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二谢山水诗的异同
略谈二谢山水诗的异同
南朝是中国诗史上诗运转的重要时期,尤其是山水诗。谢灵运和谢朓是南朝文学的代表人物,又是山水诗形成时期最为重要的诗人。在这里就浅谈山水诗在南朝的兴盛。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和审美趣味的产生。
山水诗如同游仙诗和玄言诗一样,与魏晋之后隐逸之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孔子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观念,对后来士大夫的影响相当深刻;山水诗的产生,与当时盛行的玄学和玄言诗有着密切的关系;五言诗的成熟以及江南民歌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艺术经验,也为山水诗的产生做好了文学上的准备。
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并在当时及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则是谢灵运。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部分是他任永嘉太守以后所写。
具体来说,从陶渊明到谢灵运,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俩个方面:从写意到摹象,谢灵运的山姿水态在他的诗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极貌以写物”和“尚巧似”成为其主要的艺术追求。他尽量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美,不肯放过寓目的每一个细节,并不遗余力的勾勒描绘,力图把它们一一真实地再现出来。如其《入彭蠡湖口》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体验十分细致,刻画也相当精妙。其《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一诗,于山水景物的描摹更加细致入微。谢灵运的那些垂范后世的佳句,无不显示着高超的描摹技巧,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从启示性到写实性。谢灵运的诗歌语言更注重写实性。他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他凭着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觉,运用准确的语言,对山水景物作精心细致的刻画,力求真实的再现自然美。因而他笔下的物象,就更多地带有独立性和客观性。他写风就是风,写月就是月,写山就要描尽山姿,写水就要描尽水态,而且写来也鲜丽清新,自然可爱。自谢灵运之后,山水诗在南朝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题材,并日渐兴盛。
但是谢灵运的诗歌也是有缺点的。
谢灵运的诗不像陶渊明的诗那样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出整体的自然美,而是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画,这些山水景物又往往是独立与诗人性情之外的,因此他的诗歌也就很难达到陶渊明的诗那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同时在结构上,谢灵运的山水诗也多是先叙出游,次写见闻,最后谈玄或发感叹,如其著名的《登池上楼》。
同谢灵运一样,谢朓也是一位善于熔裁警句的好手,他笔下的警句对仗工整,和谐流畅,清新隽永,体现了“新体诗”的特点。谢朓是永明体的代表诗人,他不仅在当时就有盛名,而且对后来唐诗的繁荣也有着相当深刻的影响,甚至像李白和杜甫那样的诗歌巨匠也为之倾倒。
谢朓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诗体的探索。在山水诗方面,他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的细致,清新的特点,但又不同于谢灵运那种对山水景物作客观描摹的手法,而是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避免了大谢诗的晦涩,平板及情景割裂之弊;同时还摆脱了玄言的成分,形成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如他的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人以自然流畅的语言,将眼前层出不穷,清丽多姿的自然景观编织成一幅色彩鲜明而又和谐完美的图画,使读者感受到春天的色彩,春天的声音和春天的气息;而这明媚秀丽的景物又与诗人思乡的情思自然融合,显得深婉含蓄,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谢朓的《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也是一篇上乘之作,诗中以归流,舟曲与旅思,孤游之间的相互映衬与生发,突出的表达了诗人倦于羁旅行役之思和幽居远害之想。其语言之清新,构思之含蓄,意境之浑融,无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此外,他的《游仙》《直中书省》等诗,也都是情景妙合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