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首读起来很狂诗,黄巢的“我花开后百花杀”,真是石破天惊
苦昼短——唐·李贺
太白仙才,长吉鬼才。诗鬼李贺虽然英年早逝,但这并不妨碍他的天纵英才,只要李贺一下笔,就绝无庸俗之语。
《苦昼短》这一首,充满着激情与浪漫: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食熊则肥,食蛙则瘦。
神君何在,太一安有。
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何为服黄金,吞白玉。
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
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刚一开头,李贺就对时光的流逝一阵叹息,而他别出心裁,竟将时光人格化,让它停下脚步,请它喝一杯酒。
高天厚地之类的事不被李贺惦记,他只感受到了光阴流逝,岁月蹉跎。
后来,李贺又说吃熊掌则肥,吃蛙肉则瘦,不管是人的胖瘦,还是寿命的长短,抑或是贫富者的身份,他们生来就得靠食物活着,而人生又必有一死,所以这世上根本没有那些不食五谷、断绝烟火的神仙。
当大部分人都信仰神道,坚信神仙的存在,并试图修仙练道的时候,李贺却直接把梯子踢翻,他问神君何在?太一安有?这些神明都在哪里呢?
传说天边有若木神树,下面有条神龙,掌管着生死。人们不是想要长生不死吗?那好,李贺他狂起来了,大手一挥:那就让我来斩断龙足,吃掉龙肉,叫它白天不能回,这样就可以解除凡夫俗子们的生死之忧了。
把龙杀而食之,让所有人永生,李贺是不是有点狂妄过头了?是的,他就是故意的,这种反问其实就是在讽刺那些求仙长生的人。
服金吞玉也枉然,李贺冷笑,这世上根本不存在什么长生不死的神仙,也没有白日飞升的好事,你看就连秦皇汉武这样的一代雄主,倾尽全力求仙长生,最后也不过是枉费心机,空留下一堆浊骨凡胎。
你品,李贺的狂妄,就藏在这些嘲笑与讽刺中。
鹧鸪天·西都作——宋·周敦颐
宋朝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写下《爱莲说》的周敦颐,他的狂是怎样的: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
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著眼看侯王。
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这是周敦颐早期的诗作,他自比天上掌管山水的郎官,性格狂放不羁,支配过风雨,也揽过云、借过月。
他天性不喜尘世,而流连山水,喜欢吟诗,可以醉酒,就是不想当官侯。人人都喜欢荣华富贵,只有他,玉楼金阙懒得去,只想插枝梅花醉倒洛阳城。
历史上大部分的名士都是这样,蔑视权贵,追求高洁的人生,而不愿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
周敦颐在这首小令里将高洁与疏狂的品性融为一体,狂放中又带着“清都山水郎”的清高和潇洒,正如他曾在《爱莲说》里写的“出淤泥而不染”那样,这份傲视王侯、潇洒狂放,正是他的性格和态度。
不第后赋菊——唐·黄巢
历史上在各朝代末期,总容易出现些农民起义的事情,身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的黄巢,是这类人物中少见的颇有诗才的代表。
黄巢留下的诗虽然不多,但名气和成就都挺高,此诗写到: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陶渊明写菊花是孤傲高洁、悠远淡然的,从他之后,人们也对菊花有了这样的固定印象,没想到黄巢想象奇特,能把菊花比喻成黄金甲,莫名地为它覆上了瑰丽的气魄,看着怪鼓舞人的。
黄巢的这首诗以前无古人的奇特想象和壮伟意境,赋予菊花战士的风貌,用盛大的花开气势,写出了起义军攻占长安的胜利前景。
“我花开后百花杀”,这句真是石破天惊,又带着狂傲的自信,都说“自古英雄尽解诗”,还真是这个理。
这首诗的狂傲和厉害之处,还在于黄巢真的实现了自己诗中所言的想法。
想想这可是一个因考试几次都名落孙山,对社会黑暗和吏治的腐败而感到愤恨的书生写下的,在他失利离开长安的若干年后,就带着大军打了进来,亲手拉开唐朝覆灭的大幕。
这等桥段,真是太神奇了。
论诗五首·其二——清·赵翼
到底是什么样的勇气,能让他“口出狂言”,说李白杜甫的诗已经不新鲜了?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李白杜甫的光辉,大概多久都不会消散,即使是一千多年后的现在。也许世上有人不喜欢李杜,但没人能否认他们的才情。
而赵翼却说他们的诗篇已经在万人传颂中,失去了新意?乍看起来这人真是狂得不行,居然能这样评价李白杜甫。
实际上,他是用最厉害的人来举例,以历史发展的眼光说明,各个时代都有其独领风骚的人物。
每个朝代都会重新出一批领袖人物,这没错,但和同时盛行李杜诗篇有什么冲突吗?自然是没有的,赵翼想说明的,其实是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
每个时代都会有新的风尚,诗歌也该随着时代而变化发展,求新求变,而不要总刻意模仿古人,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道理都懂,但还是要为赵翼的勇气点赞,这若是放在现代,有人胆敢这样说历史上的名人,就算只是举例,讲得也有道理,只怕也会被冲到烂。
总觉得诗人是最能写出“狂”的人物,不管是狂妄、狂傲还是轻狂,他们都能用最妙、最大胆诗句写出,你还知道哪些看起来很狂的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