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小步子 大发展

【教学随笔】小步子 大发展

郝建芬

清徐县特殊教育学校

【引言】

一天课间活动时间,我照例带孩子们去上厕所,其他孩子上完以后都回去了,只有艳彤蹲在上面,我怎么叫她都不下来,拉也不起来。我想:今天这孩子怎么回事,平常上完她自己就抽起裤子了;有时故意不起,你拽拽她,她也就起来了。难道、、、、、、我侧头一看,她正在大便。我赶紧回教室拿上卫生纸,递给她,她却把头扭一边;我让她拿着纸自己擦,她根本不理会;我往她手里塞,她把手藏起来,嘴里还嘟嚷着:“嗯、、、、、、嗯、、、、、、”我明白她的意思了。难道让她一直蹲着?犹豫片刻,我硬着头皮给她擦了屁股。

【背景】

艳彤,女,9岁,唐氏综合症,智力残疾一级。没有语言表达能力,只能听懂一些简单的指令,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生活自理能力差,连最基本的吃饭都是爷爷奶奶喂;不会穿鞋,分不清左右脚;小便能自理,但是得别人时刻提醒;大便以后是爷爷奶奶代办,不过正常情况她的大便是很有规律的。入学一个月后因家中有事,奶奶不再继续陪同。根据家长介绍的情况,每次课间活动时间我会强行带她去一次厕所。这次是家人给她喝了泻药,没等完全好就送到学校。基于这件事情,我针对她的情况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对她进行了有目的地训练。

【解决项目及解决过程】

一、入厕问题

1.重力出击,培养意识

每到活动时间,我就郑重宣布:“现在是上厕所时间,所有人排队去厕所。”我特别强调:“艳儿也去(她只听得懂这种称呼)。”然后我强行把她拉到队伍后面,让她跟着大家一起走。这样训练了大约一个月(没有一天间断),她终于听懂这句话了。只要我说:“现在去上厕所。”她就会乐滋滋地排到队伍后面。这时候孩子们已经不喜欢排队一起走了,一出教学楼,别的孩子就跑了,她跑不快,但绝不会停下。

2.循序渐进,养成习惯

休息了一个假期以后,我用旧方法训练了两个星期,就不再让她们排队,宣布下课后告诉她们去厕所,别的孩子撒腿跑开了(这些孩子大多跑不快)。头两天她还愣愣的回不过神来,等大家都走了她才能反应过来,然后笑着起身去追。但是也有她不理会大家的时候,那就是她不想去。即便是你把她拖到厕所,她也不上。

3.水到自然渠成

一天下午,别的孩子们在粘钻石绣,李艳彤不会做,她自己玩玩具。我在讲桌上抄东西,一个孩子过来告我说要去厕所,我意识到活动时间没提醒他们去,就说:“赶紧都去吧。”孩子们站起来都跑了。我继续低头做我的。这时,她奔过来朝我呜哩哇啦一通,手还指着门的方向。我问她:“你要去厕所吗?”她清楚地应了一声“昂”。我欣喜若狂,她终于能自己解决上厕所这个问题了。我说:“快去吧!”她笑着跑走了。从那以后,我再不用操心提醒她该去厕所了。

二、吃饭问题

艳彤第一次自己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和找不到妈妈的雁一样,茫然不知所措。我把勺子放在她手里,她就保持一个姿势杵那里,眼里尽是委屈。然后我一勺一勺舀起来吃,试图让她模仿我的动作来自己吃饭,可是她除了眼珠动一动外没有其他行动之意。我没办法,只好手把住她的手,舀一勺送到她嘴里。因为她的咀嚼功能很差,所以吃起来很慢。等她慢慢嚼完再送一勺。这样把住吃了几勺,我告诉她:“下一勺自己吃。”但是吃完以后她继续等,还盯着我。我只好又把住她吃了一些,最后究竟吃饱了没有,我也不清楚。第二天,她继续等人喂,我依旧把住她吃了几勺后,明确告诉她:“今天的饭自己吃,不吃就得饿着。”然后我坐在她对面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为了让她能模仿我吃饭,我不得不吃面也用勺子。)她等了一会儿看见没戏了,用左手拿起勺子,像刚学吃饭的孩子那样,舀起不多洒了不少,送到嘴里就只剩下品的量了。我把勺子放到她右手,教她正确拿勺,然后让她舀起来吃,效果比左手好不了多少。吃了几下,她又把勺子换到左手,拿勺的方法也不对,我继续纠正。这样一顿饭下来,她换了好几次。不管怎么样,她能自己吃饭了。这顿吃的不太多,但洒了不少。餐桌上、身上、地上,和刚打完仗的战场一样。没有人怪她,我会对她竖起大拇指,说:“今天洒得比昨天少。”这样一天天坚持下来,现在她已经能自己去打饭了(如果是汤类会有人帮助她打),如果没吃饱还会自己去要,而且也不会掉的周围全是。

三、穿鞋问题

艳彤能把鞋穿上,但是分不清左右。家政课上我试着让她通过记拉链或者粘带的位置来分清左右,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她就拒绝训练,效果不好。所以直到现在,也只能是发现她穿反以后提醒她换过来。希望能通过长时间的自己穿鞋让她对左右鞋有所区分。

【案例反思】

一、转变教育观念

在如今的家庭中,父母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劳动,只重视对智障儿童的物质投资,轻视了对智障儿童自理能力的培养。像艳彤,上学之前一直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吃喝拉撒老人全包,导致她没有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家庭是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起点,家长是其能力训练的第一位老师,日常生活自理技能是对智障儿童最基本生活技能的培养,因此,家庭教育的观念和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智障儿童后期的成长,这就要求家长必须转变“包办代替”、“没有培养意义”等狭隘的教育观念。

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智力因素极大地限制了智障儿童的动手能力,通常情况下,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正常儿童几乎不用学习就能完成,而智障儿童往往需要反复多次,且最终完成效果始终不尽人意。如艳彤的入厕问题,一开始我按时安排他们排队去,让她有了一定的刻板认识;然后逐渐放手,让她在跟着别人的情况下去完成;最后完成自己入厕的问题。

三、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智障孩子,他们的智障程度不同,认知能力也就不同,不同程度的孩子要求就不一样。对于智障程度相对较轻、具备一定生活自理能力的儿童,就以相对较高的水平要求;对于智障程度相对较重、基本不具备生活自理能力的儿童,要相对降低要求标准,不可强求,更不能鄙视。艳彤智障程度相对较重,我们对她的要求相应低一些。

四、反复训练,巩固提高

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反复、漫长的过程,不可能经过一两次训练就取得显著效果,要对其进行反复训练,加强巩固练习。如艳彤的吃饭问题,开始不会拿勺子,吃的周围全是,而且有不知饥饱的行为。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洒得少了,没吃饱会去再要,吃饱了就不吃了。

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不仅需要有科学的方法,更需要教师有特别的爱心和耐心,更需要有特别的恒心和毅力,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这些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一定可以提高。

有空吗?帮忙点个“分享”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