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有个家,不用每天清晨在不同的地方醒来

致郁预警,正在异乡漂泊打拼,还找不到归属感的朋友,慎重选择。这部看过之后可能会导致心情变得很不好。

《罗茜》是一部爱尔兰小成本文艺片,一个爱尔兰六口之家,为了找到能过夜的房间疲于奔命的一天。电影的格局不算大,也没有声嘶力竭的批判和激烈矛盾冲突,看过之后无奈多于难过,没有出路的压抑让我觉得有些烦躁,给7.5分。

“租房资源的紧张和房租的上涨,使得许多低收入家庭无法负担得起,从私人房东处租房,一家大型慈善组织称,爱尔兰的流浪家庭增长率,已居欧洲最高。数以百计的家庭不得不四处寻找临时住所,许多人都难以找到住宿的旅馆。”

电影开篇字幕中“流浪家庭”让我的心中一紧,四处漂泊对于我来说不算事,可是要我带着妻儿老小去流浪,不是矫情瞬间崩溃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罗茜是一名爱尔兰家庭主妇,夫妻二人养育了一男三女四个孩子。罗茜一家曾经居住7年的房子,因为房主将房子卖掉,罗茜夫妇无法找到自己能负担得起的新房子,一家六口一直靠慈善机构提供的免费旅馆过夜。

罗茜的丈夫在一家餐厅从事洗盘子的工作,他的收入是一家六口唯一的收入来源。罗茜白天则和四个孩子挤在一辆小轿车中,不停的给向流浪家庭提供房源的旅馆打电话,询问是否还有可以落脚的房源。

在拨通一连串的电话以后,罗茜的运气还算不错,终于在一家旅馆找到了一间家庭房,虽然旅馆只答应一家人住一晚,但是最起码这个寒冷的晚上罗茜一家不用露宿街头。

新的一天开始,一家六口提着大包小裹的随身物品走出旅馆。在把三个上学的孩子送到学校以后,罗茜一边在车中看护着最小的女儿,一边继续不停的给能提供住处的旅馆打电话,寻找当晚一家的落脚之处。

新的一天罗茜诸事不顺,先是因为没有及时换洗衣服,小女儿被同学称为“臭米莉”。接着进入叛逆期的大女儿,放学以后玩起了失联躲到了同学家中。最后当小儿子在原来居住的庭院中,看到自己最喜爱的蹦床,欢呼雀跃不肯下来。罗茜因为一家当晚的住处还没有着落,粗暴的把儿子抓了出来,看着儿子哭泣离去的背影,罗茜情绪失控,彻底崩溃痛哭起来。

罗茜一天用掉了一百欧元的话费,可是还是没能找到住处。夫妻二人看着钱包计算怎样购买一家人的晚餐和早餐时,看到街头兴高采烈的年轻人,才知道这晚Lady Gaga将在都柏林举办演唱会。Lady Gaga的歌迷从欧洲各地赶到这里,夫妻二人意识到这晚的任何一家旅馆都不会有空房了。

寒风之中,一家六口何去何从变得茫然无措失去了方向。

前面说了这部的格局比较小,故事只是发生在一天多的时间里,一家六口人面对危机苦苦挣扎的琐事。但是电影的完成度非常高,在困境中的一家人彼此关爱,情感含蓄却真挚感人。演员的表演都非常不错,几位小演员都做到了克制内敛非常难得。

导演在镜头控制和现场调度上做的也非常出色,我对爱尔兰了解的不多,从电影感觉都柏林和北上广还是区别蛮大的。既没有摩天林立的高楼大厦,也没有熙熙攘攘的人来人往,反倒有种空旷和寂寥的感觉。电影大部分情节都是在一辆轿车狭小逼仄的空间内,外面的世界再大,属于罗茜一家人的也只有轿车里巴掌大的地方。

电影中“每天清晨在不同的地方醒来”的这句台词,我的感受很深。我二十多岁时曾经有两三年的时间一直在住酒店,开始时对漂泊的感觉还蛮享受的。不用说从广州去汕头,去深圳我会换酒店住,就是从白云区到天河区办事,我都拉着行李箱换到天河区的酒店住。反正哪都不是我的家,交通费也不比住宿费少多少,我觉得实在没必要跑来跑去。

过了没有多久我就非常厌倦这种生活,当然即使广交会期间我也没有露宿街头的危险。但是何种方式的居无定所,都会让人觉得身心疲惫。那时我时常做梦是住在沈阳的家里,甚至不是梦,也许只是在睡着时才会有回家的欣慰。而每天我早晨醒来时,面对陌生而又大同小异的房间,我得用几十秒甚至更长的时间,回忆前一晚的事情,才能判断我是在哪个地方醒来。

漂泊的人没有归属感,即使能随遇而安但是潜意识里始终知道,这些可以睡觉的地方并不属于自己,也和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随时都会离开,也始终都要离开。

一直在路上是一种逼格,也是一种无奈。

电影现在在内陆看过的人并不多,豆瓣的评论里就有了经济环境这么不好,为什么还要生这么多孩子的评论。电影中罗茜的一家在一出住所住了长达七年,这应该是算的上比较安定的。之所以后来变得居无定所,是房价上涨罗茜一家能够承担得起的房源越来越少造成的。

现在这段时间我总能看到国内结婚率,人口出生率创历史新低的新闻。真的是现在的年轻人都觉得“单身爽,一直单身一直爽”吗?我觉得未必,别的不说北上广的房价和房租上涨的幅度,不用想也高过都柏林。我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怎样想,我当年租房时真的不敢生孩子,我真的怕孩子在襁褓中就要四处去找住处,不是矫情是想想都怕。

近几年在世界影坛对社会底层群体的关注度非常高,三大电影节中最小资的戛纳金棕榈五年之内,有四部是类似题材的。今年奉俊昊的《寄生虫》,去年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16年是肯·洛奇的《我是布莱克》,15年则是雅克·欧迪亚的《流浪的潘迪》。

虽然国家民族不同,社会现状也有所差异,但是导演的视角都落在了为生存苦苦挣扎的群体上。这一现象的原因我不得而知,毕竟现在不是战乱和饥荒的年代,上面列举的几部电影故事也不是发生在贫困落后的国家。那么无论原因如何,都是有人在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

这些电影对这种激烈的社会矛盾,在不同程度上对出路都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方向。内敛的日本人在《小偷家族》中,悲惨的人们彼此依偎相互温暖;现代民主起源的英国人在《我是布莱克》中对政府高呼我是布莱克;激烈的韩国人在《寄生虫》中则预见压力达到极致时,将会是鱼死网破的共同毁灭;大华语圈中的台湾人在《大佛普拉斯》中,非常中国化的在说“人在做天在看,多行不义必自毙”。

现在的这部《罗茜》显得比较特殊,女主角罗茜在电影中,一直在说这件事没有人做错什么。并且一直在对家人说对不起。看过电影之后,我也一直想问题出在哪里。

房东没有错,人家只是卖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父亲没有错,他的收入不高却一直在努力工作。母亲没有错,罗茜不停的在寻找一家人的落脚之处。政府好像也没有错,毕竟电影中始终有慈善机构在帮助罗茜一家。甚至旅馆都没有错,力所能及的为流浪家庭提供免费房源,只能视作善举无论如何都算不上有错。

可是如果现在有的家庭,因为无力承担房租而无家可归,这个社会一定是出了问题。最可怕的不是有病,而是明知有病却不知道病因在哪里。

看过电影以后我一直努力想找出一部内陆同类题材的电影推荐给大家,后来放弃了,可能是我看得电影不够多,竟然没有找到一部合适的。有些关于社会题材的电影大多集中在矛盾和冲突的视角上,比如我很喜欢的忻钰坤导演作品《暴裂无声》。而将切入视角直接落在这一群体生存状态的电影,我真的找不到。非得憋出来一部,贾樟柯的《小武》是,可惜已经是二十多前的事情了。这对于自诩资深影迷的我来说,挺伤自尊的。

我们每年有出产一千部的庞大产量,我们不停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跟神仙打架,我们枪林弹雨的出海解救人质,我们欢欢喜喜的穿越回匆匆那年,我们幸福的生活在属于我们自己的小时代。但是我们没有《罗茜》这样的电影。

于是最终我变得困惑,我分不清我们是没有这样的电影,还是我们压根没有罗茜这样悲催的人。

一部能让人产生困惑的电影,绝对是一部好电影,这部推荐给大家。

点下在看留下性感的爪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