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姜酒
母姜酒
作者:顔文强
作者简介
母姜酒:“母姜汁二升,酥、牛髓、油各一升,桂心、秦椒各一两,防风一两半,芎藭、独活各一两六铢。右九味,为末,内(纳)姜汁中,煎取相淹濡,下髓、酥、油等,令调,微火三上三下煎。平旦温清酒一升,下二合膏,即细细吞之,日三夜一。”[1]
本方出自《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孙真人曰:“咽门者,肝胆之候。若脏热,咽门则塞而气闭;若腑寒,咽门则破而声嘶,此证宜服之乃效。”[2]这就指出,声音嘶哑与脏腑寒热有关,其中腑寒者导致声破音嘶者为多,标热而本寒。本方就是针对此病因而设,即用于治疗慢性咽喉炎。
方中“母姜汁”即老姜榨汁。方中的“酥”即牛酥油、羊酥油、系牛奶、羊奶的炼制品。《本草纲目》记载了陶弘景、孟诜等医家的论述:“弘景曰:酥出外国,亦从益州来。本牛、羊乳所作也。……诜(即孟诜——笔者注)曰:水牛酥与羊酪同功。其羊酥胜牛酥。王机曰:牛乳冷,羊乳温。牛酥不离寒,病之兼热者宜之;羊酥不离温,病之兼寒者宜之。各有所长也。”[3]表明牛酥油性寒、羊酥油性温。由于腑寒者导致声破音嘶者多,标热本寒,本方后面也有性热的桂心、秦椒,故笔者窃以为本方用牛酥油、羊酥油皆可。书中还记载了酥油的制作方法:“时珍曰:酥乃酪之浮面所成,今人多以白羊脂杂之,不可不辨。按《月瞿仙神隐》云:造法以乳入锅煮二三沸,倾入盆内冷定,待面结皮,取皮再煎,油出去渣,入在锅内,即成酥油。一法:以桶盛牛乳,以木安板,捣半日,候沫出,撇取煎,去焦皮,即成酥也。凡入药,以微火熔化滤净用之良。”[4]对于其功效,《本草纲目》曰:“㸺牛、白羊酥[气味]甘,微寒,无毒。[主治]补五脏,利大小肠,治口疮。”[5]可见,酥油可入胃气、肺气,有润泽降浊之效。
方中牛髓是牛的骨髓,《名医别录》明确记载了其药用功效:“(牛)髓,味甘,温,无毒。主安五脏,平三焦、温骨髓,补中,续绝伤,益气,止泄利,消渴,以酒服之。”[6]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曰:“髓(黑牛、黄牛、㸺牛者良,炼过用)。[气味]甘,温,无毒。[主治]补中,填骨髓。久服增年。(《本经》)……润肺补肾,泽肌悦面,理折伤,擦损痛,甚妙。(时珍)”[7]可见,牛髓主要入肾气、肺气,收敛补充后天精气。
方中的“油”没有指明是何种油,笔者窃以为是植物油好一些。方中桂心、独活入肾气扫荡阴霾、散寒除湿;秦椒即蜀椒,性温热、味辛,入脾、肾驱寒除痹、温阳通脉;防风入肝气经络散寒除湿,芎藭也进入肝气系统活血,通畅血脉,母姜汁、秦椒入脾气温燥升清,酥油入胃气、肺气凉润喉咙,并伴降浊之功,油(植物油)和牛髓则入肾气、肺气收藏补益后天精气。全方以散寒为主,通中带补、升降同调,故脏腑寒湿得除,血气通畅,声破沙哑自然消除。方中计量二升»400毫升,一两半»15.625´1.5=23.43克,一两六铢=1.25两»15.625克´1.25=19.53125克»20克。二合» 20´ 2=40毫升。“三上三下”是指药材煮沸以后,停火,让其自然冷却;然后再煎煮沸,而后再停火;如此一上一下反复三次。本方研制过程和药气运行图如下:
药材九味:母姜汁二400毫升,酥油、牛髓、油(植物油)各200毫升,桂心、秦椒各15.625克,防风23.43克,芎藭、独活各20克。用法:先将桂心、秦椒、防风、芎藭、独活一起研末,而后放入备好的母姜汁中,微火煎取到有泡沫产生时,放入牛髓、酥油、油(植物油),搅拌调匀,再继续微火煎煮,三上三下,即成药膏,备用。每天清晨用温酒200毫升,放入约10毫升药膏,慢慢吞咽,白天三次、晚上一次。
[1]《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道藏》第26册,第151页
[2]《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道藏》第26册,第151页。
[3](明)李时珍著,柳长华主编:《李时珍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第1532页。
[4](明)李时珍著,柳长华主编:《李时珍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第1532页。
[5](明)李时珍著,柳长华主编:《李时珍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第1532—1533页。
[6](南梁)陶弘景撰,尚志均辑校,尚元胜、尚元藕、黄自冲整理:《名医别录》(辑校本),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第143页。
[7](明)李时珍著,柳长华主编:《李时珍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第1518—15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