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剧本(长篇传记小说上)】—— 风流吉司马

宁文英简介

宁文英,著名剧作家,女,大专文化,中共党员,1969年出生于渭南三贤(张仁愿、白居易、寇准)故里下吉镇。自幼酷爱文学创作。迄今为止,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曾多次获中省地市大奖,搬上午台的小品创作30余部。陕西电视台播出的百家碎戏剧本80部,出版《华山演义》、《西岳庙绿野踪迹》、《宝莲灯与三圣母》、《三十岁女人》、《宁文英碎戏选》、《风流吉司马》文学影视书籍6部。系华阴市文化馆原馆长、华阴市文化局副主任科员,陕西省文学创作研究会理事兼吉春作品研究室副董事长、执行主任,吉春文学院副院长,世界文协原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现任《陕西宗教文化》杂志执行主编。

获奖情况:报告文学《情系华阴铸辉煌》获2000年北京世纪大采风征文活动三等奖。报告文学《德艺双馨铸丰碑》获2003年北京世纪大采风征文活动二等奖;报告文学《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获2004年世纪大采风征文活动二等奖;散文《新年咏叹调》获2006年北京世纪大采风征文活动金奖;多次应邀到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和人民大会堂亲自领奖;散文《三十岁的女人》获陕西省作家协会颁发的散文类二等奖,陈忠实主席证书题字“文学依然神圣”;散文《永恒的灯塔》获2009年起点中文网“家族故事大赛”征文活动大奖;演讲稿《写好人字》获渭南市委党校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演讲比赛一等奖;快板《战胜洪魔笑开颜》获渭南市文化局创作优秀奖;小品《王老汉存钱》获渭南市工商银行第二届职工汇演小品创作一等奖;小品《选女婿》获渭南市国家税务局职工汇演创作一等奖;电视短剧《老吝》获陕西省电视台当月收视率第二名;电视短剧《懊悔》获西安电视台甲奖;电视短剧《鼓乐情缘》作为优秀剧目被陕西省电视台多次回播;66万字传记小说《风流吉司马》获陕西文研会二届“吉春文学奖”;等。

 


   

母亲河经年默默的流淌着,在她的中游,自河曲转而南,流入峡谷,河面狭窄,水流迅急,“两岸皆断山绝壁,相对如门,惟神龙可越,故曰龙门。”

龙门,形如闸门扼黄河之咽喉,两岸断壁如斧削使大河盘束于山峡之间。黄河冲出龙门天险,犹如脱缰之马,在秦、晋高原自由奔驰,河面宽达十余公里。极目远眺,水天一色,豁然奔放,声如雷鸣。唐代诗仙李白对这里曾作过形象的描述:“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龙门,还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所凿,《水经注》上说:“龙门为禹所凿,广八十步,岩际镌迹尚存。”后人怀念禹的功德,就习称“禹门”,因地处秦晋渡口,又称“禹门口”。

龙门,也是孕育中国神话的地方,最著名的“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出自这里。《三秦记》中说,每年江海里的鲤鱼数千条聚集龙门山竞跃,跳不上去的,则“点额暴鳃”,留下了失败的印记,碰壁而返;跳上龙门的,便有云雨相随,天火从后边把它们的尾巴烧掉,化龙升天而去,于是,普通的鲤鱼从这里就变成了天上的飞龙。

韩城——黄河中游龙门西岸这片毓灵钟秀的土地,自然而然的也就以龙门而得名了。这块占地1261平方公里的并不算太大的土地,却是汲天地之灵气、山水之精华,使得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成为全国闻名的“文史之乡”。在社会发展的漫长历史长河里,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曾诞生过无数的风流人物。司马迁,就是最杰出的一位,他以真实的史实和高度的思想性、艺术性,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杜鹏程,又是一位从这片土地上走出来的我国著名作家,他以创作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而轰动全国,成为反映我国战争生活的一部战斗史诗……这块不大的土地还在继续孕育着新的风流人物。

公元1943年农历10月11日,这块土地里又诞生了一个小生命,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小生命的到来,竟是继司马迁之事业、杜鹏程之文采而显世的,他的名字并不陌生,而是当今文坛的多产作家、史学家吉春先生。

如今,在他的家乡韩城流传着这样两句话:韩城出过“南北二宰相”,韩城又出了“南北两司马”。南北二宰相指清代王杰和明代薛国观;南北两司马就是西汉司马迁和今朝的吉春。

那么,人们之所以这样称谓吉春先生,是因为人们总结了吉春先生与司马迁有六个相似之处:

一、都是东府韩城人。史圣司马迁出生在夏阳高门(今韩城市嵬东乡高门村),人称县南;吉春出生在韩城市龙门镇西原村,人称县北。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刘曼春教授在太原史学会议上说:“吉春的《续史记》与司马迁的《史记》一模一样,司马迁和吉春都是韩城同乡人,巧极了!”陕西公关协会执行会长、《公共关系》杂志社长权裕说:“韩城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很深。这样的两部巨著,只能在韩城才能变成现实。”

二、都是撰写了中华民族纪传体通史。司马迁的《史记》创纪传五体,写了从黄帝至汉武帝获麟共2900年中华通史;吉春写了《续史记》,仿司马迁五体,记述了司马迁去世至香港回归共2100年中华通史。两书一合,即为中华5000年纪传体通史。吉春又仿《史记》五体,编著成100万字的《世界史记》,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三、都是当过秘书。司马迁为中书令,即汉武帝的秘书;吉春当过两任韩城县委书记的秘书。都是文书行业。原渭南地委副书记白云峰称吉春为“小司马迁”,日本小泽贤二教授称其为“小司马补史。”

四、都遭受过“文字狱”。司马迁因武帝召问讲了李陵功过,罪为“诬上”,下迁蚕室受了腐刑,后有“怨言”,“下狱死”,根源是“极言景帝及武帝过”(东汉卫宏语);而吉春则为创办“龙门文艺社”和为发展司马迁文化集资,遭受审查、批判、蹲狱。

五、都是“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司马迁小时候在家乡称为“玩童”、“神童”,19岁前因结识被通辑的大游侠郭解而遭到非议;吉春幼年时以“玩童”见长,长大后人以“狂士”相称。

六、都喜欢研究历史。司马迁从小喜欢文史,“问故孔安国”,喜读《尚书》、《春秋》、《离骚》;吉春从小跟爷爷学《唐诗三百首》,工作后喜读《史记》及二十四史,成为《史记》研究专家,被吸收为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员。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刘乃和(曾担任过蔡元培秘书)为《续史记》题写书名,副会长、北师大教授周少川评论说:“吉春先生从太史公入手,旁及诸子文学,驰骋古今,纵横文史,今又著《续史记》巨制,乃我会奇才!”日本特别研究员池田英雄在《史记学50年》一书中将吉春的“司马迁生年55岁说”与王国维、郭沫若等并列为世界五种学说之一,称其为“世界史记专家”,并说:“《续史记》全书65万字,是大著作,出现在世上,已经在国内外学术界名师获得称赞,吉春先生发挥了真髓作用,很敬佩!”

那么,这位被世人誉为 “当代太史公”、“小司马迁”的吉春先生,在其漫长的人生的惊涛骇浪中,又是怎样的摸爬滚打,左逢右源,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写出了《续史记》、《黄楼梦》三部曲、《世界史记》、《资治通鉴前编后编》、《文革演义》等1200万字巨著的?读了本书之后,您的一切好奇自会释然。

第一章  出世龙门 戴琛剪琛

在龙门这块神奇土地之南端,有一个地势呈西北高而东南低,向黄河倾斜的村落叫西原村。为弥补风水,僻邪增福,先祖们特意在村东建“魁星塔”1座,在村南建“文星塔”1座。这两座塔都是六角形空心砖砌塔,每级都有楼板楼梯。南城东南角建有1座土心表砖的实心塔,村西南建10米高的土塔1座。传说西原村形似凤凰,这东西并列的两个土塔是凤凰的两只脚。有这5座塔,使村子东、南由空变实,由低变高,远望则全村四角高耸,楚楚动人。

至于这个村子的来历,是有几种说法的。

一种是传说古时候有兄弟二人,在西山脚下垦荒种地,植桑养蚕。分家时,按兄东弟西的习俗,兄占东边院子,弟占西边院子。兄弟往来中,有什么事情要办,就互称东院或西院,不再呼名唤姓,也不称兄道弟。后来,兄长在住地东边五里远的地方,开垦了一大片平展展的好地。为了便利耕耘,不往返跑路,就在那里筑屋造舍住了下来。此时,兄弟两家仍把自己的住地叫东院或西院,外界人士也跟着他们的叫法,把兄长叫东院,把弟弟叫西院。

后来,两处住户增添,也没再起村名,就按兄弟俩的叫法,加了个“村”字,把村名定为“东院村”、“西院村”。院是“原”的谐音,后人把“西院村”叫成了“西原村”。

还有一种说法是,相传很久以前,西边山下有个邹家庄,东边有个张家堡,后来两个村庄发展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大村落。为了不使两个村名混淆,便利与外界交往,村民挖出废庄堡村名,另立新村名。在讨论立新村名时,邹家庄这边的人提出起名“邹家村”,张家堡那边的人提出叫“张家村”,经多次协商,意见达不到一致,各执己见,互不相让,由此而发生斗欧打架,造成人身伤害,受伤方把对方告到官府。

官老爷接状后,决定现场办公,带领一班人马来到村里,走访群众,深入调查,了解掌握了打架原因是为立村名意见不统一而引起的。随后,官老爷又沿村察看了村子的地理位置,了解了周围各村的村名。于是,召集群众大会,对参与打架斗殴者进行了批评教育,为了防止再发生此例事件,官老爷决定由他起个村名备案。他说:“在这广阔的原上,村名有上白矾、下白矾,有前王庄、后王庄,有南潘庄、北潘庄,就缺西,而你们的村子又地处东原村正西,取名'西原村’何乐而不为呢?”此时,有个别人还不服官老爷取的村名,叽叽嚷嚷,吹胡子瞪眼。官老爷把警堂木“啪啪啪!” 一拍,高声喊道:“不要张,不要邹,就按我老爷起的村名定!” 说毕,提袍摔袖,上马回府走了。从此,西原村的村名便传向四方,流传至今。

不管怎么说,西原村都是一个古老的村落,这一点无疑。现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玉皇后土庙、戏楼、三义庙、玄帝庙、温神庙、洞楼以及看家楼,以及自然景观有古震遗址、石门峡谷、池乔拱秀、水濂洞、九龙朝凤等就是明证。

却说1943年农历10月11日这一天早上,碧空万里,黄河河面缓缓流淌,初升的太阳,霞光万道,将祥光瑞气抛向了河面,普照着龙门大地,射向了西原村,进到了吉宅,吉宅厅内一阵祥光环绕,一个小生命随着清脆悦耳的哭喊声来到了人间。这个小孩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主人公,继老乡司马迁之后的又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吉春。

却说当时,婴儿的爷爷吉诚忠,从西边上房来到紧隔壁的大房,欢喜地说:“吉家的长孙出世了,吉家的香火延续了!”

婴儿的婆婆忙内忙外,又是给婴儿的母亲马金霄煮荷包蛋,又是给婴儿換尿布,眉眼喜得像一朵花。

婴儿的父亲吉银禄,中年得子,兴得不知如何是好,在院子里踱步抽烟。

婴儿的伯父吉银德,听说弟媳生了个男娃,同妻子、女儿跑过来看望,女儿新爱逗看婴儿,见弟笑了,便说:“弟弟真亲,真好看,让我抱走吧。”

婴儿的婆婆说:“你先莫抱,肚脐还没长好哩!”

邻居的治平妈,听说银禄媳妇生了个男娃,从吉家巷北边跑到南边婴儿家,对婴儿婆婆说:“你们家虽穷,但多有福气,人丁兴旺啊!将来会有好日子过的。”

民族英雄、抗日将领吉鸿昌的本家子吉五三,也从北巷头过来,对婴儿爷爷说:“你孙子出生的时辰,有祥光瑞气照射,是个好兆头!将来孩子一定有出息,能当个大官、大人物。”

婴儿的爷爷,是个“武举”,会武艺,通四书,曾是“红枪会”的骨干成员,将恶军“段懋功”打得抱头鼠窜。他对本族五三说:“我一定会把孙子带成个文武双全的人才!”

五三悄悄地问婴儿的爷爷天下事:“德黑兰会议苏美能有啥结果?二次世界大战几时能结束?日寇能不能从河东(山西)打过来?国民军能抵抗住日本侵略桂柳吗?红军在陕北壮大了吗?”

婴儿的爷爷告诉说:“民国,民国啊,我担心丧权辱国啊!但只要老蒋继续抗战,红军是会积极联合的。我们要看到黑夜后的曙光啊!”

五三忙说:“忠哥,你说得对,要看到曙光!你孙子的出生,伴随着祥光瑞气,就是胜利的好预兆。仁兄,不知你给孙子取个啥名字?”

婴儿的爷爷说:“按乡俗,婴儿满月时他婆抱上到巷子里遇见头一个人给立名字的。你是个说书的,先看叫个啥名字好啊?”

五三思想了一下,笑着说:“现在是冬天,冬天过后,冬天过后就是春天,胜利在望,那就是姓吉名春字胜了,你以为如何?”

诚忠笑开了,说:“好,好名字!”

自从银禄、金霄有了婴儿后,欢喜异常,家里虽说因逃征兵卖了地,日子贫困,但也安然。不料,本家子出了麻烦事。什么麻烦事呢?原来婴儿的伯父银德膝下有两女无儿,受“无后为大”礼教的影响,伯父伯母发了疯,想要个儿子“夹鸡娃。”他(她)们私下商量开了:

“我看你光会生女子,恐怕要不下男娃了。”伯父无奈地说。

伯母说:“要不下夹鸡娃,我也没有办法。哎,把你弟弟的男娃过继给咱们吧?”

“弟弟是个头首子娃,他们不会同意给咱们的。”伯父说。

伯母说:“弟媳能头胎生男娃,二胎三胎也会是男娃,你先给你妈说一说。”

“我难开这个口呀。”伯父为难的说。

伯母说:“你个直肠子,你不会拐弯说。”

“怎么个拐弯法?”

“你就对你妈说,先给婴儿戴个琛,就算是名义上过继了,婴儿还由你弟媳奶养,待你弟再生个男娃,就把婴儿隔过来。”

一天晚上,伯父从北院过老院来。坐在父母屋里的火炉旁,闷头抽烟,不说话。

婴儿的婆婆见银德有心事,便问:“你有什么事就说,我累了一天要睡觉了。”

伯父开口道:“我避过我大给你先说,新爱她妈想把婴儿过继。”

伯父大声说了想法后,婴儿的婆婆说:“我看弄不成,银禄听我的,只怕囚子不会答应!”

伯父恳求道:“所以我等我大去了杏园,才过来对你说哩,你看咋办好?”

“这样吧,你叫新爱明天过来,抱上娃,把准备的琛给娃戴上,啥都不说。”婴儿婆婆说,“但你和你囚子必须答应一条,就是银禄囚子再生不下男娃,这婴儿就不算过继给你。”

银德说:“对,对,我答应。”

第二天,银德就将一截红绳绳穿上玉石锁,让女儿新爱拿着到老院去,趁抱婴儿到屋外兜风的机会,将琛戴上了婴儿脖项。

婴儿的母亲晚上让孩子吃奶时,发现孩子脖子上戴上了琛,她还以为是婆婆戴的,也就没当回事。

第二年,银德妻生了个夹鸡宝宝,真真喜出望外。想到去年偷偷摸摸之事,顿生心计,她又让新爱到老院,趁婴儿玩耍之时,赶紧用剪子将琛剪去,拿回来戴在了自己夹鸡宝宝的脖子上。

不料,新爱剪琛之事被婴儿的母亲隔窗看见,而且知道了原委后,斩钉截铁地说:“不要说她生了宝宝,就是没生男孩,我讨饭也不会把'春’给别人的!”

 第二章  幼年异趣  春游龙门

吉春小时候跟爷爷在杏园里睡觉,半夜尿床,把褥子、裤子尿湿一大片,害得爷爷早晨起来晾晒。

睡了几夜,爷爷便掌握了吉春尿床的规律:总在半夜鸡叫时尿床。于是,爷爷一到半夜时分,就打吉春的屁股,打得“啪啪”响。吉春便从朦胧中被吵醒,被爷爷抱着到小屋外尿尿。经过一段时间的打屁股,吉春的屁股生疼生疼,再不尿床了。

以后,每到半夜,吉春便自己惊醒,喊:“爷爷,尿尿。”

吉春的家与耶稣教高长老的家很近,仅隔两家。吉春四、五岁的时候,经常跟母亲坐在高长老的门口上马石上,看高家夫妇吃饭前祷告。开始,吉春听不懂,便问母亲:“高伯、高娘唱啥哩?”

母亲说:“他们是基督教,劝善哩,念那《圣经》歌儿,叫人学好,要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害人,不可贪财……”

吉春又问母亲:“高伯、高娘咋不吃菜?”

母亲说:“他们信教,不吃肉,不吃葱,忌口哩。”

吉春觉得好玩,有时便一个人跑到高家门口,学着高长老的样子,盘腿而坐,双手合一,闭上眼睛,唱着赞美诗。他逗着玩,眼睛不时地一闭一睁,一笑一恼,像猫笑,像虎吓人,高一声,低一声,惹得邻居孩子们有哭有笑。

不管吉春如何恶作剧,高伯高娘从不发怒,不理不睬地祷告完再吃饭。

后来,吉春竟能单独唱一、二首《圣经》歌儿。高长老还送给他一小型《新约全书》哩!

吉春家有一个小小的杏园,位于西原村中间大老池岸的紧南边。大约有一亩地。

这个杏园,是爷爷用勤劳的双手建造起来的。他在村内被称为是“米丘林”式的园林专家。他亲手在杏园的北门口建了个小房,常年住在里边看护园中的果木。他亲手种植了四行12株杏树,有大白杏、小白杏、大黄杏、小黄杏等品种。他又亲手种植了5株石榴树,有甜的、酸的、梨酸的。他还根结了5株苹果树,有大元帅、沙果、蜜果子。他还在软枣树上梢结了3株柿子树,有一个树上既有半斤大柿又有方板柿、猪娃柿、镜面柿,其他两树为方板柿和尖顶柿。他还在东崖边上的酸枣树上剪接了3株红枣树。园子内墙的周围还生长了椿树、槐树、皂夹树等。

每年春天一到,园子内的树木争相吐芽生叶。特别是那杏花,像白雪一样地盛开,小蜜蜂嗡嗡地飞来飞去采蜜花,园内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欢乐景色。

有一次星期六,吉春从学校回到杏园,看见爷爷忙着拔麦地内的杂草,也帮着拔起草来。突然,爷爷象老师考问学生那样对吉春说:“春儿,你说杏树是先出叶呢还是先开花?”吉春被这个提问傻住了。想:天天放学在这园子里玩耍,怎么没有留神呢。吉春没有立即回答爷爷,立起身,抬起头,眼睛盯着杏树瞧。我发现枝头上的杏花雪繁,就是不见绿叶。这时吉春拍着小手喊道:“爷爷,我猜着了!杏树是先开花后出叶。”爷爷高兴地点了点头,说道:“只有仔细看清楚,才能说准确。要知道各种果子的味道,就得亲口吃一吃。”

当苹果熟了的时候,吉春吃了一个大元帅后问爷爷:“咱们怎么不多种些苹果树呢?”爷爷脸一下子愁了起来,吉春还以为爷爷嫌我摘吃了苹果。爷爷沉思了一会,对吉春讲起了杏园的遭遇:那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从山西对河不断地向韩原打炮,国民党军队驻扎在村子里,不打日本鬼子,整天派粮派款,欺压百姓。有一天,一个军官带着两个护兵闯进了杏园。连爷爷看都不看,就像吃自己家果子一样有理气长,乱摘果子,光捡大苹果吃,把小果摇落了一地。爷爷心疼果树,上前劝说。那个军官横蛮地嚷:“咋啦!老子剿陕北共匪,吃两个烂果子算什么!”第二天,十几个官兵又闯进果园,用斧头乱砍苹果树,爷爷前去阻挡,一个军官一手把爷爷推倒,让士兵把砍的树扛跑了。隔了几天,爷爷发现麦场上国军在训练,木制的手榴弹就是用自家杏园的苹果树做成的!

说到这儿,爷爷转悲为喜地说:“现在好了,年年鲜花盛开,岁岁果子变钱。春儿,要不是解放,能有如今的杏园吗?!”

吉春上小学一年级时,星期天帮爷爷在果园里锄草。吉春锄了两下,便悄悄跑到北墙下的石榴树旁,用锄勾那红红的石榴吃。

不料,锄没有勾下红石榴,却戳着了马蜂窝。刹时,马蜂受惊,纷纷乱飞,见人便蜇。吉春的脸上、头上被蜇了七、八处,痛得他抱头痛哭。

爷爷发现了,急忙折了一把臭蒿,拉着吉春跑到果园土墙下,用蒿擦了蜇的地方。

第二天早上起床,吉春的脸儿肿得像篮球,痛得睁不开眼,上不成学了。

中午,几个同学来看吉春,见他脸肿得青一块紫一块的。

一个同学开玩笑地问:“吉春,一天没见,你吃了什么好的,脸儿圆胖圆胖的,吃得眼都挤合了。”

吉春生气地说:“你滚!人家痛得要命,你还取笑!”

吉春从三岁隔奶后,就和爷爷住在杏园,他看爷爷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在园子里练拳、练刀、练矛、练九节鞭。

他开始睡懒觉,慢慢地早起了。他看见爷爷耍矛子,前刺、后刺、左刺、右刺,让矛子在手背上转,转花子,只听簌簌的风声,看不见矛头,好像 风车转动。他闹着要爷爷教他学武艺,爷爷耍什么,他夺什么,把爷爷干扰得练不成,就教他先练矛子。他耍不动铁矛,爷爷专门用梨树枝给他削了个小矛,矛尖的脖子上系上红缨缨,和真的矛子一模一样。爷爷又为他削了个木制小刀。他练完矛、刀后,夜里睡觉都将刀枪放在小枕头下,生怕别人拿跑。

爷爷教他先练基本功--拳术。拳术分站、击、跑、翻、猴五种。吉春开始练站,一只手扶一只脚举起来,要举过头顶,他开始一只脚站不稳,后来就站稳了,发展为倒立,就是将手着地,脚背立起来靠墙。站的基本功练好了,爷爷又教他练拳击,让他与爷爷对打,爷爷把他打倒,又让他站起来打。爷爷又和他跑着拳击,迂回搏斗。再练翻,就是翻跟斗,看谁翻得快,翻得多。最后练猴拳,就像喝醉了酒的济公和尚,歪歪扭扭地拳击。

当吉春跟爷爷学会拳、刀、矛、九节鞭等武艺之后,就背着爷爷当起教师来。他趁爷爷白天卖羊肉或上集会的时候,私下在杏园西边的麦场上,教树儿、宝儿、民儿等练武,结果发生了两件失手事。一件是他让树儿与宝儿用刀、矛对打,由于年龄小和孩子不懂武规,造成乱砍、乱戳,不慎宝儿用矛将树儿的眼戳了,顿时流下鲜血,树儿哭着跑回去了,造成两家大人闹事,幸亏没伤眼珠子。

第二件失手事是翻跟头,吉春做示范,连翻了五、六个跟头,最后从小麦垛子上翻过去了,小伙伴们鼓掌叫好。他教民儿翻跟头,民儿个子低,翻了两个便翻不过去了,爬在地上。他学爷爷教他时的严厉劲,坚持要让民儿学会,就指示宝儿用双手托民儿翻,结果宝儿用力太猛,将民儿竟翻撂到麦垛子另一边,造成民儿胸部压地休克!几个小伙伴吓得跑回去了,唯剩下他和民儿,不一会儿父亲跑来了抢救,才使民儿醒了过来。

爷爷批评了吉春:“好孙子哩,你还小,不知道武艺的厉害,死了人咋办?都是邻居,自家人。如果是敌人,那就越凶越好!”

爷爷在教吉春练武艺的时候,每天早晨教他习文,就是念《朱子家训》。至今,他还保存着这本古书。

吉春小的时候就有很强的好奇心,他常常听大人说“龙门”长“龙门”短,但“龙门”在他幼小的心田里总是一个未知数,他很想揭开这个谜。

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的早晨,吉春故意习舞很卖力,得到了爷爷的表扬。吉春一看爷爷高兴,就缠着爷爷带他去心目中的梦境之地——龙门。爷爷其实是有计划的带吉春去龙门观赏的,因为爷爷知道孙儿天资聪明,长大必成气候,而作为龙门这块蕴藏着丰厚文化底蕴的风水宝地,是要必给他上的一堂课,只是觉得吉春现在年纪尚小,让他接受起来还不是时候,今天,孙儿软磨硬缠,爷爷也就顺应他的要求,同意带他去游龙门了。

吉春跟爷爷先来到了横穿东西的龙门山。爷爷告诉他:

传说龙门山原先是一条阻挡黄河入海的恶龙。这恶龙有个最小的龙儿,叫做“蛟”。别看蛟小得象条七寸蛇,可魔力大得能掀起平地三重浪。

恶龙挡河的时候,蛟就常常盘在洪水头上,使大水象猛兽一样吞没田地,伤害人畜。黎民百姓早就对恶龙、恶蛟恨之入骨,人们一见发大水,就知道又是蛟在作怪了。至今韩城人把遍地洪水还叫“平水起蛟”。

禹王凿龙门那当儿,把那条恶龙拦腰斩断了。恶龙临断气时,唤来了它那恶贯满盈的“蛟儿”。要它毁坏黄河河岸,叫洪水再泛滥成灾,使禹王治水大业前功尽弃。蛟领会了龙父的恶意,暗藏在黄河滩的马蔺草中,伺机兴风作浪。

六月到了,黄河又发大水。只见那黄浪滚滚触龙门,奔流到海不复回。突然间,河水掀起几丈高的滔滔巨浪,浪头却不再前进。本来由北向南流的河水竟然向东西两岩横冲直闯,直冲得岸边的高土崖大块大块的向下倒塌,一片片良田,一个个村庄直崩到黄河水里,人畜死伤,不计其数,父老兄弟,叫苦连天。同百姓患难与共的大禹和难民们一块儿站在黄河岸边。他望着眼前这片凄惨景象,脸上罩满愁云。于是,他就向身边的一位白须老石匠打问黄河崩崖的缘由。老石匠说:“保险又是恶蛟作怪。”大禹问他如何制服恶蛟。老石匠抬头一看,认出他面前站着的人就是万民爱戴的大禹,便说:“禹能治水,必能锁蛟。”大禹一听,即向老石匠深深一拜,说:“若要锁住蛟,还需当地佬。”老石匠也拜倒在大禹王面前,说:“锁蛟急如火,我愿献石锁。”言罢,二人相扶同起,共同商讨锁蛟大事。这时虽然有了大石锁,但用什么缠缚蛟身呢?要知道,那时人还不会种麻合绳呀?正在作难时,难民中有人说:“龙门山上长葛条,可以绑蛟。”这话当真,后人还常用葛条抬大老瓮哩!

大禹辞别众人,到龙门山请当地人割来葛条,又使水手把木排放入黄河洪水中。他第一个跳上木排,带上十几名水性好的壮士,乘风破浪,直奔向恶蛟掀起的几丈高的浪峰上,这恶蛟一见大禹带人破浪而来,气得象蛇吞了蛤蟆一样,肚子圆鼓鼓的。它使尽全力,一摔尾巴,只见滔滔恶浪向大禹所乘木排冲打而来。恶蛟张嘴伸舌,正要伤害大禹,大禹却利用靠近恶蛟的机会,抛出九十九条葛条,冷不防把个恶蛟缠绑得死死的。恶蛟还想挣扎,那知葛条湿水,越勒越紧。这阵儿,黄河的巨浪便“哗”的一声退了下去。河岸不崩了,良田村庄保住了。禹王和水手们把这作恶多端的孽蛟用大石锁锁在龙门出口河心的巨石上。大禹上岸后,要拜谢献石锁的白须老石匠,可到底再没见这位老人,他想:这大概是山神显灵,便朝龙门山三拜九叩。

天长日久,葛条腐烂,恶蛟便被锁着流入大海。

吉春听完了爷爷津津有味的讲述,知道了龙门山原是一条恶龙变的,是它挡住了黄河的去路,使他的家乡河水泛滥成灾。是大禹凿开了龙门,断了恶龙的腰部,才使得黄河水顺利流向大海。

那么,当年禹凿龙门又是怎么回事呢?于是,爷爷又给他讲开了大禹凿龙门的故事:

传说禹是一位巨人,他身材魁伟,象一座高山,头戴的斗笠象巍峨的峰顶。他人大、手大、力气更大,一步能跨二里半,因而人们称他为大禹。

大禹带领万民挑走了积石山的乱石,疏川浚河,经历千辛万苦,排除千难万险,终于来到龙门山,龙门山象屋脊一样横亘绵延,挡住了黄河的去路。大禹登上山顶,看到了他的父亲鲧错开河道的遗迹,又看到无边无际的洪水淹没了山脚下广大的农田,便决心开凿龙门,让滔滔的河水从龙门奔流而过。大禹在龙门山相公坪召集能工巧匠商议开凿龙门之事,大禹一声令下,臣民一起动手,大家挥舞石斧、石刀、铁铲、木耒,齐心协力,开山凿石。大禹身先士卒,奋力大干。他足踩之处,立即下陷,手到之处,坚石变软。他们辛辛苦苦挖了一天,好容易挖了个大缺口,想不到隔了一夜,第二天又长平了,大家并不气馁,继续狠挖。这天挖的缺口既宽又深,但第二天又长平了。一连几天都是这样。大禹只好暂时停工,打算向附近居住的百姓了解情况。

这天,大禹刚刚回到相公坪,迎面走来一位身穿黄布袍的老人。大禹向老人深施一礼,问道:“请问老者,这龙门山却怎么挖了又能长平呢?”老人神秘地向脚下一指,说:“此山乃龙门山也。”老人把“龙”字咬得特别重。大禹听了恍然大悟。原来这阻挡黄河入海的大山是一条巨龙。大禹刚要拜谢,那位老人却不见踪影了。大禹这才知道见了山神爷。

大禹又召集臣民,说明真情,发动大家不分昼夜,不避风雨,连续不停地开凿,不让巨龙有一分一秒的喘息机会。这样一来,巨龙终于被拦腰斩断了,黄河之水象久困的猛兽一样,冲出石门,浩浩荡荡,一泻千里。从此,黄河流域百姓才得安居乐业。

龙门山黄河古道两侧刀劈斧削般的石崖就象两扇石门,大禹给它取名“龙门”。后人为永记大禹凿龙门的功绩,管它叫“禹门”。禹门口河心巨石上坑坑洼洼,据说就是当年大禹凿龙门的遗迹。

随后爷爷还给吉春讲了大禹在凿龙门的时候遇到的一件“错开河”的神奇故事,他说:

当年,大禹带领着三万多民工,在龙门山打通了龙门山口;随后,又带领民工不停地开凿河道。河道也不断地延长伸展。

半年后,河道开凿到离龙门山口十来里路的两条山谷的交岔口上。这两条山谷,一条沿着吕梁山一直向东延伸;一条沿着黄龙山,折向西南而去。向东的山谷,岩石坚硬,开凿十分困难;而向西南的一条,山谷深,石头也软,开凿十分省力。经过勘察后,大禹决定沿西南山开凿。

河道开凿开始了,大禹奋力在前面开凿,民工们挥汗如雨地跟在后面开凿。一里多长的山谷里,满山遍野都是民工。铁器的叮当声,巨石坠落的轰响声,汇在一起,此起彼伏地在空荡荡的四山里回荡着。

一天正午,民工们正在开凿河道,一只黑色巨雕从东面飞来,在工地的上空盘旋不止,声音尖利地鸣叫不已。民工们都十分恐惧,担心总要出什么祸事。大家都停下手中的工具,仰面而望,纷纷议论,猜测着吉凶。

大禹懂得鸟语。他听大雕在天空喊道:“错开河,错开河,往西不如往东凿!”

大禹也认得大雕。原来,就是这只大雕,曾载负着他察勘过山川地势,也曾帮他出过治水良策,并使他曾下定了请命救水的一只大雕。

大禹仰面对着大雕微微一笑,点点头,还向大雕招了招手。大雕飞去了。大禹下令,让民工都停工休息。

大禹对大家说:“神雕来对我说,让我们改变开凿的方向。看来,这向西南的谷道不能开凿了。我们要改向东开凿。”

众人凑上前来,对大禹说:“我们不能改道,否则,将会在天下影响你的声誉。”

大禹只是微微一笑,没有回答。

大禹决定要认真地进行又一次考察。他挑选了三个力壮年轻,又有治水经验的民工,随着他翻山越岭,前去察看两条山谷的山川地势。经过两天的辛勤工作,他终于明白了:河道向西南开凿,不但高山重重,而且地势越来越高,黄河的水疏导不出去;若向东开,虽然石头坚硬,但却只凿十里,就可以把黄河水引出山谷,流向豫州,导入大海。

大禹又召集民工。民工蜂拥而来,大家焦急地问道:“河道究竟往哪里开?”

大禹指了指东方,坚决地说:“改道,往东边开凿。”

民工们又聚集在新的工地。大雕还在空中俯首盘旋。大禹向大雕招招手,表示谢意。大雕放心了,长鸣一声,直飞向云宵。

后来,人们便把向西南已开凿的一段河道,取名叫“错开河”。现在,韩城的人民,又称这条河叫“凿开河”。这条河,河道弯弯,波纹粼粼,从古一直流到今。

时候不早了,小吉春虽然听的入迷,但他的肚子已经觉得有些饿的了,就问爷爷什么时候回家,爷爷说:“再转一个地方,咱就回。”

爷爷带孙儿来到了龙门的西山上,这里有一条卧龙沟,沟顶通天,沟深无底。传说,沟里还盘踞着十多条恶龙。大禹凿开龙门,将巨龙拦腰断了之后,黄河流通,卧龙沟里的积水也渐渐退了下去,沟里的恶龙们明显感到末日的来临,有的倒吸一口凉气吹向天上,顿时狂风大作;有的喝足黄水,喷向大地,霎时风雨交加。此时,恶龙们乘机爬出了深沟,伤害了许多人畜。

是大禹持弓搭箭,把恶龙一一射死,为民除害。

距离卧龙沟不远,河身两岸矗立起的两座丹崖翠壁,遥遥相对,这便是鬼门,由魑、魅、魍、魉、妖、邪、怪七只恶鬼把守,不让大禹通过。大禹冲冲大怒,象巨峰一样屹立在鬼门前,手持大石刀,大喝一声:“恶鬼们听着,你们胆敢阻挡疏河大工,定叫你们葬身鱼腹!”妖、邪、怪三鬼闻声冲出鬼门,迎战大禹。只见妖鬼口吐妖气,邪鬼立于邪道;怪鬼点起鬼火。大禹巨唇微动,口吐正气,一下子压住了妖气;大禹大脚一踏正道,一下子踢翻了邪道;大禹胸中的熊熊怒火,一下子烧灭了忽明忽暗的鬼火。魑、魅、魍、魉见妖、邪、怪三鬼战不过大禹,便口吐阴火,在烟雾弥漫中窜出鬼门,从四面包围上来,把大禹团团围住。大禹盛怒之下,身材又高了几丈,他舞动石刀,左杀右砍,大战三天三夜,直杀得七只恶鬼头破血流,一个个倒栽在黄河之中喂鱼去了。鬼门两边石崖上,现在尚存许多斑点,那就是厮杀时所溅的血迹。

过了鬼门,不到二里路,忽然两山又紧紧靠拢,这就是神门,由二郎神把守。

大禹过鬼门,直奔神门而来,他那“腾腾”的脚步声,早已惊动了二郎神的哮天犬,哮天犬对着大禹“汪汪”直咬。大禹喝道:“狗仗人势,休要狂吠!”一句话震得哮天犬哑然失声。二郎神大惊,立即举起划天戟,冲出神门。大禹向二郎神深施一揖,说:“二郎大仙,为拯救九州百姓请开放神门,让大河畅通。”那知二郎 以天神自居,傲慢地说:“此乃神门,焉能让黄河从此通过!”大禹说:“黄河亦称神河,神河过神门,顺乎天理!”

二郎这区区武神怎能舌战过大禹?他恼羞成怒,挥戟直刺大禹。大禹巍然屹立,舞动石刀,“咣铛”一声,震得二郎虎口鲜血流。他们战了七天七夜,终于战胜二郎神门。二郎又说要启奏天帝,才能打开神门。大禹命他快奏本。霎时天帝玉旨传来,说:“大禹治水,万民同庆,开放神门,永归黄河,请禹上天,治理天河。”二郎 宣旨一毕,即在东山石崖上画出四百余阶石台,请大禹沿天梯登“天门”。天门两侧,天灯高悬,迎接大禹登天。但大禹却推辞道:“天下洪水尚未治好,我欲献身神州,怎能登临天门?”天帝听了十分感动,也连连称赞大禹美德。

从此,黄河畅通无阻,大禹业绩,万世留芳。

“爷爷,听了这么多大禹在这里治水的传说,哪个鲤鱼跃龙门的故事不是也发生在这里吗?”

“对对对,你咋知道的?”爷爷问。

“老师对我们说的,他还说咱们韩城就是诞生神话传说的地方。”

“哦,对,对,我今天先给你说'鲤鱼跳龙门’的故事。”

过去,江海中一大群金背鲤鱼、白肚鲤鱼、灰眼鲤鱼,听说禹王要挑选能跃上龙门的风流毓秀之才管护龙门,便成群结队,沿黄河逆流而上。

还没望见龙门的影子,那一条条灰眼鲤鱼便被黄河中的泥沙打得晕头转向,就拐过头来,顺流而下,不费吹灰之力又游回黄海。不幸,正碰上张着大口的鱼鳖海怪,便呜呼哀哉了。

但金背鲤鱼和白肚鲤鱼,摆成一字儿长蛇阵,轮流打前锋,迎风击浪,日夜兼程,终于游到了龙门脚下。它们把头伸出水面,仰望龙门神采:只见那神奇的龙门两旁,各有一根合抱粗的汉白玉柱。玉柱上雕着活灵活现的石龙。龙身缠着玉柱,盘旋而上,直到百丈柱顶。龙门中水浪滔天,银亮的水珠飞溅到龙头之上,恰成“二龙戏珠”的奇异彩图。背景是蓝天白云,映衬着龙门两侧的石刻对联:“长长长长长长长,朝朝朝朝朝朝朝”。这景色胜过那蓬莱仙境。

鲤鱼们一听,立即鼓鳃摇尾,使尽平生气力向上跃去,没想到刚跳出水面一丈多高,就跌了下来,摔在水面上,老痛老痛的。但它们并不灰心丧气,而是日夜苦练摔尾跳跃之功。就这样直练了七七四十九天,一下能跃七七四十九丈高。但要跃上那百丈龙门,还差得很远。

大禹见鲤鱼们肯苦练过硬功夫,就点化它们说:“好大一群鱼!”有条金背鲤鱼听了禹王的话大有所悟,对群鱼说:“禹王说:'好大一群鱼’,不是启发我们要群策群力跃上龙门吗?”群鱼齐呼:“多谢禹王!”

鲤鱼们高兴得摇头摆尾,一条条瞪眼、鼓鳃,用尾猛击水面,只听“膘膘”的击水声接连不断。一跃七七四十九丈高。在半空中一条为一条垫身,喘口气儿,又是一跃七七四十九丈高。只差两丈了,禹王用手扇过一阵清风,风促鱼跃,众鱼一条接一条地跃上了它们日夜向往的龙门。

却说有条为众鱼唤气垫身的金背鲤鱼,眼看同伴们都跃上了龙门,惟独自己还留在龙门脚下。它寻思道:“我何不借水力跃上龙门。恰巧黄河水正冲在龙门河心的巨石上,浪花一溅几十丈高,这金背鲤鱼猛地窜出水面,跃上浪峰,又用尾猛击浪尖,鱼身一跃而起,没想到竟跃到蓝天白云之间。一忽儿又轻飘飘地落在龙门之上,如同天龙下凡。大禹一见,赞叹不已,随即在这条金背鲤鱼头上点了红,一霎时,鱼龙变化。金背鲤鱼变成一条吉祥之物——黄金龙。大禹命黄金龙率领众鲤鱼管护龙门。老人传说,过去在黄河上捞鱼的人如果捞到头顶有红的鲤鱼,就立即放回黄河中。学校招生出榜,姓名上点红的作法就来源于此。

韩城自古读书人多,便把“童生进仕”喻为“鱼跃龙门”。韩城城里还设立过“龙门书院”。文庙大门照壁上有砖雕的“鱼跃龙门图”。

龙门之游,大大的开阔了吉春的视野,丰富了他的想象力。为他以后在文学和史学方面的成就,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他好多作品的构思与创作,都是源于此,这是后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