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鼎足之势的形成和破坏
建安六年(201年),刘备在汝南被曹操打败而投奔刘表,刘表遂命刘备屯于新野。刘备胸怀大志,为英雄本性,虽然屡遭失败,不甘屈居人下,在驻守新野时,就遍访名士,以图创立一番大业。在徐庶的推荐下,刘备得以招纳千古奇才诸葛亮。
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的隆中山
针对刘备的处境,诸葛亮就提出了三分天下的《隆中对》,按照诸葛亮的意思,就是说刘备要不能往北方发展,因为曹操已经牢牢占据了北方,势力最为强大,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也不能往东南发展,因为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民心归附,任用贤能。天下之中,荆州刘表的儿子才能低劣,且又争权内斗,难以保有荆州;巴蜀的刘璋昏庸,也难以保有巴蜀。建议刘备占有荆州,并往西发展,吞并巴蜀,东联孙权。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自己亲率巴蜀之众出于秦岭,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向刘备提出《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当然是站在刘备的角度来考虑的。另外还有一个人提出和《隆中对》相似的,这个人就是鲁肃。鲁肃自然是站在孙权的角度来看的。依鲁肃看来,荆州之主是刘表而非刘备,刘备是投奔刘表而来的。后来,刘表病死,二子争权又不相融,雄踞北方的曹操对荆州虎视眈眈,荆州出现分崩离析的状况,处于荆州下游的孙氏集团也惶惶不安,不得不考虑其安全。于是鲁肃向孙权提出观望的态度,若刘备能和刘表之子相融,则应和其结盟,若不能相融,则应吞并荆州,以免落于曹操之手。其也是三分天下的战略规划,只不过鲁肃的三分天下,增加了刘备能否和刘表之子相融的这个变数。
湖北能够形成三足鼎立的地理基础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孙权割据东南,而刘备得以西进巴蜀,扩充地盘。在西部,刘备势力和曹魏势力之间沿秦岭一线对峙,在东部,孙吴势力和曹魏之间沿淮河一线对峙,三大势力的核心分别为曹魏的许都,东吴的金陵和蜀汉的成都。东吴、蜀汉沿着长江水道,曹魏沿着襄、宛夏道,三方的势力在湖北聚焦,从而形成了一个魏蜀吴大三角和湖北小三角的典型的三足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大小三角
湖北处于中国中部,其三面环山(自东而西依次为幕阜山、大别山、桐柏山,大洪山、武当山和荆山),南面敞开。在湖北腹部,汉江和长江汇聚,冲刷出著名的江汉平原。从现在的地理情况来看,湖北的腹部人烟稠密,物产丰富,沃野千里,但在古代却不是这样的。在先秦时期,江汉平原为一片广袤的湖泊沼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云梦泽”。《周礼·职方》中记载,荆州有湖泊沼泽,“其泽薮曰云梦”;《吕氏春秋》记载,天下有“九薮”,“楚之云梦”就为其中之一,所谓的“薮”,就是长满水草的沼泽地带;《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江陵为楚国的都城“郢”,“东有云梦之饶”等等。关于“云梦泽”的范围,可谓非常的广袤。司马相如所作的《子虚赋》中言,“云梦者,方九百里”,其大致范围为东到今鄂州,西至荆州,北及云梦、钟祥一线,南到湖南的益阳一线,包含洞庭湖、洪湖等湖泊。从《子虚赋》中的记载来看,它不是一个连续的湖泊沼泽,其中间断有一些山地、丘陵、平原等,春秋战国时期为楚王的狩猎区。由于长江和汉江携带泥沙的淤积,云梦泽便被分割成数块,最后逐渐消失。
湖北的地形
古云梦泽的大致范围
古代时,由于有云梦泽的隔绝,在湖北西部,形成了缘云梦泽西缘而行的陆路通道,即著名的荆襄古道,其由荆州北上,经荆门、宜城、襄阳而到南阳盆地,此道是夏代时洞庭湖周围的三苗部落北迁的重要路线,因此也叫“夏道”。在此线上,形成了一系列的古代大都会,如春秋战国时期,楚都为郢(今荆州附近),鄢(今宜城附近)为楚国别都,邓(今襄阳附近)为楚国北部重镇。而秦楚鄢郢之战就沿此路爆发,在此战中,秦军大胜,攻陷楚国国都郢(今荆州附近),焚毁楚国的宗庙和夷陵,获得了楚国大量国土,楚国被迫迁都,国力受到极大削弱。
春秋战国时期的郢,鄢,邓,云梦泽和荆襄古道
另外,荆襄古道,汉江水运通道和长江水运通道3条通道,构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在三国时期,曹操建都于许昌,是为许都,而许都和荆州之间可谓一马平川,只有在襄阳、宜城一带,地处武当山和大洪山之间,当水陆要冲,可以凭险而守,故曹魏的防御核心在襄阳。对于东吴来说,由江汉平原顺长江而下到金陵,只要鼓足风帆就可以了,可谓朝发夕至,而只有武汉、鄂州一带,大别山和幕阜山对峙长江两岸,为设险之地,故鄂州为东吴防御上游的核心,其一度成为东吴的都城。对于蜀汉来说,由江汉平原溯长江水道而上可以直抵巴蜀盆地,而只有荆州、夷陵一带,西凭三峡,东扼江汉平原长江水道入口,故荆州为蜀汉防御东方势力西击的核心。自赤壁之战后,魏吴蜀三家,各据江汉平原三角形的顶点,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战略态势。
湖北三国鼎足之势
湖北三足鼎立的战略均势的破坏
赤壁之战中,曹操自襄樊一路南下,刘备一路败逃,荆州夷陵等归曹操所有。后吴军火烧赤壁,将曹军击溃,吴军又沿长江水道,一路追击,占有荆州,因此荆州自然归东吴所有。赤壁之战结束后,东吴几乎占有了整个江汉平原,大致为今湖北省范围,刘备则占有长江南部的长沙、桂阳、武陵、零陵等郡,大致为湖南省的范围。根据诸葛亮《隆中对》的规划,刘备应该获得荆州,夷陵等长江入口,以便西上巴蜀,但此时荆州,夷陵等归孙权所有,于是刘备提出向孙权借荆州。孙权由于刚占有荆州,还没有建立威信,难以控制荆州,且曹操虽然新败,但实力仍然很强,随时都有可能再次南下。因此孙吴需要借助刘备来安定荆州,巩固联盟以抵御曹操,于是孙权虽然不情愿,但也没有别的办法,迫于形势只得将荆州借给刘备。从赤壁之战的结果来看,曹操损兵折将,痛失统一中国的大好局面,是最大的输家;刘备完全是空手套白狼,本来就没有尺寸之地,几乎没什么成本就获得了荆州,是最大的赢家;孙权卖力吆喝,拼命力战,吃到嘴巴里的东西还要吐出来,所有战果却归刘备,为最憋屈的冤头鬼。
自刘备向东吴借得荆州后,得以安心的西上巴蜀。刘备自获得巴蜀后,势力迅速发展,已经威胁到东吴。由于湖北对东吴非常的重要,孙权不断的派出使者要回荆州。但湖北对巴蜀也非常重要,是诸葛亮《隆中对》中“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和“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这两个战略方向之一,于是刘备以各种借口拒绝归还荆州。于是双方就只有通过武力来解决了,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派吕蒙为将,连下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刘备亦起兵五万赴公安,关羽将三万于益阳与鲁肃对峙,大战一触即发。然曹操于此时取得汉中,刘备面临着极大的威胁,只好与孙权议和,承认长沙、桂阳归孙权,以湘水为界。
据史料记载,三国时代,曹魏最为强大,人口达443万,其次为孙吴,人口有230万,最弱为蜀国,人口只有94万,也就是说,吴蜀两国加起来,也不是魏国的对手。可以说,孙权也不是不识好歹,没有认识到孙刘联盟的重要性,虽然非常想夺回荆州,但若将刘备主力部队牵制在荆州,曹操从汉中南下灭掉蜀国,则东吴就要单独面对强大的曹魏,灭亡也是迟早的事。
按说孙刘双方达成协议,也就没有什么争端了,但刘备偏偏派了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关羽来镇守荆州。关羽非常高傲,对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不但对荆州的防御没什么帮助,还常常破坏孙刘联盟。早在马超归附刘备时,关羽和马超毫不相识,就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是怎样的人,诸葛亮摸准了关羽的秉性,以免关羽节外生枝,写信回复说马超文武双全,是英布、彭越一类的人物,和张飞不相上下,但比关羽差点,实际上是吹捧下关羽。关羽见此回复,非常的高兴,还把回信给宾客幕僚们炫耀,就像得到糖果奖赏的小朋友像别的小孩炫耀一样,由此可见其心志之低。
关羽作为镇守荆州的大将,首先应该是内部搞好关系,维护内部的稳定,外部和东吴搞好外交关系,以共同对付外地,但关羽并没有这样做。其不但轻视侮辱其下属傅士仁,而且轻视同僚糜芳,要知道糜芳也是刘备创业的元老之一,其本为徐州巨富,曾经以巨大的家财资助过刘备,在刘备不得志时也是不离不弃,一直跟随。相比关羽,孙权政治方面就成熟多了,为了和关羽搞好关系,其派出使者求娶关羽之女为其儿媳。关羽不同意就算了,还侮辱孙权的使者。孙权大怒,荆州本来是我打下的,白白给了你,你还不识好歹。孙权对关羽动了杀心,可能始于此,换着谁也不愿意这样一个不识好歹的人居于要命的上游。最为致命的是,关羽没有认识到湖北魏吴蜀三国势力均衡的微妙之处。湖北可以说是三方的命门所在,无论哪家做大,必然引起其他两家的联合,曹魏强势,则吴蜀必然联合,若蜀国强势,则魏吴必然联合,如吴国强势,则魏蜀必然联合,这点在赤壁之战中,已经验证了,曹操就是强势南下,逼的孙刘两家联手。但关羽偏偏鲁莽的发动北伐战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留糜芳镇守荆州,傅士仁驻守公安,亲自率军北伐襄樊,时值秋天,大雨连绵,汉水泛滥,关羽便堵住汉江,水淹于禁七军,又斩杀魏将庞德,将曹仁围困在樊城。许都、洛阳附近的地方豪强苦于曹魏的横征暴敛,纷纷响应关羽,声威震动中原,以至于曹操都想迁都以避开关羽的锋芒。但司马懿、蒋济则认为关羽得志取胜,也不是孙权所乐意见到的,建议曹操联络孙权,将东南诸郡封给孙权,要孙权背后偷袭荆州,则樊城之围自解。孙权欣然应允,便派吕蒙去偷袭荆州,并亲自率军为后援。本来荆州、公安非常坚固,孙吴要攻取二城也是很困难的,但由于关羽一直轻视糜芳、傅士仁二人,在关羽北伐时,糜芳、傅士仁不悉心配合。于是关羽扬言:回去之后,就惩治他们!糜芳、士仁听闻后,都恐惧不安。孙权便暗中派人去诱降被关羽轻视侮辱的糜芳、傅士仁二人,二人即打开城门投降孙权。关羽没有了根据地,樊城又攻不下,只得退回救援,军队一哄而散,在途中,被吴军斩杀。自此,孙权终于夺回了荆州,而蜀国从此就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方向,《隆中对》的战略规划也就半途破产了,后诸葛亮虽然频频出祁山、秦岭北伐,试图打开新局面,但祁山、秦岭一线,崇山峻岭,谈何容易,每次都被曹魏顶了回去。在诸葛亮死后,蜀汉被局促在四川盆地一隅,被吞并是迟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