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与健康教学设计】保护自己 远离性侵

【心理与健康教学设计】保护自己 远离性侵

陈远青

清远市清新区特殊教育学校

【学情分析】本班共有11名学生,其中有2名学生长期请假,实际人数有9名学生。9名学生认知、理解和表达能力各有差异,根据他们的自身能力把他们分为3个层次:A类的学生有:小何、小朱、小徐、小乐和小黄。他们认知能力较好,理解和表达能力较好,比较踊跃回答教师问题,能够积极配合老师、听从指令。B类的学生有:小赵、小成和小敏,这类学生比注意力容易分散,认知能力一般,反应比较缓慢,C类学生有:小罗,课上比较好动,情绪来时会突然离开座位站起来跳跃并打自己,注意力容易分散。

【教材分析】自选教材。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而性教育是一种终生教育。青春期是性教育一个关键时期,利于帮助他们认识男女之间的区别,减少他们成长当中的烦恼,明白保护身体和预防性侵害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A类学生:能够说出身体的隐私部位;学会预防性侵,掌握预防性侵的简单方法。B类学生:认识身体的隐私部位;知道预防性侵的简单方法;了解遇到性侵时的应对方法。C类学生:遵守课堂纪律,了解身体隐私部位,了解预防性侵的简单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故事导入课题,吸引学生注意力;举例说明“性侵”的含义,使学生明白“性侵”的后果;师生合作探索预防性侵的方法;情景演练,学习自我保护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预防性侵知识,增强保护防范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预防性侵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预防性侵的方法及技巧。

【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手段】PPT、食物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课题:

1. 故事引入:11岁婷婷放学后独自回家途中,坏人把婷婷带到一间偏僻的房子,还把自己的生殖器官裸露在婷婷面前。

2.提问:坏人的做法对不对?哪里做得不对?

3.师总结:故事中坏人把自己的生殖器官裸露在外,生殖器官是我们的隐私部位。其实我们的身体隐私部位是不能给别人看和触碰的,坏人对婷婷做的事情已经涉及到了性侵。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保护自己 远离性侵》一课。

二、探索学习:

(一)识别性侵害及性侵害的危害

1.认识什么是性侵

性侵是指:非意愿性和带有威胁性的各种性攻击行为,比如:强奸、猥亵等(举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

2.被性侵的后果

教师播放并加以解释性侵的后果(伤害身体、导致神经失常、性病和怀孕)

过渡语:性侵不但伤害人的身体,还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避免受到伤害。

(二)我们如何预防性侵害

1.教授预防性侵的方法:

(1)穿背心裤衩的地方不许别人随便看或触摸。

(2)不吃陌生人的食物,不坐陌生人的车,不给陌生人带路。

(3)独自在家,注意关好门,不许陌生人进屋。

(4)外出时尽量在安全路线行走,避开荒僻陌生地方。

(5)减少晚上外出,尤其是女孩。

(6)有事外出,随时与家长联系,未得家长许可,不在别人家夜宿。

(7)女孩不单独和男子在家中或宁静、封闭的环境中会面,尤其是男子家中。

小结:如果我们做到以上几点,提高警惕就能很好的预防性侵害。

2.创设情境,进行演练

为加深学生理解预防性侵的方法,师生合作演练生活中坏人为达到性侵目的实施的场景;让学生明白当自己遇到类似情况时,保护自己前提下勇敢面对。

情景一:陌生人给你食物、玩具等引诱,想要触摸你隐私部位。

情景二:陌生人冒充父母的同事、朋友想要进入家里。

情景三:跟踪、强拉入室或是上车。

3.小结:当父母不在场,任何人想要触碰你的隐私部位,不管对方多么熟悉,都要勇敢拒绝,然后告诉父母。遇到危险情况,一定要勇敢、冷静,开动脑筋,想办法逃跑。如果受到性侵犯,要马上告诉大人,要保存证据,及时报警。

三、练习环节:

你认为下面的做法对吗?并说出理由。

1.有人敲门,对方说是父母的同事或朋友,可以开门让对方进屋。

2.如果陌生人向我们问路,要求我们带路,我们可以给他们带路。

四、作业布置:两两同学相互说说预防性侵的方法。

五、课堂总结:我们学习了如何预防性侵害的方法,在生活当中,危险其实无处不在,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身体,增强自我保护防范意识与能力。

【板书设计】

性侵的定义及后果

保护自己  远离性侵  学习预防性侵的办法(1-7)

创设情境进行演练

【教学反思】

1.专业术语需生活化,如把男生生殖器官改为男生的隐私部位;性侵的定义解释不够清楚。

2.“背心裤衩”换成“内衣内裤”同时标注时最好的形成鲜明对比。

3.练习环节最好对应讲授时的预防方法;不允许的行为最好是“不”。

4.注意语言衔接及用语;仍需要扩大教授预防性侵的内容。

5.板书时提示语不够明显,不允许做的词语应该更明显;最好做到精简板书内容。

6.情景演练时最好是教师说明场景,让学生进行配合演出。

微信号 : zgtsjylt

新浪微博:特殊教育论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