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新说》经脉——经脉与经水

老祖先的用意很清楚,通过把经脉比作经水,提示我们,要把人与天地相参,河流“五色各异,清浊不同”,“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经脉也是和于四时阴阳的。只要懂得法天则地的思维方式,通过观察自然界里十二经水的运行变化,就能够真正明白经脉的道理。

要真正了解整个经脉体系,我们还必须从华夏文明说起,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说起。华夏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两个:以北方中原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明,和南方的长江文明。

黄河起源:黄河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海拔五千四百多公尺,四周高山终年积雪。在中国历史上,黄河沿河流域的人类文明带来很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祥地之一,所以中国人一般称其为“母亲河”。

长江起源: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唐古拉山流出有三条江: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它们并排着进入云南,一起向南流。怒江进入缅甸成了萨尔温江,澜沧江从西双版纳出去越南,成了湄公河。金沙江流经丽江地段,被玉龙雪山阻挡,在这里拐了个弯,往四川方向流去,于是才成为长江。所以长江的水源起源于姜古迪如,其实也起源于玉龙雪山。从雪山带来的水,滋润了长江流域的两岸,因此长江流域的出产才这样丰富。

水是生命的源泉,逐水而居是人类的生存本能。作为我国北方的主要水源,黄河与黄河流域成为我们祖先的自然选择。人类的文明史总是与水相依而生。逐水而居,不仅是游牧民族的专利,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有一条与国家兴衰密切相连的生命河。在我国,这条生命河就是黄河,她是孕育中华民族的母亲。

古代的中国,版图上有十二条河流,也就是十二经水。《黄帝内经》把经脉比喻成经水,将这十二条河流对应于人体十二条经脉,具有很特别的意义。因为在《灵枢·九针十二原》里,很含蓄的讲了:“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怎样的法,才可以“终而不灭,久而不绝”呢?古往今来,天地日新月异的变化,早已今非昔比,物是人非了。记载于书上的那些经验,或毁于战火,或毁于天灾,最终也不能保障不会被灭绝。

内经医学源于天地自然,自然规律当然是终久不灭的,所以只要地球不被灭绝,内经医学就不会灭绝。所以老祖先的用意很清楚,通过把经脉比作经水,提示我们,要把人与天地相参,河流“五色各异,清浊不同”,“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经脉也是和于四时阴阳的。只要有人懂得法天则地的思维方式,通过观察自然界里十二经水的运行变化,就能够真正明白经脉的道理。即使《黄帝内经》失传了,总有一天,还是会有人把这些规律重新总结出来。

《灵枢·经水》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十二经脉像十二条河流一样,都有各自属于五脏六腑的源头,河流是因为承载了水而通行各处,五脏是因为结合了精神魂魄志意而藏于内,六腑因受纳了水谷而传道输布,经脉因血气的存在而营运全身各部位。

经水篇分别把十二经脉对应了国家自然领域里的十二条河流:

足太阳膀胱经——泾水     足太阴脾经——湖水

足少阳胆经——渭水       足少阴肾经——汝水

足阳明胃经——海水       足厥阴肝经——渑水

手太阳小肠经——淮水     手太阴肺经——河水

手少阳三焦经——漯水     手少阴心经——济水

手阳明大肠经——江水     手厥阴心包经——漳水

《灵枢·经脉》介绍十二经脉的时候,是从肺经先开始的。经脉的循环从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然后再到肺,这么一个完整的循环。

经脉为什么要按照这么一个规律来循行?

这也跟自然规律有关,人类出生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呼吸,后面所有的一切行为能力,都是以肺气为基础的。人要活下去,先决条件是离不开能量,呼吸是人体能量最大的来源,饮食是人的第二大能量来源。古人善于援物比类,他们懂得只有首先保障道路的通畅,然后才谈得上营行循环,所以呼吸之事更重要的是呼(肺),饮食之事更重要的是泄(大肠),吐故纳新,生命才得以延续。

我们看到《灵枢·经水》篇十二经水之中,与肺经(寅)和大肠经(卯)分别对应的是河水(黄河)和江水(长江),长江与黄河流域自古以来都分布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肺与大肠是互为表里的两条经脉,长江与黄河也是分居南北,从西向东横行在中国版图上的两条河流。

这个现象,其实也是自然规律。

我们知道,《黄帝内经》书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汉书》是东汉班固根据西汉末年刘歆所撰的《七略》做蓝本编辑的。这就表明至少在西汉时期之前,《黄帝内经》已经成书,西晋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深受《黄帝内经》的影响,也证明内经至少在西晋以前对人们的影响就比较大了。而且从目前出土的古代针灸文物来看,也是西汉时期为多。1976年广西罗泊湾汉墓出土三枚绞索状银针,长8.6厘米—9.3厘米,截面径0.2厘米,被考古专家确认为两千年前西汉时期医疗用针,是迄今为止我国范围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绞索状针柄的金属制针具。1968年河北满城西汉古墓出土金银针,古墓的主人刘胜是西汉中山国的靖王,于公元前154~113年在位,经有关专家鉴定,确认为这几枚金银针,也是早期的针灸专用针具。

西汉建都长安,即现在的西安,这里其实是整个中国的中心。虽然现在的地图与内经成书时代的地图不太一致,但几千年来,长安的地理位置没有变化,长江和黄河的循行路线也没有大的变化,渤海、黄海、东海、南海这四海也没有变化。内经医学是天人合一的,所以我们再把现代中国地图对比一下,还是以长安为中心,然后按照方位,把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经脉)放在中国地图上,绘图如下:

我们可以看到,寅(肺)和卯(大肠)所在位置,都是出入大海的口岸,而长江和黄河,其发源地都是唐古拉山山脉所在的方位酉(肾),而长江黄河又是整个中国最重要的两大动脉,这也能解疑内经为什么说“卫出下焦”。

长江黄河的水都源自青藏高原,最后都流进大海里,长江与黄河在流行的过程中,沿途都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河流溪水补充进来,长江黄河也不断地有水蒸发到天上和下潜入地下去,这其实就是内经所云:“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

持蟹赏菊度中秋。天心如水,皎皎白洁。

回复关键字“立新说”,收阅本栏目近期文章

(0)

相关推荐

  • 中国4大河流之首,曾力压长江黄河,后来断流消失,如今鲜有人知

    说起我国境内的著名河流,相信很多人,最先想到的便是长江黄河,然而在实际上,曾经也有一条著名的河流,可以说是位列四大河流之首,力压长江黄河,后来断流消失,如今鲜有人知,这便是济水. 上古时期,人们有着五 ...

  • 黄帝内经(28)

    ​<黄帝内经>一部关于长寿的宝典(28) 湖南中医药研究院  湖南中医药大学  谭电波研究团队 [拓展] 手太阴肺经 肺手太阴之经脉,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它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大肠 ...

  • 淮河没有入海口,它的水最终注入了哪里?看完终于解开多年疑惑

    大家都知道在古代河流的作用非常大,主要是用于人们的生活起居和交换物资.交通水运等,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防御工事,阻挡外敌.中国四大著名河流是由淮河与黄河.长江.济水组成.了解了这层关系之后,就来说说其中 ...

  • 《立新说》经脉——三焦

    导读:人体全身所有之气,包括了脏腑气.经络气.呼吸气.营卫气等等.三焦主持诸气,是指三焦和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都有密切关系.三焦之所以能主气,主要是源于元气,但元气运行,只有借助于三焦之道 ...

  • 《立新说》经脉——气街四海

    导读:知道气街与四海,则知全身气血津液之往归. <灵枢·卫气>曰:"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知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腑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能知虚实之坚 ...

  • 《立新说》经脉——开合枢

    导读:人体的气机如同一扇门一样,有开有合,中间有枢轴.枢本意为转动之门轴,枢动则开合自如,如果转轴出了问题,枢机不转,则开合不利. <灵枢·本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 ...

  • 《立新说》经脉——五输穴

    导读:关于五输穴的循行方向,为何都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循行,手阴经和足阳经的五输穴的循行方向为何与十二经脉是相逆的?这个问题的答案,一直是针灸界模糊的,众说纷纭,都有理,又都经不起推敲.如果我们对卫气 ...

  • 《立新说》经脉——标本根结

    导读:"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标本根结).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运用九针,其精要就在于标本根结,如果明了标本根结,则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若不明标本根结,根本就谈 ...

  • 《立新说》经脉——卫气经脉

    导读:中医"经脉"里的脉,其实包括了营卫之气.中医的经脉,包含了血液循环系统和十二经脉循行系统,由"营气经脉"和"卫气经脉"组成,这两者都是 ...

  • 《立新说》经脉——营气经脉

    导读:中医"经脉"里的脉,其实包括了营卫之气.中医的经脉,包含了血液循环系统和十二经脉循行系统,由"营气经脉"和"卫气经脉"组成,这两者都是 ...

  • 《立新说》经脉上下游

    导读: 经脉上下游理论,只是立新七针学术思想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所以千万不要以一概全.气血保持如环无端,脏腑功能正常有序,情志调和内守,那便持久.纯治疗,是难以长久的,纯防守,也不是长久之计.循环起 ...

  • 《立新说》经脉与地支

    四时阴阳,万物之根本.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阳. 内经把十二经脉对应一年十二个月,<灵枢·五乱>曰: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夏秋冬,其气各异,营卫相随,阴阳已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