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发展出4大野战军,新四军为何仅发展成华东野战军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面抗日战争开始。7月15日,中共按照国共合作的协议发表宣言,决定“取消红军的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驻陕甘宁边区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南方八省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则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发展为西北、中原、华北、东北四大野战军,而新四军则与留守山东的八路军部队合编,发展为华东野战军。新四军长期活跃在人口稠密、物阜民丰的长江中下游流域,为何部队发展却不如八路军呢?
按国民革命军的编制,“路军”的确是比“军”高—级的编制单位,“路军”编制虽然不固定,但—般少则辖两个军,多则辖三四个军。如杨虎城的第十七路军辖两个军和4个独立旅,卫立煌的第十四集团军辖4个军,傅作义的第七集团军辖4个军。
虽然八路军改编时由于蒋介石刻意刁难,仅得到第115师、120师、第129师3个师的番号,但每师辖2个旅,全部齐装满员,总部和师部还下辖4千余人的直属队。新四军则下辖4个游击支队,各下辖两个团,其实相当于旅级编制,换句话说,新四军仅比八路军各师多了1旅2团编制。
从兵力上看,八路军成立时共45000人,其中115师15000人,120师14000人,129师13000人,八路军总部直属3000人;新四军成立时则仅有10300人,比兵力最少的129师还少3000人。抗战结束时,新四军发展到31万人,而八路军则发展到90余万人,在遍布华北各省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还有近200万民兵,随时可以补充部队。
抗战胜利后,中共提出了“向南巩固、向北发展”的方针,从毗邻东北的山东等省抽调10万部队、10万干部,抢占重工业发达、交通便利的东北地区,同时放弃分散在南方八省的根据地,集中新四军主力进入苏北,接防八路军主力北上的山东地区,因此新四军部队集中一处,最后仅发展为华东野战军,而八路军则分布在西北、东北、华北各地不断发展。
从所处环境看,八路军主力集中的华北地区,虽然日寇连续发动残酷的大规模扫荡,但毕竟兵力少、战线长,大部分时间仅能固守在重要交通线和主要城镇,八路军依然可以在山区和广大乡村发展壮大。新四军所在的长江中下游流域虽然富庶,足以养兵,但日伪军的势力也非常强。
在江南地区,驻扎着日寇第6、第13两个军,其中第6军下辖3个师团、3个独立混成旅团;第13军下辖4个师团、4个独立混成旅团;在华中地区,日寇则集中了唯一的纯野战部队——第11军,最多曾指挥9个主力师团、4个独立混成旅团。此外,南京还是汪伪国民政府所在地,在其统治区域内集中了汪精卫收编的伪军7个集团军,总兵力超过60万。
除了日伪军以外,长江中下游流域还依次排列着国民党军第三、五、九、六共计4个战区1百多万军队,与新四军时常发生摩擦,严重限制了新四军的发展。1941年1月“皖南事变”,国民党第三战区集中7个师8万人将新四军军部及直属队9千余人围歼于泾县茂林地区。八路军方面,虽然国民党军在华北敌后也派遣了50余万部队,设立了冀察、苏鲁两战区,但主要是西北军、东北军等杂牌部队,自保尚且不足,根本无力招惹八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