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如何突破“有知识,没经济”?
【编者按】知识经济已来,知识如何赚钱?营创学院今天特别刊发原创业邦执行总裁方军的文章,告诉你在互联网浪潮中,如何通过知识经济赚钱。
一、知识到底能不能卖钱?
在传统工业、服务经济中,知识经济的作用都是在幕后把知识转化成产品和服务,在互联网的前20年中也都没有变,我们的知识、智慧转化成一系列门户、搜索引擎、电商、即时通讯,和工业经济相比还是一样,我们提供的是互联网产品,知识还在幕后。所以,互联网经济要求知识走向台前。
互联网上有各种各样的公司,以知识为核心的有两个:
一是谷歌,愿景是组织全世界的信息;
二是维基百科,维基百科在知识创造、组织上有很多创举。维基百科的前身实际上是一个商业公司,但是维基百科实际上是以非营利方式运作的机构。
我们发现互联网的背景是由全新的知识来支撑的,互联网的创业者、工作者都是所谓的知识工作者,但是互联网和知识前置的关系永远不明不白,似乎在知识和经济之间还是“有知识、没经济”。
二、知识产品卖什么?
在我看来,知识经济的典范有三个人:
一是李普曼,卖舆论
李普曼是美国新闻评论家和作家,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这位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在其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中,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
二是亨利·卢斯,卖媒体
亨利·卢斯,出版人,创办了《时代周刊》、《财富》、《生活》和《体育画报》,向中产阶级介绍“一切可知的事物及其他”。
三是德鲁克,卖观念
彼得·德鲁克,现代管理学之父,其著作影响了数代追求创新以及最佳管理实践的学者和企业家们。
这3个人中亨利·卢斯形成了大规模变现。罗振宇一直在推荐亨利·卢斯的新书,他表明要抓住一个时代级的机会,变成知识运营商,提供知识胶囊,帮人们节省时间。
在传统经济,知识和经济的观念一直非常弱,不是因为知识人很傲娇,不跟商业打交道,而是一直没有什么有力的知识产品。
图书是非常有力的知识产品,上面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两年时间印刷了24 次,非常成功的书。但是这本书的销量只有25万册。而如果音频订阅,几个月就可以达到5万、10万的量,定价还比原本的纸质书高出非常多。
所以,我们思考互联网经济的时候遇到第二个问题:知识产品是什么?
三、知识如何才能变现?
产品化:
为什么将知识转化成产品最为关键
知识的生产消费有三个主要环节:知识创造—知识产品化—知识消费。这三者中的商业价值,最重要的是连接知识创造和知识消费的“知识产品化”这一环节。
传统的知识变现乏力原因之一是,面对的是消费者模糊的脸,消费者被动接受的是一个打包的产品,购买决策只能依赖猜测和过往的信任,这中间的挫折又加大了继续购买的难度。社群、人格化、直接反馈,这些新动向也在弥补信任的缺陷。
与消费类产品不同,消费品厂商交付给顾客的是最终产品,知识产品与服务所交付给顾客的,往往需要顾客付出很大的努力之后才能掌握和使用。
现在,把知识产品化,再加上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便捷性、易得性、重构流通渠道、增加供给、精准匹配,这些因素一起让互联网上的知识变现变得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图书的互联网售卖、图书的数字化、图书的互联网延展一直有着丰富的实践。
为知识产品付费
为知识服务付费
我们在说“为知识付费”时,实际上省略掉了两个字,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如下两种之一:
1)为知识产品付费
2)为知识服务付费
在知识经济领域,产品与服务是交错在一起的,现在我们可能正处在知识产品化的超早期阶段,只出现了一些可能预示着趋势的“苗头”。
消费者愿意为知识产品或知识服务付费,但既不是为知识付费,也不是为知识的效果付费,而是为知识产品或服务付费,即是为“知识的形式”付费。这是因为,知识无法定价,效果难以评估。
比如在行和分答以同样的逻辑对知识创造和知识消费之间进行了知识产品化包装:在行是将知识包装成“一小时的线下一对一面谈”,分答是将知识包装成“60秒的线上一对一问答”。一小时、60秒,都是在知识本身无法标准化的情况下,将知识的“容器”标准化,从而将知识转化成产品/服务。
面向个人的知识产品
只是知识服务业一角
目前较为热门的互联网知识产品,都是面向个人的(所谓2C),还没有涉及面向企业(所谓2B)。但如果把知识产品的视角放大到也包括面向企业,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的知识产品热潮只是知识服务业的一小角。和消费品不同,企业才是知识产品的最大买主。
至少有两大类面向企业的知识服务是几乎没有互联网化的。第一类是专业服务业,包括广告营销、商业咨询服务、软件技术服务、信息数据服务、财务审计、法律服务等。第二类则是以雇员形态存在的服务,知识工作者作为员工把自己的知识、技能、时间、解决问题能力售卖给企业。
和目前面向个人的知识服务相比,面向企业的知识服务所采取的逻辑是截然不同的:面向个人的知识产品与服务,目前所采取的仍更接近于传媒与娱乐逻辑,只提供产品与服务,不解决问题。
面向企业的知识产品与服务,所采取的逻辑都是要解决问题,甚至按效果付费。解决问题逻辑,也正是面向企业的知识服务还难以互联网化的原因之一,互联网擅长的是提供工具,由运用工具的人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帮人直接解决问题。
未来:
平台和匠人个体共存的时代
从免费的知识互联网,到收费的知识产品服务,不只是商业模式的变化,可能是又一次人类认知模式的进步。以下是对收费知识产品与服务未来的几点展望:
★ 我们不仅要将知识转换成用户可购买的知识产品服务,未来,知识产品化的范畴将进一步扩大。
★ 只有产品化程度高、商业价值高的知识产品才有可能实现较大规模的知识变现。如果按知识产品的提供者和消费者将整个领域分成2×2表格,现在的热点是个人对个人的服务(C2C),下一个可能的热潮是个人对企业的服务(C2B)。
★ 知识产品与服务的未来,将是平台与知识匠人个体共存、相互依存的时代。不论是知识的创造,还是知识产品化,都是很难规模化的,它需要更多的匠人精神。
★ 以前只有少数人能创造知识和生产知识产品。现在,更多人加入到知识创造和知识产品生产的环节。未来,如托夫勒几十年前所预测的,或许会达到所有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的状态,也就是消费者即生产者(prosumer)。在知识领域这样的产销合一也许会最早实现。
文/方军(原创业邦执行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