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五篇  红山文化玉器美学特征研究


摘要:本文从红山玉器的材质、工艺、造型以及内涵四个方面探讨了红山玉器的美学特征。
红山文化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与辽宁省西部及河北省北部地区,属新石器晚期的原始社会文化,距今约5000-6000年。数千年前,红山先民们在这片富饶肥沃的土地上生生不息,创造了无比灿烂的史前文明。红山玉器的大量出土与传世真品的不断涌现,更是引发了关于我国古代历史上“玉兵时代”的大讨论,由此掀起了红山玉器收藏与研究的热潮。古人常用玉比德,君子无故玉不离身,红山玉器以其优良的质地、独特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神秘狞厉的内涵而享誉海内外,其独特的品质在中华玉文化中独树一帜。
一、材质美
红山玉器的材质多为当地所产角闪石、透闪石一类的软玉,此外还有绿松石、玛瑙、杂石、蛇纹石等等。这些材质硬度适中,便于用史前简单又粗劣的工具进行加工制作。颜色多为乳白、青绿、黄绿、浅黄等色,绿松石与玛瑙的色泽更是绚丽多彩。这些玉石质地温润、细腻,色泽光亮,处处显露出自然所赋予的绚丽多彩之美。
谈到古玉,我们不得不涉及到玉的沁色。沁是古玉在墓穴遗址中的局部环境及相似的条件下,由玉表浸入肌理的金属元素染成的二次色。由于红山玉器产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 大多数的玉器受沁不多或根本不受沁,只有极少的玉器才会部分或全部受沁。所以刚出土的玉器往往如新作一般。红山玉器的沁色往往呈黄白色、红色、黑色等。对于黄白色的沁,经过长期的盘磨把玩之后,会变成红色或咖啡色,黑沁多见于内蒙古通辽地区发现的玉器,这类玉器受沁相当严重,通体皆为黑色。经过一段时间的盘磨之后,器身会出现白斑,将白斑拭去后,仍旧会露出黑色的皮,再盘又白,经过多次的反复之后,黑皮会慢慢地消退,白斑也不会再出现,原来的玉质才慢慢显露出来。这种神奇的变化,虽然还没有得到科学的解释,却增添了人们对其喜爱的程度和研究的兴趣。红山玉器的沁,更是其历经数千年沧桑的见证,为红山玉器增添了几分古朴的美。
二、工艺美
凸弦纹和瓦沟纹是红山文化的典型纹样。凸弦纹多见于鸟类翅膀、尾羽,龙的长鬃和勾云器的弦。凸弦纹具有黑、细、直、挺的特点,黑是指凸弦纹的黑度比其它部分明显;细是指其纹线比其它纹饰要细得多;直是指总给人一种笔直的感觉;挺是指突起比较突兀,没有坡度。而瓦沟纹的工艺更是无比的精湛。这种纹饰多用于勾云形器的面部、鸟类的身体以及箍形器的正面。瓦沟纹打磨十分光滑,“触之有线,视之无物”,随着面的翻转,光线也随之跃动交替,有一种律动的美。这两种纹样技艺精湛,风格独特且非一日之功,亦非现代工艺所能及,正可谓巧夺天工,具有独特精湛的工艺美。
孔也是红山玉器工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红山玉器的孔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结构孔,另一类为功能孔。结构孔是为了表现器物造型的需要而钻的孔,如玦形器中央的孔,带齿兽面纹佩的眼部,玉雕神像腋下的孔及两腿之间的孔等,这种结构孔多采用两面对穿的方法,由于对接得不是很准确,在相通处往往会出现错位,呈阶梯状。功能孔即为佩戴需要而钻的孔,可根据其钻孔的形式分为三类:对穿孔、直穿孔和牛鼻孔。对穿孔多在玉猪龙、玉勾云形器以及带齿兽面纹佩、玉璧、玉璜的两个侧面对穿,有单孔、双孔、三孔不等。双孔与三孔多出现在片状玉器上,直穿孔往往从器物底部向上进行钻孔,孔径内外相等,且较大,有些学者认为这是插权杖之用。牛鼻孔或称象鼻孔,是在器物的同一侧面先打两个紧挨的不透的孔,然后再斜向打穿,正看就像是鼻孔一般,斜钻的孔洞往往很小,当为穿系之用。这类孔多见于玉勾云形器的背面以及玉鹰、玉神像的颈后部。从穿系的功用上看,牛鼻孔比对穿孔在工艺上更进了一步,除玉猪龙及规整型玉器外,大多数的玉器尤其是片状的玉器往往是分正背两面,由于牛鼻孔多穿在器物的背面,因此不会影响到器物正面造型的整体性,而且牛鼻孔在防止器物在佩戴过程中不至于来回翻转方面比对穿孔的稳定性要强得多。这是红山先民们在加工玉器工程中创造性的发挥。红山玉器的孔,无论从工艺上还是造型上均透出一种古拙质朴的美。
三、造型美
根据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特征,可以将其分为规整型、动物型和神像型三大类。
规整型的玉器造型主要有玦、璜、璧、三孔器、箍形器、臂饰、勾云形器等,其中玦、璜、璧(造型略方)的造型均与后世玉器造型相仿,而三孔器、箍形器、臂饰和勾云形器则为红山文化所特有。三孔器造型为三个相连的圆孔,两端常雕有人首或兽首,器身有对穿的小孔,据有关专家认为这种三孔器很可能就是“三阳开泰”的原型。玉箍形器截面呈扁圆状(马蹄形),一端平口,一端斜口,斜口口沿薄而有刃,平口一侧钻有一孔,较长的筒壁靠近斜口处稍向内弯,由于出土位置在脑后,专家推测为头饰。玉臂饰出土数量最少,专家推测为戴在手臂之物,表面有数道瓦沟纹装饰,上部及侧面均有穿孔。在所有的规整型器的造型中,唯独玉勾云形器的造型最具特色,目前对其创型的理念和造型的演变观点并未达成一致。玉勾云形器大致呈片状方形或长方形,内中有一或二个带卷勾的孔,四周有勾形的卷齿,四周薄而有刃,整体似一勾状卷云,故得其名,其上多有一到三个对穿孔,或背面有一到四个牛鼻孔,侧面沿造型方向有瓦沟纹装饰,多为单面造型,神秘而怪异。这些规整器型中除臂饰与勾云形器之外,通体均光素无纹,造型规整,具有简洁、对称、均衡稳定的美。
动物型的玉器造型主要有鹰、鸮、鳖、蚕蛹、猪龙、带齿兽面纹佩以及兽兽相结合的圆雕等。鹰、鸮、鳖、蛹在造型上均具备质朴简洁的特点。虽仅寥寥数笔,便将造型刻画得栩栩如生,既写实又

(0)

相关推荐

  • 红山、良渚文化玉器的鉴定特征(沈阳故宫资料)

    玉器.新石器时代玉器评述至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器在中华大地蓬勃发展,大放异彩,玉器的使用地区呈北起辽河流域,南至珠江流域,濒东南沿海广大地区的半月形分布.分布在这一地区的崇尚玉的部落经长期交流.实践, ...

  • 从缴获盗墓祖师爷的红山玉箍形器说起

    玉箍形器,又称马蹄形器,器形大的称马蹄形桶,是红山文化的专有名词,主要是外观的形态象马蹄形. 当然,也有叫发箍的,据专家分析,其主要功能是族长或巫师束发的器具,是原始皇冠的雏形,由于用玉为材料,表明至 ...

  • 古玉收藏鉴定中或许需要修正的几个认知点

    古玉鉴定是认知行为,认知是否正确,直接决定鉴定结果和收藏成败.在学习交流和收藏鉴定过程中,发现有些藏友的一些认知点有失偏颇,或许需要修正. 本人提出几点感悟,与大家商榷.不一定正确,即使正确了,表述也 ...

  • 第六百三十六篇  红山文化玉器珍品在北京展出

    上百件红山文化玉器2006年5月9日开始在北京艺术博物馆进行为期8天的展出.文物专家表示,此次展出的玉器用料考究.做工精美.纹饰天然.造型繁多,可以说是一部红山文化玉器发展史. 据介绍,此次展览的展品 ...

  • 第六百三十九篇  红山文化玉器展在温州开展

    2006年9月5日,台湾红山文化玉器展在浙江温州博物馆开展.展出的文物是由数十位港.澳.台及美国的收藏家精心收集的.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最著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在中国文明起源和人类社会发展 ...

  • 第七百四十五篇  红山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一)

    X 图1 台湾在内陆展出的红山文化藏品. 图2 台湾在内陆展出的红山文化藏品. 红山文化玉器始终被一些人错误的认为,是在没有任何专门的设备和工具条件下,完全靠手工制作出来的.并因此相信,制作一件玉器需 ...

  • 第四百二十五篇  红山文化源头之一兴隆洼文化遗址

    兴隆洼遗址文化(见图1.2)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兴隆洼文化以大型聚落建筑.最早使用玉器.居室墓出现以及独特的陶器等为特征.它是中国北方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距今约8000年 ...

  • 第五百二十九篇  红山文化玉器的包浆

    X 包浆,说到底就是古玩表面形成的一层自然氧化膜.它像一层无形的有机玻璃,完整无缺地覆盖在古玩表面,光润.圆滑.反光不触目.若能看懂包浆,对鉴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玉器的包浆,特别的润和,其光泽与和田籽 ...

  • 第五百三十二篇  红山文化玉器的绺裂

    X 在红山文化玉器表面,我们时常见到绺裂.轻微者,裂隙较浅,层叠分布.严重者,起层脱落,造成破损. 绺裂生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在埋进墓穴时,就可能因为摔过而产生裂纹.有的可能出土时不小心被摔出裂纹 ...

  • 第五百三十九篇  红山文化玉器的玉皮和橘皮纹

    X 这里所指的玉皮,不是指玉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玉皮,而是指玉在加工成器后它的表皮.新的玉器它的表皮和老的玉器的表皮有什么不同呢? 橘皮纹,是经常用来区别老玉器和新玉器的表皮的一个依据.所谓橘皮纹,就是 ...

  • 第五百四十二篇  红山文化玉器的加工工艺

    X 红山文化玉器的加工至今还是一个谜,我们现在还不能解释史前时代人类是用什么工具来雕刻玉器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人们经常用来解释古时玉器加工的老话,它被解释成为用比玉更硬的石 ...

  • 第五百五十九篇  红山文化玉器造型分析

    X 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独特,题材多样,雕琢工艺和用玉制度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时代风 格.其文化内涵深奥,远远超出了其他地域的史前文化.从美学的视角来考察红山文化玉器的工艺特征,能够从器型上达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