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会时,你会选择坐在哪里呢?
每周一晨会,升国旗、国旗下的讲话、各类通报、德育处的相关工作要求,等等,都会如约依次进行,熟悉的议程中,又有新的东西。如无其他安排,我都会随班跟学生在一起开晨会。也因此见到了不一样的晨会风景。
面对晨会,学生的反应不一。
一般主动站前排的学生,比较能够耐得住性子,即便晨会的时间延长至半个小时以上,依旧很认真、严肃的对待。
这些同学比较固定,在课堂上的纪律也很好,多数是班上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
站在中间或者靠后的学生,就会糟糕一些。有的会与前排或周边的同学窃窃私语,有的会搞点小动作,有的会不停的“摇摆”晃动。
站在最后排的一般会更放肆一些,也许他们以为自己离主席台比较远,不被人关注。搞小动作也好,闲聊也罢,都会比站在中间及靠前的同学糟糕得多。
这两类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情况,和晨会上的如出一辙,成绩也没有主动站在前排的好。
这样的晨会情景,不仅我所带的班,其他班也如此。不仅是这届学生如此,就我的工作经历而言,虽然在过不同的学校,遇见过不同的学生,但相似的晨会,我很少遇到从始至终都能安静、严肃开完晨会的班级。
每每此时,我都想起上大学时,一次上大课的经历:
几个班合在一起上大课,差不过200多人。课堂进行中,老师突然提问坐在最后排的我。听到点自己的名字,我站将起来,却不知所措。因为自己压根没在听课,而是在看其他的书。自然没有听到老师的问题,后来他重复了所提的问题,自己还是哑口无言,答不上来。
看我尴尬,老师示意我坐下。随后却说了一句:上课总想坐在后面的同学,都是不打算认真听课,甚至时刻准备着开小差、逃课的人。
此话一出,那些来晚了的,被迫坐在后排的同学心里很不是滋味。老师也察觉到了自己的失言,又说了一句:“可惜我是老花眼,摘了眼镜,几乎看不见前排的同学,后排的倒是看得很清晰!”
老师后一句调节气氛的话,尽管让同学们哄堂一笑,也起到了缓和气氛的作用,但我却深深记住了他前面的那句话。
倒不是因为老师的话刺痛了我,让我难堪。而是我的确如老师所讲,选择坐在后排,就是不愿听他的课,以为隔得远,他关注不到,就可以做的与课堂无关、自己觉得有趣的事;也的确有过逃课的念头。
后来,无论上课、听报告,我都会尽可能的往前凑。收益也很多,不会开小差、打瞌睡、玩手机是其一,注意力更集中,学到的东西更多是其二。
再后来,竟也成了习惯,除主办方安排了位置,我一般都会往前排凑。甚至都被同事们嘲笑为“追求上进”。
我总以为成年人应该比学生更懂得自律,然而,好几次集体培训、开会的经历都印证我那老师当时说的话。坐在台下的,只要没人监督,总有许多成年人跟坐在没有老师监管的教室里的学生一样:闲聊、打瞌睡、玩手机··· ···
甚至更糟糕一些,很多人都不愿坐在前排,非要主持人说很多次,才不情愿的换位子,挪到前排。听说有些会议,直接要求上交手机。
为什么主动站在前排的学生成绩会好一些?主动坐前排的同事,境遇会好一些?为什么集体培训、开会,要反复强调会议纪律?
我想这一系列的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参加会议、集中学习?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确定,也是很多人熟知的——认真、严肃的态度。
如果真能以这个态度面对会议、学习,选择坐在前排是最优的选择,既能够听得清楚、看得明白,还能有更多的机会与主讲者互动。可现实情况往往与此相反,更多人会选择远离主席台。
选择坐在后排的原因很多。有的害怕见领导,有的不屑于会议、学习的内容,有的认为这些内容于己无关,又囿于考勤与工资、奖金挂钩,不得不来。
这些原因,在我看来,仅是表面的,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人的惰性,或者说是劣根性——好逸恶劳。追求安逸、舒适,自由自在,不愿意被束缚。换而言之,就是无法慎独。人前,有人监督着,规规矩矩的;反之,就开始放纵自己了。
开会时,选择什么样的座位是件小事,但这件小事,却考验着我们能否表里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