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岛札记89:所谓经典,就是可以有无数解读
对于科幻迷和影迷来说,10月22日是一个节日,因为期盼已久的电影《沙丘》在中美两国同步上映。好莱坞大片在中美同步上映已经中断很久了,何况这又是电影奇才丹尼斯·维伦纽瓦倾尽全力打造的科幻巨作,所以,科幻迷和影迷趋之若鹜。
赶个时髦,蹭个热点,文澜读书岛也联合星光电影院线有限公司、瞄电影平台在10月23日下午组织了一场《沙丘》观影会。昨天下午,书友和影迷在浙江图书馆文澜演讲厅分享了阅读和观看《沙丘》的感受。
小说《沙丘》在科幻文学界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美国科幻作家P·斯凯勒·米勒称之为“现代科幻史上的标杆之一,想象力创造上的丰碑”。至于为什么《沙丘》获得那么高的评价,文澜读书岛的书友们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自称为“文澜读书岛分享嘉宾里最草根书友”的风信子是一位自由职业者,但却酷爱科幻文学,自告奋勇报名分享《沙丘》。但是,因为前几天去内蒙古额济纳旅游,她被隔离在家里,只能用钉钉视频连线的方式作了分享。她把自己如何从读不下去到读下去、读懂这部“一生必读”的“科幻神作”的经历与大家作了分享。
她从旅游中路过的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从蚂蚁森林种植的梭梭草和沙枣树,联想到了《沙丘》中弗雷曼人改造沙丘星球的故事,体会到了小说的环保和生态保护意义。
她认为,小说《沙丘》所体现的“只有意外和错误才是宇宙最恒定不变原则”的理念与《易经》里“变是不变,不变是变”的观点是相通的。
她更认为,小说中展现的救世主的两面性,超越了一般的科幻英雄主题,对现实社会有了更为哲学的思考和洞见。“不要让你的人民落进英雄的手里,再没有比这更可怕的灾难了。”
浙江省电影家协会和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张子帆是文澜读书岛的老朋友了,他对电影《沙丘》作出了专业的解读。他认为,电影《沙丘》的科学幻想一面是不够充分的,更多的是奇幻色彩。不管是唯物的一面,还是唯心的一面,电影《沙丘》的未来性只是中上水平,没有超过他的预想。
他指出,电影《沙丘》无非用这个不太科幻的背景,讲述了一个好莱坞所擅长的英雄成长故事。一个孩子在阴谋与背叛中完成了从意识到现实的成熟,采用一种很原始的仪式:决斗和杀人。这是最古老的人类生存规律:最强健、最勇敢、最有魄力的人,才可以成为领袖。影片结束于保罗的决斗,意味着孩子的成人,同时也意味着新的开始:弗雷曼人领袖的锻造过程的开始。
书友李相彤曾经在文澜读书岛分享过特德·姜的科幻小说集《呼吸》。作为一个理工男,他看科幻小说有着不一般的脑洞,给我们提供了阅读《沙丘》和阅读科幻作品的不同角度。
他首先问道,电影中的时间概念究竟是什么?在超越光速的星际旅行已成日常的未来,时间概念与现在显然是不同的。1万年以后可能是现在概念的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年之后了,那时人类是否还存在?以什么形式存在?
《西游记》里海阔天空的想象其实与科学幻想非常相近,现在看来有着非常普遍的科学依据。他从照妖镜联想到如今普及的安检设备,从定身法联想到《沙丘》里能控制他人的音言,从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联想到《沙丘》中保罗的妹妹厄莉娅进入圣母的脑子里。
他指出,预言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现象,并不稀奇。自证预言就是一种暗示,强化对追求理想的自信,并非真正预知未来。还有一种则是大数据计算,依据海量数据计算,人类完全可以预知未来。
我也作为一位书友,谈了阅读《沙丘》的感受。我以为,《沙丘》最独特的一点是,在奇思妙想的故事中融入了作者对人生、对世界、对宇宙的思考,使得这些故事充满了哲理性。“他教会了科幻作家如何赋予科幻小说以思想”。比如沙丘世界的环保、生态意义,外来民族与土著民族的压迫与反压迫斗争,保罗身上神与人的纠结,预见未来就失去了现在,救世主与独裁的两面,沙丘星球厄拉克斯的价值观和外来世界价值观的冲突与转换等等。
两个半小时下来,让我领悟到,所谓经典,并不是得到所有人的一致认同,而是具备深邃、广博的内涵,可以让人有无数种解读。《沙丘》就是这样的作品。虽然对小说和电影评价不一,但每一种人群都可以作出不同的解读。昨天的文澜读书岛第89期阅读分享会上,草根的解读,专家的解读,理工男的解读,让我们看到了《沙丘》的深邃和广博之处。这就足够了,比漫威宇宙为代表的那些无脑商业科幻电影高出了不止一个档次。
本文摄影:宗一佳、何水燕、赖德轩、沉言静思
文首题字:沈强民
文末篆刻:孙新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