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作品传达着空灵、飘逸的山水境界|山水画|国画|中国画|水墨
贾荣志的山水画以其成熟的艺术表现形式,独到的笔墨语言与恰到好处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在继承与创新方面的实践,显现出它不同寻常的艺术潜质及良好的艺术感受力,这是难能可贵的,并给人深刻印象。
贾荣志: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山东画院山水画创作室主任、山东省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文化部青联美术委员会委员、山东华通美术馆名誉馆长、北京水墨行动组委会副主任。
1999年国画作品《秋林深处》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跨世纪暨建国五十周年全国山水画大展”,获优秀作品奖。
1999年国画作品《山家都在绿荫中》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鑫光杯迎澳门回归中国画精品展”,获优秀作品奖。
2001年国画作品《秋壑云起》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民族魂国土情中国书画作品展”,获优秀作品奖。
2001年国画作品《山深景幽》参加“中国美协第十五次新人新作展”。2002年国画作品《山野腾云》荣获国家人事部当代中国画杰出人才奖。2003年国画作品《逍遥图》参加“全国小品精作扇面画大展”,获一等奖。
2004年国画作品《溪山雨霁》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中·法文化年—中国风情—当代中国画作品展”。
2004年荣获《国画家》中国画创作奖
2005年国画作品《泰山秋韵》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
2005年国画作品《蒲松龄故居》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纪念蒲松龄诞辰365周年全国中国画家提名展》。
2007年国画作品《万山浮动雨来初》入选文化部主办的《第四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
2007年国画作品《山水》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第四届中国美协会员精品展》。
2008年被共青团山东省委、省文化厅授予首届“山东省优秀青年艺术家”荣誉称号。
2011年国画作品《山水》参加《东方既白》中国国家画院建院30周年院庆作品展。
2012年国画作品《山水》参加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艺术·经典》中国国家画院作品展。
2013年国画作品《泉声带雨出溪林》入选由文化部主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并荣获山东展优秀奖。
2014年国画作品《远去的城池》入选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的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荣获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山东作品展优秀创作奖。
2016年国画作品入选 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 新中国美术家”系列作品展。2016年国画作品《远去的城池》入选由中国国家画院、江苏省文化厅主办的第五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
2018年参加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写意·苏州"中国画双年展特约作品展。
分析作品,不难看到贾荣志作品兼具南北画风之优长,北方的气势与雄伟和南方的韵致与飘逸等,都被他不露痕迹的综合在自己的作品中,特别是在境界的营造于美感的传达上,贾荣志心领神会,以自己的感悟抒写着笔墨的苍润之美,传达着空灵、飘逸与寥廓的山水境界。
在贾荣志的山水画中,山川、流水、云烟、屋舍等都是心灵符号,并由符号的组接关系结构为空间层次,显然,在画家诸多的作品中,着墨处为一空间,留白处为另一空间,甚至每一条线都在分割着空间,每一点也都自成空间……,
这样,由多个空间组成的山水画面,时间因素被淡化了,在“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情势中,山水之美便是永恒之美,山水主题便是传承不衰的永恒主题。烟雨空蒙、寥廓苍茫便是永恒的心灵符号,且寄念深远。
如此,山水意象才能在画家笔下得以体现为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的转换、从形而下层面向形而上层面的转换、从有我之境向无我之境的转换、从具象山水向抽象意味的转换、从情景氛围向独立意义的转换,使作品获得品质的提升,而体现出全新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意义。
贾荣志的山水画在取向上,没有选择极端化的做法——既不盲目的追摹古人,展示复古之风;也不盲目追赶时尚潮流,迎合浮华浅薄趣味;而是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稳健前行,把山水画从技法层面提升为纯粹形式美感。
在贾荣志的山水画中,一切都以心灵为起点,以精神为目标,所以,其笔墨方式重韵致意味,而力避直白浅薄,重含蓄蕴藉,而强调朦胧模糊的意念表现;
在虚实相生中,水墨的淋漓氤氲与干笔焦墨的互动互融、重迭积染,以及点线的力骨勾勒,造成了画面苍郁润泽、浑茫寥廓的苍茫之境与浑然美感,且在幽深晦冥之中,产生玄思无尽、心境无边之感。
在空灵、飘逸的山水画图式与精神气息面前,在领略作品的境内境外的旨趣中,我们从中发现贾荣志的才智所在——较好地把握了松动自然与粗放疏野一线之隔的关系,较好地把握了意象写意与物象再现一线之隔的关系,较好地把握了虚灵飘逸与直白简陋一线之隔的关系……,恰到好处的分寸把握与得体的手法方式,使贾荣志的山水画在“艺通于道”之中获得了浑然圆融的效果。
多年来,贾荣志在艺术道路上,孜孜不倦、求索不已,他不但向古人学习,也向现实生活学习。在融会贯通与取长补短中,他拓展了自己的艺术视野,开阔了自己的胸襟,在“能感之,能写之”的精神启悟下,努力去唤醒中国画形式、美感的深层“记忆”,探索开启笔墨语言的新维度,在创造中完成这作品,同时也在创造中完成着自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