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爱恨情仇

近日,因某热点事件,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再次被人们谈论起。应该说,导师重在“导”,而不是“教”,研究生和本科生也有很大区别,其学习过程主要是有计划的实施研究活动,而导师的科学指导是研究生能否有效开展研究的关键因素。

小齐是北京某大学研究生,他和另外2个同学长期在导师管理的一家公司“打工”,公司正式员工每月薪水过万,而他们3个人每月只有一千元的生活补贴,并且周末经常加班。因为觉得自己跟错了导师,学不到有用的知识,几个人的情绪非常不好。小齐表示自己不想再给导师打工,决定退学。

从不少研究生反馈的情况看,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由简单变得复杂

导师担负着指导研究生的责任。这样原本很单纯的师生关系逐渐变了味。学生称导师为“老板”,自嘲自己是“临时工”,干着最苦、最脏、最累的活,拿着最低的工资,或者根本没有工资。我们也很难见到导师和研究生齐头攻坚的场景。

有研究生把导师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放任型”,这类导师对学生不管不问,学生也很难见到他的面,所以学习全考自己。一位硕士生回忆自己的读研经历,他说:“读研三年,见导师的次数屈指可数,平时就是在实验室度过,导师带的一个博士生学长有时候会来指导我们几个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导师认不全自己的学生,好尴尬。另一种是“老板型”,这类导师或自己管理公司,或与公司合作开展项目,他们会给自己所带的研究生分配“科研任务”。某化工类研究生小陈说,从大一开始就被导师派到一家化工厂实验室,里面的设备比较简陋,还经常有刺鼻的味道,虽然自己是研究生,但没有多少实践经验,很容易出事故的。不过导师看上去没那么担心,每次见面,他只是一句“做实验要小心啊”就过去了。

大多数导师会给为自己“帮忙”的研究生发放一定的生活补助。

事实上,有研究生对导师安排“科研任务”并不反感

有媒体人认为,与“放任型”导师相比,“老板型”导师还算比较负责的。至少他分配给研究生一些“科研任务”,对学生的成长有一定的帮助。

研究生小华一直帮助导师整理课题研究资料,虽然工作重复、枯燥,但她认为有一定的意义。第一,在资料整理过程中会做调查、做实验,这是基本的科研技能训练;第二,整理过程中出现问题,导师会予以指正,这既能提升自身水平,也能保持与导师的良好互动。她并不反感导师安排的“科研任务”。

客观的说,研究生跟导师一起创业、研究课题的经历很难得,不少研究生根本没有过这样的体验。与水平远远超过自己的导师在一起搞科研,既是对科研方法的训练,也能提升实际问题处理能力。但如果导师把给学生安排任务建立在简单的“剥削”基础上,把研究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使唤,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会发生师生冲突。

遇到“不靠谱”的导师,有的选择沉默,有的选择退学

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基本上采取“导师负责制”,导师权限很大,这就形成了一种不对等的关系。与导师相比,学生处于弱势。另外,研究生导师一般都在学科领域内有一定的威望,有研究生担心“得罪了他们,在这个行业里很难混得下去”。所以学生遇到“不靠谱”的导师,大多数选择忍声吐气,一些人认为“实在不行,就混三年,最起码也是个研究生文凭”。虽然有研究生想退学,但真正选择退学的还是少数。

导师能负责任的导很关键

某985高校工科类研究生,导师是海外留学归来的高端人才,因为兼任行政职务,项目也比较多,所以专业耽误了不少,对学生只是进行大方向指导。但对学生的科研要求非常严格,每周必须要在实验室待满六天,论文只能发SCI。学生在他的“威逼”下练就了一身本领。

导师带的学生大多数读博,有的直接去了清华大学,个个专业技术能力都很强。这位研究生认为自己不仅感受到了导师的严格,还被同学们自觉、主动学习的精神打动,那种在实验室一待就是整夜,第二天仍然继续学习的精神,只能在高考生身上看到。

最后,借用网友的一句话“选导师真的很重要”。

欢迎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