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欢快得根本不像杜甫,特别是颈联,仿佛是李白附体

历来,评价杜甫的艺术风格最常见的就是“沉郁顿挫”四个字,感情深沉,抑扬跌宕,如同刻在石头上,每一个字都有着凝重的情感。

这种艺术风格来自杜甫饱经忧患的人生经历,也是他对家国天下深沉的爱,是盛唐诗歌的别调,也是最清醒的呼喊。可惜的是,在那个激情飞扬的时代,他的声音被无情的忽视。

当然,杜甫也有欣喜若狂的时候。但是,他的高兴不是因为个人的荣华富贵,而是国家赢得了一场关键的胜利: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首诗,我们需要先了解它的创作背景。762年的冬天,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的春天,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平定。

而此时的杜甫正流落于四川,听闻消息后,他欣喜若狂,恨不能马上回到和平、安定的家乡。兴奋之余,杜甫写下了这首号称人生第一快诗的经典名作。

全诗的语言晓畅流利,情感一贯而下,首联就毫无保留的表达了自己欣喜若狂的情绪。颔联时,杜甫将目光转移到了老妻,原来她和自己一样也是愁云尽扫。

颈联是此诗的精髓所在,不仅对仗工整,情绪也达到了高潮。此时此刻,已经52岁的杜甫仿佛回到了少年时代,洒脱、痛快之处不输李白。

尾联则是这种情绪的行动宣言,现在,立即,马上,收拾行李,坐上一艘快船,沿着三峡顺流而下,经襄阳到洛阳,共同见证伟大祖国的再次崛起。

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后世,杜甫的粉丝数量都要远远逊色于李白,但从更大、更深的层次来说,杜甫的精神价值则要超过李白一大截。

幸运的是,时间给了杜甫公正的评价。然而,这种公正又有多大意义呢?放眼当下,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或者尊重杜甫呢?这是时代的悲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