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收藏鉴宝
珐琅彩瓷器因处于初创阶段,从色彩搭配、纹饰布局到款识内容和样式,均摹仿当时铜胎画珐琅的效果。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的白瓷仅在器物的里面和底足内部施釉,器物的外壁则涩胎无釉,这就是人们所俗称的“反瓷”。外壁画面大多以黄、蓝、红、豆绿、绛紫等色彩作地,再利用各种颜色的彩料以双勾技法描绘缠枝牡丹、月季、莲花等花卉图案,且有花无鸟。也有在四个花朵中分别填写“万”、“寿”、“长”、“春”等祝寿语的,风格严谨华丽。所用彩料系从西洋进口,所用画稿由宫中造办处下属的如意馆提供。由于施彩较厚,致使纹样有堆凸之感,且出现细小裂纹。康熙时的珐琅彩瓷器也有个别直接在宫中旧藏明代永乐白瓷盘上施彩的。
传说很有味道,但珐琅彩瓷器的出现是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然产物珐琅彩瓷器的前就身是景泰蓝,也就是所谓的“画珐琅”。它兴起于明代,是在铜胎上以蓝为背景色,掐以 铜丝,再填上红、黄、蓝、绿、白等色釉烧制而成的工艺晶。清代康熙年间这种“画珐琅”的方法被用在瓷胎上,其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一种新的釉上彩瓷。雍容华贵的珐琅彩问世,虽与“康熙盛世”有关,但与雍正的关系更为重要。雍正登基后,对社会进行了一番改革,大大提高了景德镇制瓷艺人的社会地位。而且雍正酷爱精美绝伦的瓷器,经常对宫廷瓷器加以评价,亲自过问,并派得力的官员去管理瓷业生产。康熙、雍正年制作珐琅彩时,先在景德镇官窑中选出最 好的原料烧制成素胎送至宫廷,由宫廷画师加彩后在宫中第 二次入低温炉烘烤而成。
早在明代景泰年问,业内就有用从国外进口的彩料在铜胎上画珐琅彩的工艺,人们称其为“景泰蓝”。到了康熙朝的后期,制瓷界把在铜胎上绘珐琅彩的技法移植运用到在瓷胎上画珐琅,创烧出惊世骇俗的珐琅彩瓷器。
由于珐琅彩的用瓷已经过二道审查:一是产地景德镇的精挑细选,二是“江宁织造”的审查御选,很少有瓷烧制方面的瑕疵。因此“古月轩”瓷上的瑕疵大都是诗、书、画、彩四方面的毛病,且以诗、画二种居多,书、彩二种极少。
由于西洋进口的珐琅彩料毕竟有限,因此雍正朝的珐琅彩已经逐步过渡到使用自制颜料。珐琅彩器由如意馆等画画处的画家亲自绘制,其风格除了极为工致以外,花鸟画都像当时皇帝喜欢的恽寿平、邹一贵、蒋廷锡的画;山水画多宗四王;人物画更有特点,清宫的人物画多由西洋画家和他们的中国学生绘制,连郎世宁这样的大画家都被命令画过珐琅,所以珐琅彩上的人物画有很多西洋人物。比如,着18世纪服装的金发仕女和小天使等基督教神话仙人;甚至于连画面上的樵夫、牧童等中国人也染暗鼻窝和眼窝,以突出鼻梁,略带洋人的面貌特征。
珐琅彩瓷的装饰,即珐琅彩,也称为瓷胎画珐琅是专为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犒赏功臣,其高超的烧造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 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晚期,、时盛行。清代后期仍有少量烧制,因为其烧造需要大量木材并伴随而不能大规模烧造,所以烧造场所从清宫中而移至景德镇。
珐琅彩瓷堪称康、雍、乾三代帝王挚爱的“内廷秘玩”,是“庶民弗得一窥”的御用品。它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血统高 贵,细如毫芒,是历代最受藏家青睐的瓷器之一,与宋汝瓷、元青花并驾齐驱,被称为“世界上最奢 侈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