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柴三交解析
大调第3号交响曲,作品29,是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创作于1875年6月5日至8月1日。当时他正在友人西洛夫斯基(Vladimir Shilovsky)位于雾索瓦(Usovo)的家中。乐曲亦是题献给他。首演于1875年11月19日在莫斯科举行,由尼古莱·鲁宾斯坦指挥。及后又于1876年1月24日在圣彼得堡公演,由纳帕拉尼克(en:Eduard Nápravník)指挥。国外首演则迟至1879年2月8日于美国公演。至于在1899年于英国伦敦的公演,则是首次采用“波兰”这个标题。
本曲又名“波兰”,原因是最后一个乐章是以波兰舞曲的节奏所写成。
在柴可夫斯基的七首已完成的交响曲中第3号交响曲》是唯一以大调所写成,同时亦是唯一以五个乐章所组成。在第1和第3乐章中间,加入了具德国风格(Alla tedesca)的乐章。
“波兰”(Polish)是柴可夫斯基六首交响曲中,属于“冷门作品”。同时,它也是前期三首交响曲的最后一部,其“第一”、“第二”交响曲接近国民主义;本曲则现作曲者摸索于新的境界中,亟欲挣脱此一要素的意图。然而,它却仍未能确立明确的型态,而五乐章的构成亦极为特殊,若以走向绝对音乐的转换期作品而论,较过渡时期的作品《第一钢琴协奏曲》亦略有不及之处。更有人指责说,此五乐章缺乏前后呼应的统一性,说其为交响曲,却更接近于组曲。
第一乐章,导入式的快板(Introduzione e Allegro),乐章的开始部分是“葬礼进行曲”,节奏和旋律非常缓慢而低沉。随着管乐和弦乐的推进,进入活泼的快板(Allegro Vivace),带出主旋律。
第二乐章,德意志风格,单纯中庸的快板(Alla tedesca:Allegro moderator e semplice)。实际上,这个乐章是由美妙的三段式组成的华尔兹。
第三乐章,行板(Andante elegiaco)。这是整首交响曲的核心乐章。抒发对广袤田野的感情,一幅田园式(a pastoral idyll)的诗情画由管乐的“呈述”渐渐打开。
第四乐章,诙谐曲(Scherzo:allegro vivo),通过破碎的旋律和持续的(法国)圆号之间的冲突和调和以形成美妙的中段乐章。
第五乐章,终曲,热烈的快板(Allegro con fuoco)。乐章的开场部分,一段波兰舞曲的强烈的展现在人们面前。但接下来的的一点遗憾,就是“少了点”激情。
库宜(Cesar Antonovich Cui, 1835-1918)于一月二十九日在《彼得堡通讯》上发表的评论,亦指出终曲乐章最劣,第四乐章缺乏音乐内容。对其他三乐章则赞美有加,同时表示:'全曲极富趣味性,充分表现出作曲者的才华,对听众对于柴可夫斯基的期许更高。'
本曲自初演以来,一直不受好评,但就以当时交响曲尚未蓬勃发展的一八七五年代的俄国来说,还是有它的价值存在。该作品最后献给了弗拉基米尔·司拉夫斯基(Vladimir Shilovsky)。
库宜(Cesar Antonovich Cui, 1835-1918)于一月二十九日在《彼得堡通讯》上发表的评论,亦指出终曲乐章最劣,第四乐章缺乏音乐内容。对其他三乐章则赞美有加,同时表示:'全曲极富趣味性,充分表现出作曲者的才华,对听众对于柴可夫斯基的期许更高。'
本曲自初演以来,一直不受好评,但就以当时交响曲尚未蓬勃发展的一八七五年代的俄国来说,还是有它的价值存在。该作品最后献给了弗拉基米尔·司拉夫斯基(Vladimir Shilovsky)。
这部作品,最大的魅力在予给予人以无限的想象力,特别是第三乐章描写田园部分,他不说出来,你永远不会知道,只能靠想象。这大概是古典魅力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