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出关,西部南下”近两个月,又有多所名校开启校地合作模式

这些年,高校与地方合作特别常见。双方通过合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既提升了高校的声望和实力水平,也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有很大的正面推动作用,对双方都有利。
公开数据显示,近两个月,又有多所名校开启“校地合作”,与地方共建校区、研究院或研究中心。
2020年4月10日,东北大学佛山研究生院建设项目方案设计及工程可行性报告评审会召开。根据规划,佛山研究院整体项目将于2020年12月实施建设,2023年9月前投入使用。
2020年4月15日,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衢州)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浙江省衢州市举行,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衢州)揭牌,标志着校地双方合作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2020年5月8日,兰州大学在学校官网上发布了“深圳研究院和上海研究院负责人招聘通知”,兰州大学深圳研究院和上海研究院的运行将步入实质化和规范化阶段。
2020年5月11日,青岛市、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会与北京大学签署了关于建设北京大学(青岛)计算社会科学研究院战略合作协议,这是北京大学第一个落地山东的项目。
2020年5月28日,广州黄埔区2020年第二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动工仪式在广州市中新广州知识城举行,由西电与广州市合作共建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作为“重大平台、产业及科技创新项目”位列其中,正式破土动工。
2020年5月29日,北京大学与威海市签署《共建北京大学威海海洋研究院合作协议》,北京大学将结合城市特点,立足自身优势,打造国内外海洋研究高端交流平台,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高地,并与威海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020年6月1日,吉林大学率团赴珠海市,就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与当地领导举行会谈。双方就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全面加强务实合作,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推进吉林大学珠海校区建设等方面深入交换意见、初步达成共识。
2020年6月3日,重庆市与清华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按照协议,双方将立足清华大学科教资源优势和重庆市实际,在战略决策咨询、科技创新、“双一流”建设、人才交流与合作、产学研协同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清华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进程。
我们发现,清华北大正走出北京市,向全国各地布局;部分东北地区一流大学正出走上海关;部分西部一流大学正在南下。“清北出走,东北出关,西部南下”,越来越多的名校不局限于自身所在的城市,它们在寻求更多的资源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地市在寻求引进知名大学。
国内高校与地方合作建设的“传统”可追溯至2000年左右,当时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校地合作”狂潮,只是大多数高校选择的“校地合作”对象为广东这样的开放型省份。比如西北工业大学深圳研究、大连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017年获批为开展本科教育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2010年之后,再有一批名校到广东落地,比如2012年8月揭牌成立的山东大学深圳研究院、2018年6月在广东佛山揭牌成立的西南大学广东研究院等。
如今社会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期,科技和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高校是“科技之源”、“人才之源”。只有当城市的高等教育达到一定水平,才有持续创新的动力,才能源源不断地吸引优秀人才。可以说,高水平大学是地方经济持续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高校也好,城市也罢,都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双方有着共同的目标和诉求,所以会牵手共进,开展各种类型的合作。一方面是城市发展离不开高校,另一方面则是高校发展离不开地方提供的优质资源。
特别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不少高校面临着“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窘境,它们必须打破区域的制约,寻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否则就会被其他高校赶超。
从这个角度看,名校开启校地合作模式似乎有些“不得已”。不过,这些因“不得已”开展的“校地合作”,正让城市变得越来越有魅力,让大学变得越来越有战斗力。可以预见,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名校加入到“校地合作”的队伍中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