学,就是从中医的根上学。

小编:

昨天陈老师在群内讲完《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的这一小段内容之后,讨论比较热烈。其中对天真之气的讨论,小编将之截取发上来。小编想说的话已经在下图中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