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根”的技术之研究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枰(6)凖(7),活似车轮,偏沈(8)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以我之见,通篇文章能够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能够让自己记住就算是好的了。
导读:田金龙老师的文章,采用力学原理,并与太极拳演练技术紧密结合,对太极拳“根”的技术进行分析,探讨了“根”与其他要素的相互关系。
太极拳“根”的技术之研究
普通人可以从脚与地面的接触情况来观察根的有无,并可以出判断根的破坏程度。一般而言,把支撑腿晃动看成是轻度失根,脚跟提起是显著失根,全脚提起则是严重失根。有经验的选手可以从技术的角度观察对方是否有根,并可以推断出对方在何种方式的作用下将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失去根。
然而,是否所有的巩固下支撑的方法都可以称之为根,还是只有一种最优秀的方法才配得上称做根?这在太极拳中素有争议。因为每一种方法下的根都有一定的效果,同时也有相应的破解方法。这就给人一种假象,好象这些根都经不住推敲。另一方面,少数人通过太极理念的直觉式把握,在诸多对立因素的思辨中,在对天然本性流露的捕捉中,达到了较高的根的境界。于是根又被涂上了神秘色彩,致使人们对这天边的“月亮”感到困惑,而又厌倦手中不起眼的“宝珠”。王壮宏先生对于根的解释基本上反映了太极拳界的共识。他认为:“推手欲不跌倒,先应去己之根。无根者,无固定之根也,如物漂于水,如球流滚于地。犹如不倒翁,上欲轻,下欲沉,即拳谱所云:'飘飘荡荡浪里钻,上轻下沉不倒颠’”[1]
可以看出,水中木、地上球、不倒翁等比喻,都是意向性的描述,用来夸耀一个人的稳定能力的技术水平是可以的,假如用它的物理世界中的原理来解释人体的稳定性,恐有使人误入岐途的导向。如人体的结构不同于物理上的不倒翁,就算人体有一点形变的能力,也绝对地变化不出象不倒翁那样的结构来。其次,不倒翁比喻中还有一个幻想,就是“上轻下沉”的状态,以为身体放松,体重就会集中到下面来了。估且不说这是对“松沉”技术的误解,恐怕物理世界中的人体重心的变化不会有这么大。显然这些比喻的真意,是要人们学会不易倾倒的随机扎根的方法,而究竟怎样实现它,仍无确切答案。
具体根不能达到太极拳的目的,随机根又深不可测,人们深感困惑。究其原因,可以追溯到它们构造根的思维方式的差异上。具体根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就下支撑的稳定性问题所展开的力学讨论;随机根则是用太极哲理的普遍性,思辨性地说明和解释与根有关的最具体的事实和经验。然而,有趣的是,具体根经过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辩证逻辑方法的探讨,可以简约根,并使各种根的方法联结成一个整体,从而深化了根的认识。随机根也并不一劳永逸,其稳定能力也要根据对手的技术水平来确定。更有趣的是,它们在动作方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故此,我们从二者构造根的方式、以及技术上的同异性入手,来探讨具体根与随机根的内在联系,以此作为寻求根的出路。
具体根作为各种独立的方法时,其运用范围自然是有限的,因为根的多样性尽管已经针对了根的多种情况,但遇到复杂的和隐蔽的攻击时,往往会手足忙乱无措,来不及动作。如果我们辩证地看待这些根的方法,从它们的内在联系上深化根的认识,那么,联结的根就扩大了根的适应范围。假如突破根的稳定性思考的限制,把根放在更大的范围内来讨论,就有可能获得更加稳定的根,以整体思维为特征的太极哲思用于武学研究恰恰满足了这一要求。可见,根的研究可以在不同的研究方法下构造出相应的技术形态。
具体根的辩证分析,提炼出与根有关的力学原理与动作方法,使根的动作操作在基础层次上简单明了;辩证的综合,逻辑地揭示了根的联系方式,使根的各种方法融会贯通,又提高了根的稳定性。太极哲思构造的随机根,突破了稳定性的限制,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塑造根。因此,以运用范围的扩大为尺度,可以划分为分析的、综合的与思辨的三个层次的根的研究方法,以及基础根、深化根和随机根三个层次的根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