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行动》:只因真实才会相信,而非相信才变真实

《红海行动》是这个春节档里我最想看的电影,看完后果然不负所望: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国产商业大片一座新的里程碑,它的制作水平和成片效果,即便用好莱坞标准去衡量也不落人下风。

【友情提示:下文会有少量剧透,但基本不会影响观影乐趣。】

之所以和主流声音一样对《红海行动》不吝赞美之词,最主要原因就是“真实”与“专业”

影片改编自2015年的“也门撤侨”,“蛟龙突击队”在现实中也是真实存在的中国海军特战部队,影片中出现的054A型导弹护卫舰同样是我们有名有姓的“临沂号”,此外,T72坦克、M60坦克、C-130运输机、美洲狮直升机等大型装备均有亮相。

枪械也不含糊,95式自动步枪、SCAR-L、R93狙击步枪、CZ805A1自动步枪、M249,还有“烂大街”的M16、AK和RPG火箭炮等等。opllx不是军迷,以上信息基本都是懂行观众指出来的——我想说明,是耍花架子的假把式,还是真刀真枪的实在货,不管是否“懂行”,观众多多少少都能感受到,这份“专业气质”没法随便糊弄出来。

与专业装备相匹配的,是电影(几乎)从头打到尾的战斗戏,打海盗救船员、打恐怖分子救公民、野外遇袭反击战、闯敌营救人质、斩敌酋截黄饼,五场不同类型的大战风格迥异又环环相扣,打得热闹过瘾,也经得起细心观众的推敲。

比如非常抢镜的狙击战,印象里国产电影里就缺少这样干货满满的好戏。

这是与正面突击那“一动”相对应的“一静”,相得益彰,也必不可少。

除了顾顺和李懂,敌方狙击手同样有几个细节处理得很实在,比如对方只是个年龄不大的少年,酷爱吃坚果,得知自己位置暴露后懂得用铁盒反光干扰对手,在大本营被偷袭时,少了一只耳的他倔强地表示会解决对方的狙击手……他几乎没什么台词,可在有限的篇幅内依然刻画出了一个年轻战士的形象。

整部电影能够打得这么酣畅淋漓,导演林超贤的“全身心投入”功不可没。

在港片繁盛时期不甚起眼的他,却在北上执导的过程中迅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非他懂得“变通”,反而是因为他“没变”——林超贤是个懂行的军迷,对枪炮爱不释手,从警匪片拍到现在的战争片,对他而言只是玩得更大更high而已。

《湄公河行动》让林超贤尝到了“放手逍遥”的甜头,《红海行动》就得算梦想成真了:全程实拍,中国海军与摩洛哥政府大力支持,有2亿成本都花在了装备上,可劲儿“折腾”演员们(包括他自己)……

在片场,林超贤能流畅地与军事顾问沟通,设计动作场面,还会亲自指导演员表演走位等等。

专业性是影片最大的优点,但这不代表它在其他方面就乏善可陈。

作为相同类型题材电影,《红海行动》难免要和去年创造票房奇迹的《战狼2》比较,不比不要紧,一比……

《战狼2》是很典型的“超级英雄”大片路数,孤胆豪杰临危受命,深入敌后大杀四方,什么反叛军、雇佣兵最后都不过是土鸡瓦狗,英雄力挽狂澜的同时还能插科打诨、抱得美人归、收获盛世美誉;《红海行动》则力求还原战争的实际规格,没有孤军奋战、只有集体出击,敌人在凶狠残暴的同时也不再完全迟钝无脑,主角团队英勇顽强之余也会流血牺牲。

两种类型的电影其实没有孰优孰劣,但前者毕竟是常见的商业片套路,后者这种塑造群像且戒骄戒躁的严肃题材更则为罕见,也更符合我们的“国情”——在激烈战斗中还不忘讲骚话、开玩笑的形象,果然更适合美国大兵。

文戏单薄和人物脸谱化确实是影片的弱项,难能可贵的是,电影依然能在这种语境下设计出几场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

一个是“石头”张天德喜欢在执行任务时吃糖果,因为他从小被妈“打一顿吃颗糖”长大,所以感觉吃糖就不会疼了,佟莉在一路上和他有过数次交流互动,这就使得“石头”在最后牺牲时佟莉喂他吃糖的行为有了人性化的落脚点,在全片的“大义”之余也展现了难得一见的“小爱”。

另一个是观察员李懂的的成长,虽然嘴上不说,但追击海盗时罗星中枪的意外还是让他耿耿于怀,这份内疚和随之而来的自我怀疑,成为了新任狙击手顾顺教育他的主要“课题”,两人交流着墨不多,可还是较好交代了未来狙击手的的养成历程。

此外,两场“断指”戏也都很好服务了主线剧情:一个是当地平民戴戒指的手指被突击队员放回原处,凸显了战争的残酷和个人力量的渺小;一个是庄羽在近距离交火的间隙,先看到地上的断指,然后才发现是自己掉的,反映出战争的血腥和极度暴力的惨烈

许多观众对于此类主旋律电影敬而远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唱响主旋律的的声音“太红”、“太教条”,就比如《战狼2》里最后车队经过战区时,冷锋一行人丢掉枪支只靠飘扬的国旗安全通过……情怀是满了,可也满得溢出来了,对于不少生性含蓄的人来说,面对如此炽烈凶猛的视觉冲击会感觉不适,会觉得缺乏“美感”。

这一点,《红海行动》就做得很好。

它当然也是拥抱主旋律的,但没有扯着嗓子去引吭高歌。无论是蛟龙突击队受命解救人质,还是临沂号收容侨民,亦或是主角团队去执行任务以外的行动,影片始终保持着一份理智的克制,就如同在战场上保持冷静一般,简练而高效,感动却不煽情。

这种只用实际行动去展现精神主旨的方式才更令人信服——因为真实才会相信,而不是因为相信才变得真实。

已经有很多人提到《黑鹰坠落》了,能把《红海行动》与这部经典战争电影相提并论,已是后者的成功。当然,这种比较更多是指场面、战斗等硬件价值,思想性和凝重度恐怕还有不及,而这也是“红海”最明显的弊端。

在《黑鹰坠落》里,美国大兵们打得爽快是爽快,可在此过程中,“这场战争是否正确,是否有意义”成为压得每个人都喘不过气的问题,无处不在的无力感和绝望感,在火爆、残酷的战场画面催化下,使得影片有了足够的厚度与扎实的质感。

反观《红海行动》,它什么都有,唯独缺了那味“化简为繁”的灵魂调剂。一切都是最简单的原则性问题:不能失去任何一个国人,如果可以,我们还要拯救更多无辜的人,顺带拯救世界。有人说“优秀的战争电影都是反战的”,且不论此观点是否正确,至少在本片里,它是不能完全体现的。

正方不能,反派也缺些力道。反叛军和恐怖分子为什么要闹得天下大乱?为什么要冒风险对中国人下手?扣留孩子当人质让父亲去做肉弹确实很残暴无情,那么他们的“民心”又是从哪儿来的?……

这些事儿不能想太细,因为如果真开始去思考这些更全面的问题,影片的基调会变得面目全非。

但这份单薄和空洞,不该成为说《红海行动》不好的理由。必须要承认,在我们的环境里拍一部主旋律电影,尤其是军事题材的主旋律作品,肯定有“天花板”存在,很多时候问题往往是“能不能”,而不是“有没有”。

我向来不喜欢拿评分说事(因为评分体系是大家主观的选择判断),但这一次,评分确实能说明一些情况。目前,《红海行动》在豆瓣上的评分是8.5,有近11万人评价——个人认为豆瓣评分虽然偏于苛刻,但确实是目前华语圈里相对最客观的平台了,8.5分,对于短板明显的“红海”来说似乎还是虚高了,是观众们看不到影片的问题嘛?不见得。

相比起不出意外的缺憾,更多人惊喜于影片出人意料的进步,因为它助推华语电影在这种类型片上做到了极致。

所以,要问我对《红海行动》的态度,当然也是“随大流”,给出毫无保留的好评。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由于某些原因,一张满分100的考卷,我们的考生拿不到最后20分,所以对我们来说,满分可能就是80分,与其老酸溜溜地抓着那20分长吁短叹着说“考不了、考不好”,还不如夸夸那个努力得到80分的考生……在一个普遍考不及格的环境里,去年《战狼2》拿了70分就得到了空前的礼待,《红海行动》理应得到更多的赞誉(评分只是比方,别太较真)。

还是那句话,影片做到了“因真实而相信,非相信才真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