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新 : 腾冲——腾起,冲锋
到云南旅游,最经典的线路当数“昆、大、丽”,或者再加上版纳。但最有意义的,我以为还是腾冲。
腾冲是我国火山最密集的地域之一,市区就坐落在来凤山流出的熔岩上。腾冲有火山近百座,多数为死火山。火山地质公园里就有极具代表性的大空山、小空山和黑空山,“空”是那大大的火山口。公园里植被稀少,只有些低矮的衰草。开阔空寂的地上覆盖着土红色的荒漠,那是多年积滞的火山灰。块大一点的称“浮石”,分量很轻,上有细孔,让我想起小时候家里点炉子烧剩的煤核。大空山和黑空山较高,光秃秃的,我们顺着缓坡爬上了小空山。小空山相对高度大约50米,火山口直径倒有150米,深47米,就像一口巨大的锅。这里与别处的苍凉不同,锅底绿树苍苍,锅沿松柏成林。当年这口锅一定很大很深,盛满了炽热的岩浆。到底有多热,能喷多高,我想象不出。
虽然腾冲的火山已经休眠,但地下的岩浆仍在剧烈奔涌,带来丰富的地热资源。这里较大的气泉、温泉群就有80余处。进入热海景区,就像钻进了桑拿浴房,不光热雾蒸腾,还能闻到浓烈的硫磺味。这里有珍珠泉、眼镜泉、鼓鸣泉、姊妹泉、怀胎井、狮子头等各式各样的热泉,水温都在八九十度。最有名的叫“热海大滚锅”,直径5米多,深1.5米,常年温度超过96度。硕大的水花鼓动翻腾,跃出水面尺许。站在池旁,有一种被熏烤的感觉,脚底也感到发烫。当地人把玉米、鸡蛋、花生放入锅内,几分钟就可煮好,别有风味。
在腾冲还可以看到瀑布。瀑布一般都在山谷,腾冲的叠水河瀑布却在城边,也可以说就在市区。发源于腾冲东北部的大盈江贯穿县境,在城区西边遇到一个巨大的断崖。江水从40多米的高岩上跌落深潭,然后再继续奔涌向前,就像被断崖叠为二折,故称叠水河瀑布。很多瀑布只可远观,而这里却可近距离接触。瀑布顶上架有一座石桥,桥上是四方的石亭。滚滚江水从桥洞倒泻下去,形成巨大的水帘。顺着桥旁的石阶,沐着飞溅的水珠,可以走到瀑布下面的深潭。站在潭边,听水声震耳欲聋,看水雾幻成彩虹,真可谓“饱览”了。
腾冲历史悠久,风景优美。在这里,你不仅会体验到感官的冲激,更会产生一种灵魂的震撼。这震撼来自国殇墓园。
国殇墓园建于1945年,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国民党军抗日烈士陵园,解放后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42年5月,日军占领腾冲,切断了当时后方唯一的国际援助通道滇缅公路。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发动腾冲战役,在盟军空军支援下,经过4个月的殊死血战大获全胜,腾冲也成为抗战以来国军收复的第一座日军驻守的县城。此役,远征军歼敌6000余名,我方也牺牲官兵9000多名,盟军官兵阵亡19名。战后,云南省政府在来凤山下修建了阵亡将士公墓,是为“国殇墓园”。
国殇墓园内松柏参天,绿荫铺地。走上第一道台阶,可以看到蒋中正题李根源书的“碧血千秋”刻石。字体为隶书,古朴遒劲,颜料为蓝色,悲壮苍凉。第二道台阶上,是庄严肃穆的忠烈祠。
墓园之游,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三面墙壁一面坡
忠烈祠里悬挂着孙中山先生像,蒋中正、何应钦、卫立煌以及远征军20集团军将领们的题词题联。一面石墙,由20余方刻满阵亡将士名字的碑石连在一起,据介绍共有9618人。
墓园里的中国远征军名录是又一面墙。133米长的石壁上镌刻着10万多名滇西抗战中国远征军和盟军将士的名单,以及协同参战部队、地方抗战游击队与参战伤亡民众人员姓名。“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为了保家卫国,为了抵御外寇,无数热血青年走上疆场,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和生命,名录墙下摆放的黄白菊花是对他们的崇敬和哀悼。
走进滇西抗战纪念馆大厅,“U”型的设计动人心魄。左中右三面大墙上,整齐地安放着1000余顶钢盔。钢盔式样不同,多数是远征军的,也有地方武装和盟军的,还有一些是民工的。这些钢盔,有的锈迹斑斑,有的钢盔弹痕累累,有的已经残缺变形。站在这钢盔组成的严整军阵面前,我似乎听到当年的枪炮声,看到钢盔下一个个英武的面庞和喷火的双眸。在钢盔的衬托下,中间的雕塑层次分明。前面三个人,中间是强壮威武的中国军人,一手握拳一手持枪;左边是一位老人,身着长衫手拄拐杖,神态坚毅;右边是盟军军官,鼻架眼镜手执望远镜,眺望沉思。三人身后,是远征军冲锋射击和民众修路运粮的群像。众人头顶,是盟军飞虎队战鹰在云层上俯冲投弹的场景。
忠烈祠后的小山顶上耸立着一座10多米高的纪念碑,如一把利剑直插云霄。碑身上刻“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光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碑基上书“民族英雄”四个大字。纪念碑下面的山坡上,葬埋着腾冲战役的牺牲烈士。3600多块石碑横排竖行,从山顶辐射到山脚,依然是整齐的阵容,依然是那样威武。石碑只有一尺多高,上面刻着烈士的职务和姓名,没有照片,没有简介。70多年过去,有的石碑已被风蚀雨渍,字迹模糊。我想,来此凭吊的人们或许记不住、看不清烈士的名字,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烈士连遗骨和姓名也没留下,但人们一定会被他们的英勇壮烈所感动,一定会记住他们共同的名字——中国军人。“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墓园之名取自爱国诗人屈原的诗作,《国殇》诗中最后这几句也正是远征军官兵捐躯报国精神的极好写照。
在国殇墓园,导游小陈给我们讲了三个人的故事。
一位是寸性奇将军。他出生于腾冲,滇军少将师长。1941年他率部在山西中条山抗击日军时陷入包围,交战九昼夜弹尽粮绝,双腿被炸断,血流如注。他交代部下快速突围,言毕自刎殉国。属下官兵挥泪血战,直至全部阵亡。一年以后噩耗传到家乡,正值腾冲沦陷。将军88岁的父亲因年事已高无力报国复仇,遂坐在被雷电击断的千年古杉树下,绝食七天七夜而亡。寸性奇将军两个弟弟寸性禄寸性福均为中国远征军军官,都死在滇西抗日战场。一门忠烈,令人敬仰。
一位是张问德县长。1942年夏日军逼近腾冲,城中军政官吏闻风而逃遂使边城陷落。张问德当时已逾花甲,临危受命出任腾冲县长。他随身携带一面国旗,手拄藤条拐杖与敌周旋,宣称国旗走到哪里,那里就是县政府办公地,他组织的抗日活动对敌人构成了很大威胁。日军多次围剿无效,就以金钱地位为诱饵邀他“和谈”。驻军长官田岛是个“中国通”,用文言文给张问德发来一封劝降信,希望实现“中日亲善”。张问德复函拒绝,不卑不屈,直言日军如不退返东京,则腾冲民众唯有抗战到底:“余拒绝阁下所要求择地会晤以作长谈,而将从事于人类之尊严、生命更为有益之事。痛苦之腾冲人民,将深切明了彼等应如何动作,以解除其自身所遭受之痛苦。故余关切于阁下及其同僚即将到来之悲惨末日命运,特敢要求阁下作缜密之长思。” 最后他堂堂正正地署名:大中华民国腾冲县县长张问德。面对凶恶的日寇,张问德口诛笔伐,显出了书生的文采、县长的尊严和中国人的骨气豪气,这封信当时就被多家报纸转载。在墓园的忠烈祠和浮雕墙上,我们读到了张问德县长《答田岛书》的全文。
在腾冲的近代现代史上,李根源非常有名。他是辛亥革命元老,曾参加护法战争,任云南陆军讲武堂监督兼教官,是朱德元帅的老师。他在中华民国当过国务总理,抗战期间任国民政府云贵监察使参与军务,力主坚守怒江防线。发表《告滇西父老书》激励民众:“苟有利于国家,有利于抗战者,虽毁家纾难,亦在所不辞”,数次建造抗日烈士墓以昭示后人。抗战胜利后,他积极倡导修建腾冲国殇墓园。在他影响下,腾冲民众踊跃捐款,几个大户无偿把自家风水宝地小团山捐献出来,很快就建起了这座烈士陵园,李根源先生又题写了“国殇墓园”之名及园内“碧血千秋”“民族英雄”等碑刻。郁达夫在纪念鲁迅先生时曾说:“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中国古代,很多忠义之士自愿出资出力为英烈收尸、安葬、题词、守墓,李根源堪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承继者。我们应该感谢李根源先生,他也是我们民族的英雄。
离开腾冲的时候,我问起导游“腾冲”二字的含义。他言到与地热有关,“腾”是热浪蒸腾,“冲”乃热气上升,这倒也不错。但瞻仰了国殇墓园,我倒觉得“腾冲”是一片真正的热土,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腾”是腾起,“冲”是冲锋,“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前进——进!”
2020年4月22日
链接: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京畿学堂
传播文化 欢迎转发
投稿邮箱:
523090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