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令人聋,论周公制礼的实质
全新公刘版《老子》第十一编第六十三章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说明:此章经文与通行本《道经》卷的第十二章经文一致,次序没有调整。
译文:
缤纷精彩的五色世界,使人类的眼晴瞎了看不见大道,
旋律优美的庸俗音乐,使人类的耳朵聋了听不到大道,
精心制作的绝味美食,使人类的味觉爽了尝不到大道,
难以得到的奇货珍宝,只能使人类推行大道的行为受到妨碍,
寻求刺激的驰骋畋猎,只能使人类的享乐思潮疯狂地发展,
因为这样的道理智慧和品德极高的圣人,只是为了填饱肚子,
而不去追求用眼睛看起来合乎大道而实质违背大道的各种享乐。
礼仪之邦,通常是古代中国的代名词,中国人,包括现代人都认为这是多么美好的称谓,但一旦上朝天国的礼仪之邦变成“东亚病夫”,受尽屈辱,您是否会完全改变想法?
研究祖脉文化,让我惊叹那场“新文化运动"。
鲁迅说的那句“汉字不灭,中华必亡"的八个字,震撼公刘的肺腑,一贯认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竟然糟到如此这般礼遇。
中国近代史的屈与辱,公刘在此不用多说。
溯本求源,这是中华民族汉字的最高智慧。溯本:追溯造成这一屈辱的历史的本质因子——汉字中包涵的致命毒素.求源:寻求那些让文学泰斗鲁迅诅咒的祖脉文化的源头.
也只有找到了这些文化的源头,才能找到其中的致命毒素所在。
即然是屈辱历史的罪魁祸首,那么公刘就不能称之为祖脉,只能用孔子曾经用过的词:始作俑者!
这真是一件大于天的事情!
致虚极,守静笃,文化并作,吾以观复,溯本求源,让我们来“观复"儒家文化的始作俑者!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命舜摄政,“修五礼”;舜命伯夷为秩宗,“典三礼”;舜还任命夔为典乐,“教稚子”,“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 。
史记·乐记》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作乐,以赏诸侯”
因此尧舜二帝是礼乐文化的始作俑者。
在周公主持下,对夏、商以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补充、整理,制定出一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并使这些制度成为不成文的法律。
周礼所确定的礼乐的根本宗旨,是在人间秩序效法天道秩序的基本原则下,把天道法则及其价值落实在世俗立法中,把君主、大臣,普通人民的行为全部规导到一个秩序中来运作,即所谓“天人合一”:天——天道法则,人——人伦 。
周代礼制完整地讲应称之为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大脑音乐细胞的培育。前者是所有制度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制度运行的形式和保障。
周公制礼作乐,创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礼乐制度,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礼”的范畴,潜移默化地规范人们的行为,形成习惯,成为自然而然。
“礼”是人的道德、伦理、修养的体现;“乐”是人的情感、思想、欲念的表现。将人的道德、伦理、修养和情感、思想、欲念这些抽象的、内在的、无形的东西外化为有形的“礼”(礼仪)和“乐”(音乐),也就是将无形有形化,将抽象具象化,将意识形态化。让人的精神世界规范于用礼和乐编制成的网络中,通过这张有形的网络来约束和控制人们的道德、伦理和修养以及情感、思想和欲念。
礼乐制度的推行使得西周王朝表面上看起来像是一个彬彬有礼的和谐国度,一个雅乐缥缈的神圣世界,但是,在用礼和乐编织起来的这张有形之网的下面,却透露出森严的等级秩序和宗法伦理。这就是周公发明的“礼乐治国”的实质。
而学校教育制度是实践这种制度的不二手段。
西周时期。在国人乡里中设立的学校,称为庠(一说序),教授知识技艺。贵族子弟的教育更为完备,专设有小学、大学。贵族子弟满八岁入小学,到十五岁成童时入大学。教育的内容包括德行、技艺和仪容等方面。技艺兼及文武,有礼、乐、射(射箭)、御(驾车)、书(文字)、数(算术),称为六艺。
公元前1042年至公元前996年的四十六年间,西周王朝天下安宁,刑错四十馀年不用,史称“成康之治”。
这些精致的雅乐缥缈的礼乐神圣世界,经过四十年六年的培育,各路诸侯都着沉迷于周天子之礼乐,认为享受天子之礼乐这才是人生的最高追求:大丈夫就要象周天子这样,纷纷效仿。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因此周天子为了诸候八佾之礼的虚荣南征西战。
周昭王通过三次亲帅六师南征,使当时的南夷(汉水流域诸国)、东夷(淮水流域诸国)的二十六邦国均来朝见。
当周昭王取得第四次南征胜利时,礼乐之师凯旋,吹吹打打好不热闹,渡汉水时,又携带俘获的大量战利品青铜(即考古铭文中的“孚金”) ,导致桥梁垮塌,坠入水中,死于汉水之滨。
周穆王十二年,犬戎没有及时进贡,周穆王以此为由,亲自领兵对犬戎征伐。穆王十二年(前964年)春,周穆王西征,进兵阳纡,“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 很不满足,
穆王重整人马二次讨伐,“广获其五王”,并把部分戎人迁到太原(今甘肃镇原一带) 。此次征战以周大获全胜告终。其实只是得到了少量的贡品,但却加剧了与犬戎的对立。
两征犬戎,平定西方后,穆王继续西伐,于穆王十三至十七年(前963年—前959年),进军至昆仑之丘。
周穆王西征之后,转战东南。平定徐乱后,穆王继续东进,抵达九江,开始南征。通过巡游征伐,周穆王使东南许多方国和部落归顺于周的统治。
周穆王十四年,西极之国(中亚地区)有化人(魔术师)来见,能入水火,贯金石,变化多端,穆王为其所惑,遂西游。途中得能工巧匠偃师,制木偶人肖似真人,能合乐拍歌舞,穆王携其同归宗周。
周穆王三十七年,穆王大起九师,伐荆楚。
周穆王三十九年,穆王大会诸侯于涂山(泰山下会稽山)。在南征取得成就后,穆王仿照祖先,在涂山(今安徽怀远东南)会合诸侯,接受诸侯的朝拜。这种至高的八佾礼乐,让穆王兴奋不已,继续东游,乐而忘返。
后来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都曾会盟诸侯,享受天子八佾之礼乐,视此为人生的至高追求,大丈夫就应如此!
周穆王在位期间东征西伐,王朝疆土不断扩大,好一个中国第一个''上朝天国”。然而,常年征讨,天子不在朝堂,导致朝政松弛,而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周穆王统治后期横征暴敛,他命令大臣伯臩向朝廷官员重申执政规范,并发布《臩命》;又用吕侯(亦作甫侯)为司寇,命作《吕刑》,告四方,以正天下。刑书制定墨、劓、膑、宫、大辟5刑,其细则达3000条之多。
而这一时期,犬戎的势力逐渐强大,阻碍了周朝与西北各国的往来。
到周厉王时期,国外出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国内矛盾日趋尖锐,横征暴敛,虐待百姓,连年战乱,内忧外患。这是礼乐文化使中华民族第一次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厉王被迫出奔到彘。礼乐制度被民主共和制所代替,这一年,世界上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中华西周国人共和国——“中国”产生,这一年被称为“共和元年"。
公元前841年,该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记年的开始,个中的历史真实无人知晓,中国从奴隶制社会忽然过渡到“共和制”制社会.
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水。”《国语·周语上》: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三年之后“国人暴动”。因此推测当时一定有一种学说在悄然兴起,那就是老子思想。(公刘将在《共和风云》中揭秘答案)
黄老道家思潮蓬勃的兴起,短暂地瓦解礼乐文化,开创了中古时代“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导致“礼崩乐坏”。而戎狄从此销声匿迹。
【这不就是近代八国联军、鸦片战争的近代历史背景吗!,历史如此地相似!】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因此执着的孔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收集资料,直到晚年才修成《诗》《书》《礼》《乐》,序注《周易》,撰写《春秋》。后人合称之为《六经》。使得周代的礼乐文化再次完整地面世。使得孔子成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始作俑者。
秦王赢政灭六国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注意不是“黄帝)。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并继续执行孝公变法以来商鞅的法家政策,加强君主专制,削弱旧贵族势力,提拔由军功而上升起来的贵族。秦帝国的土地所有制基本上仍维持西周的“王有”土地制,而变“王有”为“国有”。又实行即使是平民,只要有军功也可授予土地及爵位。
始皇帝三十二年(前215年),李斯的奏议促成了秦始皇帝下令焚书禁书,规定史书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论》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准保存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愿学法令,则以吏为师。
命令御史案问儒生,互相揭发牵连四百六十余人,始皇下令把他们都在咸阳活埋。有人认为《史记》记载秦始皇坑杀的乃是术士, 并不是儒生,但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坑杀的人“皆诵法孔子”。
这是对孔子礼乐制度的彻底否定。
大汉帝国的兴起,至今仍是一个天大的迷团,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以失败告终,而以刘邦为首的农民起义仅凭“约法三章"取得胜利,刘邦死后,历史记载中忽然出现以“黄老道家"思想指导的“文景之治",为汉代开创了六百年的基业。(公刘将在《共和风云》中揭开迷雾)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孔孟儒家的礼乐文化思想确立为其治国理政的统治思想。礼乐文化又正式成为大一统帝国时代的主流思想。为儒学教育在中国古代的特殊地位铺平了道路。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这是当时的最高学府。 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宣帝时博士增至十二人,王莽当政时又增至三十人,汉昭帝时增至100人,王莽时增至10000人。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像西周那样,把礼仪和音乐抬高到政治高度,把原本用来礼序神鬼的礼乐扩展到礼序人伦,把礼乐从虚幻的神鬼世界延伸到现实的人际关系中,又把宗法制度与礼乐制度融会贯通,用来治理国家。
汉代以来的历代统治者,一旦以武功获取政权之后,总是不忘孔子孔庙,总是不忘周公发明的这套维系帝制的法宝,几乎都要振兴礼乐,并按周代“三礼”(《周礼》、《礼记》、《仪礼》)经典中所规定的繁缛程式来推行礼乐制度。直到“八国联军"的大炮打响!
而且在“八国联军"的大炮打响之后不久,袁世凯还执迷不悟……!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从周公制礼、礼仪之邦、到东亚病夫,溯本求源儒家文化其背后的实质,以儒家文化为祖脉的正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成为“东亚病夫"的根本原因!
因此确立炎黄祖脉文化的正统大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