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第一讲总体介绍(一)

不能拿外在视角去掩盖、压抑内在视角。人的领悟关乎心理问题能否被解决,发生在其内在世界。

  ●自我介绍

  大家好,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基础心理学的课程。首先,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我叫贤宇,大学本科的专业是数学,于2006年和另外五位同学代表中国国家队,参加了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个人获得了满分金牌。大学期间,我的兴趣点慢慢从数学转向了传统文化和佛学。大学毕业之后,出家成为佛教僧人。

  在出家的十年之中,作为主要参与者之一,参与编辑了三十余本佛教文献方面的书籍。出家期间,我又开始逐渐对心理学产生兴趣,自学了精神分析、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义、后现代等一系列心理学方面的课程,也参加了格式塔、焦点解决、合作对话、认知行为疗法等的工作坊,向当今的心理专家学习。现在,正在从事佛学和心理学相互结合的研究,以及心理学和佛学方面的教学工作;自己也从事个体心理咨询,并带动团体咨询。

  ●本课程特色——简化知识结构,注重实践

  接下来介绍一下课程的总体情况和思路。

  这套课程的缘起是:我在出家后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感受到,心理学很多理论结构繁琐。尤其是作为一名初学者,想要更快速地了解、探索自身的问题,以及帮助身边的人解决一些心理问题时,会发现这些理论的知识结构比较复杂,而且,有些内容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逐渐内化,才能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助人及探索中。所以,我一直在考虑:怎么能简化基础心理学的知识结构,提供一套能够帮助初学者快速了解心理学知识,并且能够运用的课程。

  这套课程就是这样的尝试。以今天这节课的内容为例,首先,简单说一下学习心理学时的三个视角:内在视角、外在视角以及关系视角。

  接着,简单介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及“心理”这个词的相关领域、内涵,及所包含的三个方面——认知、情感、行为。我会介绍当今比较权威、也获得了最多科学论证的认知行为疗法,从中来看三个方面之间非常密切的联系。然后分享一个案例,最后会把前面讲的这些知识用于实践。

  本次要讲的实践是心理评估,用前面的体系对来访者的情况进行初步评估。这一部分是所谓的“个案概念化”相关的内容。也就是说,遇到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时,首先需要了解他在心理、生理、社会,包括认知、情绪、行为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状态,以及他的问题的严重程度。然后,判断能不能给他足够有效的帮助,需要用多长时间,需要用什么样的方法等等。这些都是心理评估能够做到的。

  作为一名初学者,心理评估是需要掌握的非常基本的技术,也是今天这节课主要讲的实操技术。

  一、学习心理学的三个视角

  (一) 外部视角

  从下面这个图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两个圆,标明三个数字1、2、3。1这个位置是一个红色的角,是从两个圆的外部来看;2是从圆的里面去看;3是两个圆交叉的地方,比喻为关系的视角,在关系中,两个生命体之间彼此相互影响,而且会有一部分交集。

  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理解。比如,一个人体重多少、身高多少,可以用仪器精确地测量;一个学生,一门课考了多少分,他上课是不是认真听讲,有没有开小差,有没有完成作业,这些都属于外部视角。通过外部视角,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许多行为。更深入的,可以通过脑科学仪器测量一个人大脑的成像,依此了解到他在上课过程中,大脑哪个区域是比较活跃的;通过观察神经递质的情况,了解他的内分泌情况。如果这个学生有抑郁症或者多动症,可以通过服用药物改善神经递质以及内分泌状态,改善情绪或者生理状态。

  (二)内部视角

  内部视角是什么呢?

  比如,我们询问这个学生,“你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大家说你上课不听讲,老是开小差、做小动作。当时你自己内心是什么感受呢?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要去做小动作?”这个学生可能说,“老师上课没意思,我就想玩一玩、动一动。”——这是其中一种可能性。他也可能用一些成人不大会使用的语言去描述内心的感受,或者可能都不用语言,而是用一个表情。我们就需要去猜测:他内心的感受、内心的状态到底是什么?

  再比如说抑郁。抑郁是一个外在赋予的词汇,是一种描述、一种标签。抑郁的人述说自己是什么状态?这是他内在的角度。

  又比如,一个人体重有80公斤,别人看到的他就是一个大胖子,胖嘟嘟的。但是,我们有没有去了解,一个长得胖的人,他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他自己是怎么体验这个肥胖的呢?胖带给他什么样的感受呢?肥胖让他怎么看待自己呢?同样地,一个长得高的人、长得矮的人,都有他自己看待高或矮的内在视角。

  我们学习心理学,很重要的是要了解一个人内在的视角。不能拿外在的视角去掩盖、压抑一个人内在的视角。因为一个人在心理方面的领悟,关乎他的心理问题能不能被解决,这一定是发生在内在世界的事情。我们不可能跟他讲道理,扮演老师、助人者的角色,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你的问题就是因为你有抑郁,就是因为你没有努力学习,就是因为……。只要你努力学习,就能改善。”即便讲了这些,即便我们看到的是对的,也不可能代替他自己去产生领悟。如果自己没有领悟,心理问题不可能解决。所以,领悟一定发生在一个人内在的世界之中。

  换一个角度,所谓的幸福生活,或者说社会福祉,是很多人都想要的。但是,是否幸福,是否快乐,是谁说了算呢?是别人说你快乐,你就快乐了吗?我相信,很多人的回答并不是。只有自己感受、体会、体验到了快乐和幸福,才会真正幸福、真正快乐。

  但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很多时候是用外在视角去压抑内心视角。要求孩子从小就要学会听话,要听老师和家长的话,老师让你做什么就做什么:要考一个好的分数,要以学习为重,不要和坏孩子交朋友,每天都要努力学习,不准贪玩等等。所有这些,代表谁的视角呢?不是这个学生自己的视角。我们也没有在他内心建立一套他自己能够积极、乐观、正面地看问题的方式,没有建立他自己的意义体系。

  如果这种情况发展得比较严重,可能会导致他高中、大学或者毕业之后,还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仍然活在别人认可的、别人为他设计的生活方式中。在别人看来,他进了世界五百强的公司,“他真牛啊!他的人生飞黄腾达呀!”别人一直这样用外界的视角来看待他;他也会觉得,这样的人生好像被大家都认可,也不错。但是,他内心可能并没有感受到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这也是很多学生,乃至于一些社会精英出现抑郁症或其他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关系视角

  一个人能够开发自己内心的视角,体验到自己真实的感受,这是很重要的。另外,同样重要的一点是“在关系中成长”。所以,这里还有一个关系的视角。

  就一个学生来说,他也处在许多社会关系之中,比如和老师的关系、和家长的关系、和其他同学的关系。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告诉我们:不能把一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来研究、看待。就像上面的例图,圆圈是虚线的,而且是彼此交叉的;不能把圆圈画成实线的,而让许许多多的圆圈彼此互不相干。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被和他人各种各样的关系所影响的。如果我们想非常清晰或者全面地了解一个人,就要知道他有哪些重要的社会关系,这些关系的品质,他是如何与身边的人相处的。

  比如作为一个老师,遇到有多动症的孩子,有“注意力障碍”的孩子。“多动症”或“注意力障碍”是一个典型的外在视角。老师自己也会观察:这个孩子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和父母、同学的互动怎么样,最重要的是他和我的互动怎么样,我在他心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老师和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的关系,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兴趣。如果学生能感受到足够的关爱,感受到老师很有意思,可能就更愿意专注在课程上;相反地,如果老师对学生不够关心,课程也非常无趣、没有意思,那正常的孩子都有可能开小差,“多动症”的孩子也会更严重。

  所以,我们也需要了解人与人之间互动的过程,包括作为助人者,我们和被助者之间的关系。关系的品质也非常重要。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内心世界及人的行为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的行为。通常,人们更多是从外在去看一个人的行为,而内心世界呢?虽然也可以从外部去给它一些描述,但更多的是一个人自己的主观体验。为什么人的行为很重要呢?因为我们很难去直接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当然,我们可以通过语言,但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也是他的一种行为,是一种特殊的、用符号表达的行为。

  ●“心理”一词的相关概念:生理、心理、人际(社会)三层面

  “心理”这个词相关联的概念还有两个:一个是生理,一个是人际或者社会。刚才也提到了这两部分。生理主要包括一个人的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以及内分泌系统,也包括内脏、肌肉等相关脏器的状态。这些状态对于心理都有很大的影响。一个人的神经系统如果发生了一些异常,可能就会出现比较严重的精神疾病,比如说精神分裂症或者双向情感障碍等等。因此,在精神科医生的工作中,比较重视人的神经递质传导水平等等。

  生理这部分更多的是外在、客观的视角,而人际、社会的部分更多的是关系的视角。像刚才讲的,我们要了解一个学生为什么上课不听讲,也需要了解他所处的一些社会关系。外在、内在和关系三种不同的视角,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个人的心理状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