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裕
周德裕
周德裕(1900~1949),江苏扬州人。长期活跃于上海棋坛的象棋名家。得其父周焕文教授,萃诸家之长,棋艺全面。民国19年(1930)代表华东去香港参加华东与华南埠际大赛。民国20年,与万启有代表华东在上海参加华东华北埠际大赛,成绩优异。被棋界誉为“七省棋王”。后以棋为生,民国23~31年旅居香港,并弈游广州及东南亚一带,常以擂台赛形式,轮战华南诸强手。民国31年回沪,仍以辅导棋艺为业。曾主编香港《华字日报》象棋专栏,著有《象戏勾玄》、《象弈讲义》等,对先手中炮攻后手屏风马,有精辟见解。
中文名称周德裕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扬州
出生日期1900
逝世日期1949
职业象棋名家
主要成就被棋界誉为“七省棋王”
从艺小传
周德裕的父亲业医,早年在扬州悬壶,晚年时迁往上海。周父又是象棋名手,为“淮扬三杰”之一。
幼年时,周德裕曾读过约五年私塾,也从父学过医。所有这些,使周德裕在今后成为职业棋人后,较一般江湖棋手高了一个文化层次。
由于父和弟都会象棋,周德裕学棋条件较好。德裕少年时,其父尚在扬州行医,除了去张宅、教场等处弈棋外,又常在家摆棋,请一些棋友对局。由于周父是名手,少年周德裕启蒙点亦高。周德裕有一位胞弟德广,也喜爱弈棋;还有一位师弟窦国柱,常来周家学棋,这使启蒙阶段的周德裕可以整日磨砺。在少年阶段,周德裕就读过其父拥有的《橘中秘》、《梅花谱》、《百局象棋谱》等书,为此,各种开局法、各种残局定式的基础均好。
大约在一十年代末,周德裕的棋艺已达到名手水平,其父周焕文支持他去邻近的镇江、南京、常州、苏州、上海、杭州等地弈游。在南京,除了和名手万启有基本持平外,对邓春林等也有小胜;在杭州和冯楣蒸、吴之谦等对弈也小胜;只有在上海对励志英、林弈仙等一批一流名手的弈绩略为逊色。但他得到锻炼和提高了棋艺,总的来说取得胜多负少的成绩,使江南棋界都知道周焕文有个极富棋才的儿子,周德裕的棋名开始传开了。
周德裕“学棋”阶段的结束,是以向“慢国手”张锦荣挑战,取得净胜14局的战绩为标志。张是民国初年崛起扬州棋坛的名棋手,曾以屏风马加慢功夫,两次战胜周焕文,使周焕文愤而离开扬州。德裕成长后,矢志要为父亲“报仇”。艺成后多次向张锦荣挑战,并取得战70局,净胜14局的战果,使棋名更著。
成名后的周德裕,主要活动在上海和香港两地,因为这两地代表了华东和华南的最高水平,且经济发达,人口相对集中,又有多处弈棋表演场所,是职业棋人谋生的理想之地。
周约于1925年前落脚申城。在上海他向各路名手作了挑战,和连学正、林弈仙、邵次明、李武尚、窦国柱、罗天扬。万启有、邵春林、吴淞亭、方绍钦、雷海山等各地名手较过艺,虽互有胜负,但以周的胜局为多,为此,“扬州三剑客”中以周德裕为主将,华东地区以周德裕为第一主力的看法基本形成。为此,在谢侠逊成立“象棋司令部”时,委任周德裕为“陆军前敌总指挥”,另一些名手大都委为“军长”。这就引起了华南象棋界的微词,认为没有交流过棋艺,怎能断定华南只两个“军长”?适逢香港华南象棋会成立,欲举行盛大棋赛,以倡导棋风。于是,经过曾展鸿的联系,一场由华南象棋会和万国象棋会(设在上海)牵头的区际大赛,终于在香港展开。周德裕和林弈仙代表华东队出征华南(在香港比赛),时间在1930年秋,华南方面的选手是李庆全和冯敬如。正式比赛期间,周和李庆全同获10分而并列第一。按原议还将由周、李续赛以定锦标属谁,但华南方面“见好就收”,力主平分锦标,华东方面为了求稳,也就同意了。比赛中周虽未胜李庆全,但他的棋艺却被华南棋界公认为“五战全能”。从周、李的第二局来看(第一局和,华南方实现了对周以和棋为主的战略意图),周突出妙手,如石破天惊,打破了李的“铜墙铁壁”,形成胜势。从这里可看出周技艺很高。不过, 这次大战也展现了华南队的雄厚实力。
1931年2月,华北象棋队到沪,华东、华北的区际象棋大赛正式开战。周德裕首战赵文宣,以二胜一负一和的成绩领先于赵。次战又以二胜二和的战绩压倒张德魁,独得12分,较并列第二名的赵文宣和万启有(各9分)高出3分,而获得冠军。因周德裕和万启有代表江、浙两省,华北队的赵文宣和张德魁代表吉、黑、直、鲁、冀五省,为此,周荣获“七省棋王”的桂冠。这是旧中国时地域最广、声势最大的一次比赛,是周德裕从扬州崛起、征战上海后的棋事高峰。
周德裕在上海取得的棋艺成就,引起了华南方面的重视。其时,香港华南象棋会的李善卿先生,为了罗致人才,邀请周去港执教,不但月俸十分可观,而且十分符合周德裕的愿望,因为周在华东、华北大战中,已经横扫了北方的选手,但尚未和南方的棋手较过艺。于是周德裕应邀南下,这是周第一欢去南方征战。
《象棋勾玄》-周德裕 周在华南期间,和黄松轩的对局最引人注目。因为黄松轩是“四大天王”之首,而“东南大战”时,黄因母病未参加。周、黄对弈分前哨战、公开战、私谊战(言明不公开胜负),共弈了二十局棋,时为百余天,地点分别在青年会、空防俱乐部、棋友家、茶室等处,总的是互有胜负,公开赛的成绩不相上下,若加上言明不公开胜负的三局,黄多胜了一局。作为华南棋迷的拥黄振,当然是兴高采烈,据载,广州街头还有人放鞭炮以示庆贺呢!当然这并不证明黄艺高于周,但说明一点,华南棋手的水平不弱于华东,谢侠逊过去登台“点将”时,对华南方面有疏漏。
棋艺评价
首先周的棋艺比较全面,开局、中局、残局都有极深的功底。开局方面,各种盘面,多种变化都熟悉。中局方面,周以常出奇着制胜而使人“害怕”。残局方面,周对各种定式都了解且不说,他运用马炮之力,一兵之微,都有深功夫。所以华南方面认为他是个难以取胜的对手。
其次,周的胜率高。他战胜过华东的众多名手,包括张锦荣、万启有、罗天杨、林弈仙等,对华北方面的两名代表选手赵文宣和张德魁也是胜多负少。对华南方面的黄、李(庆全)虽然说旗鼓相当,但黄、李的棋迹,地域仅限华南,棋龄又较短,影响远远不及周。周在弈访南洋时,战绩大大好于谢侠逊,是使海外华人棋手心服口服的一位高手。周没有和“西北棋圣”彭述圣交过手,和华东的另一位名棋手张观云也未较过艺(张过早息隐棋坛)。
还有,周的棋性好。周是医家出身的棋手,文化修养较高,比较受人尊重。四十年代他在上海和屠景明交游时,屠出于敬重,对弈时要求周让长先。而周认为应改为“先相先” (二盘屠先,一盘周先),既体现了周的修养,又可见周的互重。周虽偶有现场沉不住气影响弈棋之时,但安静之后就能理顺棋气,再安心下棋。如对董文渊的挑战,董常采取扰乱周的不正当之法,促使周心气浮动而败。但事后周想通了,再和董决斗时,沉住了气而扳回。
为人不足
一是鸦片抽不得。周是个聪明人,抽鸦片之害,不会不知,但还是挡不住它有“提神醒脑”的诱惑而拍上了。其原因当然和当时香港可公开抽鸦片有关,又因为他知道张锦荣之所以曾称雄扬州棋坛,气败过其父周焕文,靠的是两件武器,一为抽鸦片提神,二是故意放慢弈子的时间,让对方“动气”而出浮躁之着。周抽上鸦片后,虽然决了一时,但害了一生。他在1949年5月饿死于上海街头,主要是鸦片痛,如果不是鸦片,棋友们帮他填饱肚皮的大有人在。可是,鸦片花费大,一般棋友帮不起。
二是放弃了从医这一正当职业。这和其父没有督促他有关。当周棋艺大成的同时,他的医药知识和技能技巧却在与日俱退。又因为二十年代末对行医资格也有了较为严格的规定,到后来,即使周想从医登记也有困难。而下棋作为职业,在经济落后的旧中国是个“危险”的职业,不是有许多棋人老来饿死于街头吗?当然,这里有战乱的因素。
三是“医棋当先医气”的教训接受得不深透,仍常要犯“动气”的毛病。周德裕曾接受其父临终时的遗训:临杀勿急。这是其父多年临场的经验教训,要周德裕在大好棋势下,仍要沉住气。可是周接受得不够好。和李庆全的一个对局,周以巧思妙手,打开了李的“铜墙铁壁”,但临杀时,周心浮气动,错移了一门炮,结果弈和。如果这一局周胜,则华东队积分高于华南队,周不仅更可扬眉于江东父老,也许以后不会为“压倒华南棋手”而去和鸦片打交道。再如董文渊南下香港,目的很明显,和周争雄。但董文渊知道周的实力,第二次争雄时,用了诱使周“动气”之法——手心里写上“誓杀周德裕”五字,在临场时,突然大喝一声,伸掌心给周看。周果然动了气,连输六局。董固然不该如此棋品,但周的修养也尚有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