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一张散寒的方子,降下患者6年的高血压...

我用一张散寒的方子,降下患者6年的高血压后,他说:摸着良心,中医不是落后,而是跑得太前了。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在中医里,一种病,会分出好多的情形来。当你好不容易把这些都弄懂了的时候,却发现,临床上的很多患者,根本无法用课本上的条条框框去衡量。

就拿高血压来说,中医在治疗的时候,往往重视的是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等问题。

而对于寒邪伏于体内所致的高血压,几乎很少有人提及。谁又能想到,这和寒气内伏还有关系?

之前,接诊一个50岁的男子。

他是从44岁的时候就开始有高血压,遵医嘱常年服用降压药。但是,效果总是时好时坏。

逐渐,这人也对医院失去了信心。有一次,他的血压又升了,当时他头晕、迷糊、站不稳、心脏就像悬空一样、人也是心烦意乱,而且伴有腰部酸痛。

这一次,他寻思着看看中医。

刻诊,见他舌暗红,少苔,满色暗红,当时的血压为高压150,低压100。

看脉象,很有特点,主要是沉弦紧滞,其中还兼有一点滑数。

后来,我给开的方子是这样的:麻黄、桂枝、荆芥、防风、僵蚕、蝉蜕、赤芍、地龙、石膏、黄芩、栀子、大黄、连翘、薄荷。

并且叮嘱,服药之后,盖被取汗。

患者一看方子说:大夫,我也有五六的病史了,这各类的降压药还是比较熟悉的,但是你开的方子似乎不像是降血压,反而像是治感冒的。

面对他的疑惑,我说:“现在的问题就是寒邪深伏于你体内。我们把寒邪逼出去,你的血压就降下来了。”

他一知半解地说,行,我先回去试试看吧。

回去后,患者确实也是照办。结果,让他意想不到的是,用药之后,汗出来了,同时他说自己还拉稀了。全身说不出的舒适感。这时候,再量血压时,已经有明显的下降了,高压130,低压90。

后来,我遵原方进行化裁调治,患者最终的血压高压控制在了120左右。

有一次,他过来给孩子抓药时,兴冲冲地说:摸着良心,中医不是落后,而是跑得太前了。医院治疗那么久,我现在都摸清治疗门路了。

而直到今天,我依然觉得,对于这个患者的诊治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你看,这个人舌暗红少苔,面色暗红,给人的感觉,就是血行不畅,而且有热伤津,是不是?暗红舌,主热,主血行不畅。少苔,一般可以主阴津不足。

下面这个患者的脉象,就要好好说道说道了。脉略滑数,滑数,可以主热,有热是肯定的。但是,这个热是从哪里来的?

答案还在脉象里:之前把我说他主要是沉弦紧滞。脉沉,说明病势在里。脉弦,说明脉道紧张。脉紧,主寒。脉滞,主气血运行不畅。

因此,这样一看,患者这是寒邪藏于体内,使得气血运行滞涩受阻,脉道紧张。

分析到这儿,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从他的脉象来看,既有寒又热呢?那这两者是不是就矛盾了。

其实,并不矛盾。寒邪郁滞于内,郁久则化热,热邪属阳,主动,必然会在体内奔突不停,所以就形成了滑数之脉。

所以说,这个患者的根本问题就在于体内有寒邪。并且,这个寒邪,深伏体内,患者并没有外感寒邪,发热,身痛等的症状。寒邪郁滞日久,则化热,热邪在体内奔突,在加上脉道因为寒凝而紧滞,于是两相作用,就导致了患者血压升高。

所以,要想解决的话,就必须要把这深深的寒邪祛除,再要把热邪化掉。

我给他的药方中,基本可以分为两支队伍。

第一支,用麻黄、桂枝、荆芥、防风、僵蚕、蝉蜕、薄荷用来解表散寒。

第二支,用赤芍、石膏、黄芩、栀子、大黄、连翘、这些用于清里热。

地龙,通络清热,地龙本身也有降血压的功效。

这样,患者因解表大队的药而发汗,体内寒邪得以发散,又因清热大队的药而下利(拉稀腹泻),使得寒束热郁的状态得以解决。那么血压自然而然也就降下来了。

因为高血压的本质,是血液冲击血管的力量增强。之所以增强,和血管失去弹性、紧张有关系。而感受寒邪,又恰恰是血管紧张,弹性降低的原因之一,寒邪主收引,主凝滞。所以把寒邪散出去,血管恢复弹性,那么血压就正常了。

我之所以把这些写的这样的清楚,一方面,是想给没有头绪的受难者多一个选择,多一条明明白白的路径,让天下苦难者能少一个是一个,我这把年纪也算是对得起医者仁心四个大字。

另一方面,其实就像是患者所说:中医不是落后,而是跑得太前了。当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分析时,真相才能浮出水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