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肋的语音助手为何都还要做?
2012年,苹果推出了旗下的语音助手服务Siri,发布之后,调戏Siri也让网友们乐此不疲,但是调戏这么多年了,现在的Siri相比以前有什么进步吗?根据最近Adobe的一个调查来看,用户们早就对Siri等语音助手失去了信心,不过令人奇怪的是科技大佬们却在不停地像这个领域追加投入,甚至阿里巴巴也要上车了,这背后究竟有什么秘密呢?
Siri为首的语音助手遭遇瓶颈
首先我们还是来看看现在手机上语音助手的困境,在Adobe Digital Insights的分析和调查中,有37%的受访者认为,与语音助手的互动“不好”或“糟糕”,26%的用户表示“一般”。而在所有语音助手中,Siri得到的正面评价最少,所以分析师塔玛拉·加夫尼认为,是苹果这个后进生拖累了消费者对整个行业的预期。并且之前,数字营销公司Stone Temple也早已经对Siri的糟糕表现表示过失望,甚至表示Siri的表现会影响到HomePod的销量。
但是这件事情也不是苹果一个人的锅,Siri的表现糟糕在哪里我们也并不在这里赘述,其他语音助手一样会出现让人抓狂的使用体验,有时候仅仅为了关一盏灯,你会不得不向亚马逊Echo大吼大叫好几次,宛若一个智障。所以在全部用户中,只有22%的受访者每天使用语音助手,还有49%从未使用语音助手。
如此看来,Siri等语音助手其实就是个“伪命题”了?确实有很多人是这么想的,他们认为和手机对话过于尴尬、效率甚至不如自己动手操作、对话场景的识别不佳、容易出现答非所问、对带口音的人不友好......缺点几乎可以列一天一夜不重样的。
然而科技大佬们却不断追加投入
可是科技大佬们的行为却和市场的反应完全相反,在亚马逊推出Echo智能音响之后,我们看到了苹果HomePod、谷歌Google Home等类似的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似乎已经看准了这个事情的潜力。
甚至国内市场也有不少公司在这方面进行努力,今日阿里巴巴放出的一个发布会邀请函相信很多人都看到了,这款来自阿里人工智能实验室的新品很有可能就是类似亚马逊Echo智能音箱的产品。虽然现在语音助手的体验并不好,但是在业内人士眼中,Siri、Alexa、Cortana等产品在未来一定会是更好的交互方式,具体的优势其实本站在之前《手机交互的“畅想曲” 语音识别会这样干掉触摸屏》一文中有过详细探讨。
当下语音助手产品正在哪个发展阶段
其实从亚马逊、谷歌、苹果以及未来阿里等企业推出的产品来看,现在这些公司似乎是把语音助手的使用场景慢慢缩小了。之前在Siri打响语音助手第一枪之后,大家都希望能够做出一个时时刻刻都能够为我们提供帮助和服务的语音助手,但是最后却发现语音助手并不是能够和人简单对话然后自动进行相应的操作这么简单,“场景”的变化其实是非常复杂的。
所以在冷静下来之后,我们发现厂商们都把语音助手的重点从手机转向了智能家居,Echo、HomePod、Google Home都是这样的产品,使用场景从随时随地缩小到了智能家居和车载设备这些相对简单的领域。因为在这些场景下,语音环境比较简单,识别难度低,并且用户传达的操作命令也更多的是“放首歌”、“帮我打XXX的电话”、“打开空调”等简单直接的指令。
但是很显然这只是语音助手的一个过度,真正成熟的语音助手一定还是“随时随地”的,现在我们需要等待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要不然也不会是阿里人工智能实验室来做这个项目了。
因为人工智能可以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首先是场景识别的过程,现在我们的语音助手都需要先来一句“Hi Siri”或者是“你好,小娜”,然后进行一问一答式的尴尬对话,这可不是我们平时和人对话的习惯。而在加入AI之后,语音助手就能够明白我们是不是在和它说话,才明白我们的命令是给它还是给别人的,整个使用过程才会变得平顺,能够随时随地进行。
其次是语言问题,三星随着S8一起还推出了Bixby助手,但是它只支持韩文,并且有消息称三星缺乏数据和外语方面的专家,所以即使是英语版本,也还需要一段时间才会上线,语言适配显然是现在语音助手的拦路虎。并且除了官方语言之外,方言就更难对话了,毕竟绝大多数方言连标准化的发音、语法都没有,怎么将其代码化呢?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力了,他们会像一个人一样去学习方言中的模糊发音。而英语、普通话等官方语言的适配就更简单了,基于人工智能打造的谷歌翻译现在已经有了专业翻译的水准,人工智能的语音助手对其他语言进行翻译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么?
最后总结一下,随着各家公司发现“全能的”语音助手现在还比较难做到之后,他们将使用场景和功能缩小了,车载和家居环境下的语音助手还是靠谱的。但是最终目标依然还是全能语音助手,这个却需要等人工智能再发展一段时间。所以即使现在语音助手还有很多问题,但是各个科技公司还是在往这个领域疯狂砸钱,而真正的语音智能生活在他们的努力下其实也不远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