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下去!大学生在课堂上这样干
一个学期下来,某高校大一学生程某“玩”坏了4部手机。据他说,自己喜欢玩手游,就算是在上课,大部分时间也都是在游戏上。因为自己“出手”太重,弄坏了好几个手机。小程笑称自己只是千千万万“低头族”中的一员。
其实,大学课堂出现“低头族”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十年甚至二十年以前的大学课堂,或许也有“低头族”。与现在不同的是,那时功能多样的大屏智能手机还未出现,“低头族”们有的在看与上课内容无关的书籍,有的在“提升”绘画功底,有的在给心仪已久的她(他)写情书,还有少部分同学在课堂上与周公大战三十回合而不休,仔细观察后发现课堂氛围可是“五花八门”,同学们十八般武艺各显神通。现在大学课堂上的“低头族”是更换了“打发上课时间”的方式,利用手机网络拥抱缤纷多彩的大千世界,以打发枯燥乏味的“说教”课堂。有人不禁要问,为什么课堂上的“低头族”会存在十年、二十年之久呢?怎么才能让这些“低头族”变成“抬头族”?
“低头族”的出现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有责任
有高校教师经常抱怨:“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和你在一起,而你在低头看手机。”有的大学生也说:“小学上课费嘴,初中上课费笔,高中上课费脑,大学上课费流量。”在高校课堂上,学生喜欢玩手机,不好好听讲,这个“板子”不应该只打在老师或学生的单方身上,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严格地说出现这种情况老师和学生都有责任。
如果一个老师的教学内容新颖且具有思想性、教学方法多样且具有创新性、教学态度积极且具有感染性,我相信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不会成为“低头族”;每一个高校都不缺乏这样的老师,他们的课堂座无虚席、甚至有的旁听生站在教室后面听课,不愿错过每一个精彩的瞬间。在这样的课堂,如果还有学生在玩手机,那这个“黑锅”就不能让老师来背了吧?
各个高校里都有这样一部分学生,他们是父母心里的“乖孩子”、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崇拜的“真学霸”,每一节课他们都喜欢找靠前排的位置坐,为的就是能跟老师“亲密接触”,不错过老师讲过的每一个知识点。如果有哪一门课让这些同学都变成了“低头族”,我想这个老师的“教学失败”肯定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低头族”到“抬头族”的转变只是一念之间
媒体关于“低头族”的报道一出,网友的声音几乎一边倒地骂,不是骂学校不作为,就是骂学生浪费父母的血汗钱。其实有些学校针对越来越严重上课玩手机现象,出台了严厉的“扣分”政策,或是在上课期间统一收缴学生手机、或屏蔽手机信号等强制措施。但是这些只“堵”不“疏”的强制惩罚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认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进一步激化了师生对立的矛盾。要想从根本上使“低头族”变成“抬头族”甚至转变为“动脑族”,必须由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首先,“堵”是引导学生听课的第一道关卡。无规矩不成方圆,课堂纪律该整顿的时候还是要下狠功夫的,一方面学校要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对于不认真听课、低头玩手机的同学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另一方面,授课教师要做一个负责人的课堂管理者,对“低头族”不能不闻不问,只顾赶课程进度,不顾课堂效果,要给“低头族”善意的“提醒”或严厉的“警告”。
其次,教师要努力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要坚决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借用新媒体等网络手段吸引学生听课,适度增加课堂交流互动;早前,在华中科技大学的一堂《广告创意策划》课上,大屏幕上“弹幕”的出现让同学们眼前一亮,学生边上课边通过手机微信发送文字,在教学使用的大屏幕上讨论问题。这个教师巧用“弹幕”,让学生利用微信和局域网连接发送自己的看法,就授课内容展开讨论,这一举动让很多“低头族”纷纷抬起了头,将注意力集中到思考问题上,成功实现了由“低头族”到“动脑族”的转变。
最后,不断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大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作为成年人要不断提高自律意识,要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该学的时候心无旁骛地学,该玩的时候尽情撒欢地放松,学会认真处理好学和玩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培养抵御“手机诱惑”的能力,明确在校期间最大的本职就是上好每一堂课,一点一滴地积累专业技能和充实知识结构,时刻提醒自己、用知识的匮乏鞭笞自己,让手机成为帮助自己提升的好工具,而不能沦为手机的奴隶。
大学期间是人生中难得的“充电”时间,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让自己能够更加自信地步入社会。如果大学生已具备这样的认知,大学课堂又充满“魅力”,相信即使功能再强大的手机也不会影响到学生听课的“冲动”,“低头”与“抬头”仅是简单的一念之间。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