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与中医

在中国悠久文化发展史中,传统拳术与传统医学很早就有着共同理论渊源,并在同一文化区域内相互融合、渗透,又共同丰富、发展。中医在几千年发展过程中,不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是:人体生理功能与自然环境的高度统一;人体生理机能的整体性;精神活动与物质功能的统一等。根据上述中医整体观和综合观理论,古代医家进一步提出“精、气、神”为人体“三宝”的观点,并认为三者一体,相互依存。这些理论与观点在几千年医疗及养生实践中显示了广泛的有效性。几千年来,中医与武术密切相关,它们有共同的哲学方法论基础,有同属人体文化的性质,并在长期互补、共同发展过程中,中国武术将传统中医的整体观和综合观理论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形成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养性情、外练筋骨的养生思想和健身之道,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发展。所谓“拳起于依据,理成于医”之说,即是这种吸收运用的概括。

一、整体观

传统中医认为,精、气、神是人体“三宝”,也是人与自然界达到高度统一和谐的存在方式。张景岳著《类经》指出:“精能生气,气能生神,营卫一身莫大于此。”因此,精、气、神是先天具有的,与生俱来,保持先天状态,达到人与自然界的高度统一和谐,这是传统中医整体观理论的体现。武术理论将传统医学的精、气、神学说运用到自己的体系之中。《易筋经》曰:“精气神乃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练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所以,通过筋骨肉等“有形之身”的锻炼来达到培精、调气、正神的“内外兼修”,几乎是中国武术所有拳种流派共同遵循的要旨。

太极拳理论主张,打拳以“神”(神明穴)为帅,主导任督二脉,统领诸经,进行全身的螺旋运动。《形意无极歌》说:“混沦一气内外修,泾渭不分至道由,空洞自然凝神静,化虚还元此中求。”主张内外兼修,以经络真气运动来实现身体内外的运动联系。北拳要求练习的基本技法是:“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气、力、功。”《少林拳术秘诀》提及少林五拳时指出:“各有其妙用。龙拳练精,蛇拳练气,虎拳练力,豹拳练骨,鹤拳练神。”《拳意内经·神运经》则强调:“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气壮,练神而能飞。”重视精、气、神的作用转化,重视内功修炼,从而以内壮达到整体强壮。

二、阴阳理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中医从人体生理机能的整体性出发,治病注重整理论治和辨证论治,讲阴阳对立与互根,讲阴阳消长、阴阳平衡、阴阳转化,从而达到“提掣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肌肉若一”的目的(《素问·上古天真论》)。武术拳理完全运用了传统中医阴阳理论,认为练拳应以虚无为本,虚无中又包罗万象,含无数虚实变化。这种虚无的精神状态称“无极”,又称“太极”,或谓“太极者无极而生”。由“太极”这种动静无端的状态出阴阳两仪,所以太极被称为“阴阳母”(王宗岳《太极拳经》)。在拳理中,一般称动为阳,静为阴;出手为阳,收手为阴;发劲为阳,退步为阴;刚劲为阳,柔劲为阴;发劲为阳,收劲为阴。因此,拳术中的所有招式无不是动静相间、阴阳相合。其中,太极拳理与中医理论在重阴阳学说上的一致更具特色。太极拳的名称就是根据太极生阴阳,阴阳合太极这一原理而来的。太极拳强调的诸如动静、刚柔、内外、徐疾、松紧、开合、虚实、升降等,就是阴阳法则在不同角度和方法上的运用。由此可见,中医阴阳理论在武术理论体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三、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据“天人合一”、“宇宙整体”的观念及取类比象的原则,把人的脏腑依其不同的属性、功能和表现形态而分别划归于五行之中,并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来阐述机体各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协调平衡。脏腑与五行相配是:肝、胆属木;心、小肠属火;脾、胃属土;肺、大肠属金;肾、膀胱属水。武术以五行来说明各种拳术的原理及其相生相克的繁复变化,认为金生水而克木,水生木而克火,木生火而克特,火生土而克金,土生金而克水。形意拳中的五行拳就是根据上述原理创编的,即劈拳属金通肺,可克崩拳;钻拳属水通肾,可克炮拳;崩拳属木通肝,可克横拳;炮拳属火通心,可克劈拳;横属土通脾,可克钻拳。形意拳《相生歌》说得更具体:“劈能生钻钻生崩,崩能生炮炮生横,横能生劈各形本,万物于土五行生。”除此之外,即使像少林拳那样的佛门拳派也用五行说来解释拳理。金恩忠著《少林七十二艺练法摘要》载“六字行功”歌云:“春日明目木扶肝,夏日呵心火自闭,秋呬收金金润肺,冬吹火坎宫安,三焦长宫嘻除热,四季呼脾上化餐。”这不仅与行意五拳有异曲同工之妙,还与中医五行说如出一辙。

四、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中医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它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灵枢·本脏篇》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用关节者也。”就是说,人体的气、血、津液主要靠经络为运行途径,经常有目的地、适度地活动经脉,可以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机能,从而达到强健身体、延缓衰老的作用。经络学说亦被武术广泛吸收并得到运用,不少拳种在其指导下练拳健身,防身自卫。

八卦掌“行桩”练习,就是通过活动下肢经脉而达到增强健康的目的。少林功法中的目功、面功、鼻功、口功、舌功、齿功、身功等,即是中医经络学说的具体运用。武术的点穴法,更是中医经络学说运用的范例。点穴可以闭塞经脉,制服对手;也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在武术擒拿术中,也常配合点、打、拿穴比,克敌制胜。武术和中医经络学说长期相互融合,经络学说指导武术发展;武术则丰富和充实了中医经络学说的理论宝库。

五、中医伤科

武术与中医伤科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这种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战争兴起之时。据兵书《六韬·龙韬·王翼》载:“王者帅师,……方士三人,主百药,以治金疮。”古代军队交战,士卒最常见的伤是金属利器、钝其等造成的兵器创伤,当时一般称为“金创”。“以治金疮”,显然指伤科治疗。再从汉字的“醫”字从“矢”,从“殳”;“疾”字从“矢”来看,也说明与武器和战伤有关。

据《中国骨科技术发展史》称,伤科的少林寺学派产生可能与宋代陈自明所说的“下甲人”有关,这些“下甲人”靠师授家传的技术在民间治疗创伤。自唐以后,少林寺僧的武术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下甲人”自然受其影响。他们一面习武,一面以正骨治伤为业,遂成为既是技击家,又是伤科医生的一种行业。

随着古代战争规模扩大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习武练拳活动开展,人体各种损伤,包括伤及气血、内脏和闭塞经络的内伤,以及像扭伤、跌伤、撞伤、脱臼、骨折、金创等伤及皮肉筋骨的外伤增多,如何预防和治疗这些损伤,成了兵家、武术家十分关注的问题。战争带来的严重人体损伤需要不断发展的伤科医学和医疗手段,不断发展的武术活动需要伤科治疗作保障。因此,伤科与武术不但有关系,而且这种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密切,以致至今仍是武术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中医伤科发展很快。《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卷七就载有用生地为主药消肿活血化淤的药方;晋代葛洪《肘后方》载有用竹片作夹板固定骨折伤腿的治疗方法;南北朝时,又发明了用新鲜桑树皮作线缝合伤口的技术;伤科要药三七在明代之用于临床,等等。此外,伤科治疗技法,如推、拿、按、摩、搓、抄、滚、捻、缠、揉等也相当成熟。

中医伤科也不断地吸收武术某些功法来丰富自己,直到今天,我们仍可看到中医伤科治疗技法有明显的武功痕迹。如中医伤科的“一指禅推拿”便脱胎于武术的一指禅点穴术;“擎拿法”源于拳家;“拍打疗法”便是沿袭武术的排打功等等。

当今许多骨科名医手法亦多出自武术招术。如曾为贺龙元帅治愈腰伤的中国中医研究院刘寿山主任治疗髋部外缝伤筋的手法:前手按住伤侧腹股沟部,后手拿住患者小腿下端,将伤肢拔直,势如握枪使棍;然后由外向内旋转摇晃,再进而将患者小腿夹于腋下,手把患肢腘窝,形似“海底针”与“下切掌”,技如“青龙出水”与“铁牛犁地”。武技中的拨筋、拿晕、点穴、闭穴、背挎八法,擒拿中的脚牮之术及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合理地用于疗疾、健身等,都是中医采用武术功法的例证。

武术更是遵从中医理论来指导习练,并在技术中大量吸收中医的医术,用之于养生和技击。如医术中的点穴、拿脉、解骨及救治偏差术等则直接用于自卫与技击术中;“气以直养而无害”、“壮内以助其与”的方法则既用于技击术中,更用之于养生与壮内。

医理中的“凡经络皆有益于拳”;“五运六气司变化,武术得之自通神”;“内壮为本,以内促外,方为有本之学”等,都广泛运用于武术的习练、教学与训练。

武术根据中医理论摸索出一整套“固本保元”之法。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中精气的盛衰决定着机体的生、长、壮、老、已。因此,武术界十分重视对肾的锻炼,从而创造了“肾有久病功”、“金丹功”、“铁裆功”等功法,以达到强肾固本的目的,并用之于技击术中的抗击打。

此外,武术还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是生物生、长、化、收、藏的重要条件之一,并结合日、月、地相互运行的规律性变化,以中医理论为内线安排各种传统功法。

中医伤科与武术的密切结合,并就此培养了一批将中医、气功、武术三大学术相结合,集武功、文功、手功、药功四项功夫于一身的文武兼备的专业人才,形成了既有拳械、气功、伤科技艺,又有专著的少林派、武当派、峨嵋派、昆仑派、茅山派武医体系。据古今名人录记载,皆不乏武术家善医者、名中医善武者。如著名武术家兼伤科专家的王子平、郑怀贤、万籁声等。目前海外华人开设的武馆者多兼跌打医生,国内分散于全国各地的习武兼习医者更大有人在。

武术与中医的结合,创造了独特的中国养生、功夫按摩、武术伤科、伤科针灸、运功医药、练功疗法、救治偏差、特种功术等八大技术成果以及一大批有关的学术著述。如

《救伤秘旨·跌损妙方》《跌打点穴残伤治疗法》《分筋卸骨断骨图翼》《跌打骨科学》《正骨止血法》《中医正骨经验概述》《活手死手伤科接骨》《伤科按摩术》《点穴伤科秘诀》《伤科诊疗》《点穴与解穴》《实用伤科中药与方剂》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