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挫折教育的思考(向守俊 张大均)
关于挫折教育的思考
向守俊 张大均
1998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教育部在1999年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以及在2001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都提到要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力。
一、挫折教育的涵义
所谓挫折教育(又叫抗挫折教育、磨砺教育或磨难教育),指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挫折情境,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预防挫折、正视挫折,增强对挫折承受力的教育。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编辑《心理科学百科全书》从心理学角度认为[1](5),挫折教育应始终遵循正面教育的而不是临床的、治疗的或医学的模式,教育的对象不是患者,应该是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挫折教育的任务是教育广大青少年具备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心理免疫力。教会人们仿效某些策略和新的行为,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或者形成适当的应变能力,以排除其正常成长过程中的障碍。
二、对挫折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将挫折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计划之中
有效的挫折应对必然牵涉到学生生理条件、生活经历、思想水平、个性特点、期望值、心理准备状态、对挫折的知觉判断、思维方式的灵活性、社会支持等。挫折应对状况是对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整体要求和综合反映。或者这样说,要使学生有效应对挫折,必须考虑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挫折教育,就必然放眼学生综合整体素质,在挫折教育过程中,就必然着手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素质。正因为挫折教育所具有的高度的综合性,在素质教育中,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所以挫折教育应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计划之中。
(二)寻找挫折教育的突破口
挫折承受力即“抵抗挫折而没有不良反应的能力,即个体适应挫折、抗御和对付挫折的能力。”[2]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以及一般的文化、社会因素对挫折承受力的形成虽然起重要作用,但它们并不直接决定一个人的挫折承受能力。这些因素都必须通过个体的心理活动才能发生作用。挫折承受能力的形成还有其心理活动的内部根据。
从心理动态一稳态这个维度上来看,我们认为挫折承受力是一种心理素质,它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是我们教育培训的目标。根据心理学理论,某种稳定的心理品质形成的最初所经历的阶段是心理状态。如果某种心理状态经常发生,那么它就有可能巩固下来,逐渐成为心理品质。所以我们认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挫折承受力,应该从积极的挫折应对开始。所谓挫折应对,是评价挫折源的意义,控制或改变挫折环境,缓解由挫折引起的情绪反应的认知活动和行为。[3]从定义上,我们知道,挫折应对实质上是一系列动态的心理过程,在挫折教育中,激发学生参与挫折应对训练的动机,通过利用或设置一定的挫折情境,使学生能积极认识挫折、评价挫折,利用一定策略去有效地对付挫折,并努力保持学生这种积极心理过程,使之成为学生习惯化心理状态,在此基础上,逐渐将这种心理状态迁移到类似的更多的挫折情境中,并以类似的挫折应对方式重复反应。这样,通过不断强化、习惯化,最终内化为人的稳定的心理品质。
(三)挫折教育应增强学生挫折应对的预防性、主动性
目前,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时,大多建立于对挫折的事后应对上,即挫折发生以后,再考虑如何应对。这是对挫折的一种消极、被动、滞后的应对,它忽视了对挫折的预防和准备。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将挫折应对分为预先应对(即在有潜在出现可能的挫折事件发生之前,预先或提前采取一系列措施或努力以阻止它或调整它)、事先应对(即对即将可能或肯定要发生的挫折事件的后果加以准备)以及应对(即指个体所采取的控制、容忍、降低或减少挫折不良影响的一系列活动)。
这样初步建立一个挫折应对的预防和应对体系,有效地增强学生挫折应对的预防性、准备性和主动性,减轻挫折对个体身心的伤害程度。通过“预先应对”或“事先应对”,可以产生如下效果:首先,减小挫折的打击程度。当挫折仅仅是可能时,通过预先应对或事先应对,挫折的影响可减小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影响;其次,当挫折初露端倪,应对资源相对于挫折本身还显得游刃有余;再次,当挫折事件刚刚萌芽之时,可供学生选择的回旋余地还很大;当挫折已经发生或进一步发展,回旋余地就小多了,而且选择就受限了;最后,通过预先应对或事先应对,使挫折事件在一定程度好转,这样使个人所承受的精神负担相对降低。
梅森鲍姆认为[4],如果人接受了少量的心理威胁,并获得了对付这种威胁的技巧,那么他将具有对应激的抵抗力。在遇到应激情境时他们就像有了免疫力一样,心理应激不会伤害他们。因此,培训者可以有意识地利用挫折事件或通过创设挫折情境,让学生一次处理一小部分挫折事件和体验轻微的挫折感,通过应用挫折应对的有关策略和技能,让个体逐步消除恐惧。当个体获得成功时,他就具备了对挫折更大的抵抗性。通过这种训练或预演,学生达到在心理上对挫折产生一种无形的抗体,提高学生的挫折免疫力。以后一旦遇到类似的挫折,人体马上激发相应的“挫折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抗体以克服挫折,从而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挫折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挫折应对进行自我监控
国内专家明确指出:“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挫折应对也是一种问题解决)存在问题解决者的自我监控。它作为一种内隐的过程,是问题解决方法的寻找、选定和实施操纵者和指挥者,不仅在某项具体问题的解决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而且对于个体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与提高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5](72)“自我监控是认知活动的核心,也是人的心理系统的指挥中心。”[6]而所谓自我监控,“就是某一客观事物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将自身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过程作为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的积极、自觉的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s](13)
在挫折应对过程中,挫折认知影响着个体的挫折反应、体验以及挫折应对方式。我们知道,由于各种原因,人的头脑中会形成不合理的认知,从而困扰人的心理。可以这样说:决定学生能否有效应对挫折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他们的认知活动,特别是他们对挫折情境或挫折事件以及自我应对挫折的资源的评价。换言之,学生在遭遇挫折时,要减少或消除情绪困扰和心理问题以及对挫折的不适当的反应,最终要学会对自己头脑中的想法、解释和评价进行自我监控。
研究表明,要对挫折进行有效应对就必须建立对挫折事件的控制感,即能根据事件的过程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过程中要涉及四种控制类型:信息控制(知道期待什么),认知控制(能从不同角度和更具建设性地思考),决定控制(能够依靠灵活变通的行为采取决定),行为控制(采取行动减少挫折事件的消极后果)。实际上这四种控制类型都取决于个体对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监控。
另外,通过自我监控,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对影响挫折应对的各种变量(如身体素质、生活经历、期望值、社会支持、思维的灵活性等等)进行积极干预,从而提高挫折应对水平。同时,通过自我监控,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主动利用各种渠道去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挫折应对知识、技能和策略。
通过挫折教育,我们期望学生能够不断监控自己在挫折应对过程中的认知和行为,包括:监控自己对挫折保持警惕,防患于未然;监控自己对挫折情境或事件的性质、自身挫折应对资源做出正确的认知;监控自己对有关的挫折应对策略的使用条件、情景做出准确的评价;监控自己挫折应对的动态过程。更重要的是监控自己不断根据环境的变化而灵活地调整和积极地发展自己的应对知识、技能和策略,形成良好的应对风格,增强应对能力。
(五)加强对挫折教育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教育界出现“挫折教育”的提法,[1](3-4)近年来,随着青少年的心理素质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的呼声日益强烈而迫切,但对挫折教育的理论探讨却未有深入发展,包括对“挫折教育”概念的阐释、挫折应对状况测量量表的编制、挫折教育模式等理论和实践问题尚见仁见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挫折教育的科学研究,阻碍了挫折教育的有效开展,所以,理论界应加强挫折教育理论的探索。(1)加大力度进行学生挫折应对测评工具开发及应用,通过科学调查,摸清学生挫折应对状况和挫折应对方式。(2)深入研究青少年学生挫折应对的内在调控机制;致力提出具有针对性但完备的挫折应对理论模型;既关注学生身心发展所必然遭遇普遍的挫折事件,又密切关注社会变迁与发展所赋予学生的新的挫折内容,探索我国社会变革时期学生挫折应对心理发展变化的特征和规律,使理论研究能有效指导当今社会学生挫折应对问题。(3)积极开展学生挫折教育的实证研究,努力探索学生挫折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挫折应对训练活动,重视创设一定的挫折应对预演情境,增强学生挫折应对的自我效能,提高学生挫折应对策略和技能,培养学生良好挫折承受能力;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机构,辅助学生处理好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事件;分析教师积极和消极行为,开展有效的教学训练活动,并建立具体可行的科学评价体系,确保及时反馈。
参考文献:
[1]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2]郑日昌.大学生心理卫生[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3]向守俊.初中生挫折应对自我监控训练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届硕士毕业论文.
[4][美]Phillip L.Rice,石林等译.压力与健康[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5]董奇,周勇,陈红兵.自我监控与智力[M].杭
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6]沃建中.智力研究的实验方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