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佰安‖粒粒皆辛苦
我出生在岩峪沟,小时候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差,特别是学习条件更是谈不上,根本就没上过幼儿园,小学一至四年级上的还都是四个年级一起的复式班。然而就是在很小的时间,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我倒学会了“锄禾”这首诗。诗中“粒粒皆辛苦”一句对我印象极深,可以说它刻在了我的心中,究其原因是与我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记得食堂化的时候,母亲和奶奶经常将我们姊妹几个锁在屋内去参加农业社晚上的加班劳动,很晚回来每人可分到一小碗炒面,上心得我们都睡不着觉,咪咪噔噔中见她们拿回炒面,立马来了精神就像见到美味佳肴似的一拥而上抢着吃,吃的满脸都是炒面,直到吃光为止。还记得小时候每年麦收之后,奶奶总会带我们去收过的麦地里捡遗落在地里的麦粒,辛辛苦苦一天只能捡回两碗多麦粒,奶奶那是跪在那有麦茬的地里一粒一粒地捡的,就这样还是偷偷摸摸的不敢让队上人看见,要是真被抓住了那就必须充公。
在我们家,那历来就有着节约、友善的家风,所以我从小就养成节俭及友爱的习惯,包括每次吃完饭,饭碗一定要扒拉的干干净净,特别是吃稍稠一点的糊汤饭时,每次吃完饭还要学着大哥、二哥的样子用舌头将饭碗舔得干干净净的,吃完饭往往额头上都粘上了饭粒;我们的房子分为前、后屋,后屋是灶房,每次舀了饭就端去前屋或者蹲在前、后屋相隔的巷巷子吃,锅里的饭多了,大家放开肚皮吃没啥问题,但倘若做的少了点,那就有点戏剧性了:我们吃完一碗就去锅里舀,但当发现锅里的饭很少之后,就都象征性地舀一点,不舀一点是不好的,因为谁都看到你去舀饭了,但是谁都不忍心、不可能多舀一点锅里已经不多的饭……
我是从苦日子里泡大的,从小就知道粮食的金贵。我记得小时候有天晚上二哥因为吃多了野菜而头晕的难受,差点要去张涧公社卫生院请医生;我记得上高中时有天晚上饿得难受,吃完酸菜还睡不着觉;我记得自己曾吃过磨完炒面而剩下的“粑粑子”,那可是没有任何营养只是谷糠和绿豆皮呀,吃进去容易,拉出来可就难了,但那时肚子饿得难受,谁能顾得了那么多呢?我高中毕业后在岩峪沟整整劳动了6年,我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从挖地、播种到施肥、锄地以及收割哪样活我都干过。我体会过一镢头一镢头挖地时的滋味,手要握紧镢把,握松了就震得虎口生痛,而且要一口气地匀称地挖下去,只要一开始休息,那就会像气球泄了气一般,就没劲再干活了。我体会过施肥的过程,不要多看脏拉吧唧的粪便,不能多想它的形状,不要在意它的臭味,该用手抓还得用手抓,蔑视它啥事都没有。我体会过夏天的大中午在玉米地里干活的过程,稍不注意玉米叶就会拉自己的胳膊一下,一道红印过后,就会有殷红的鲜血渗出,和汗水会合后蛰得胳膊热辣辣的痛。我体会过在岩峪沟有些路段挑东西以及上、下坡背东西的难堪,那路况就决定了不能换肩或者不能停留只能一鼓作气坚持下去,否则就会前功尽弃甚至还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那时刻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宁可气死牛,不让车回头”的真正含义。
想一想,有此经历的人能不知道“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吗?鉴于此,多少年来我一直舍不得将吃剩的饭倒掉,以至于导致1998年夏天因吃了过期的鸡蛋炒米饭后上吐下泻,不得不在医院住了7天,住院的头天晚上竟打吊针7瓶到深夜1点,让同事们当成了笑料。从那以后虽然有所收敛,但那只是相对而言,节俭已经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现在,每次看到妻扔掉一些东西,我不免总想唠叨几句,明知道这些东西留着永远都用不上,是累赘,但看着她扔掉心中总是难以接受的。妻、女经常买一些零食回家,堆在那里我就看不惯,因为小区门口就是市场,附近就有大、小超市,顿顿都有饭吃,若不愿意做饭门口就有各类饭馆,哪有机会吃那么多的零食?而买回的零食时间长了那不得扔掉,岂不更让我心痛……
家里人都说我老了,已经跟不上形势了。也是的,我明显地感到自己老了,确实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特别对好多事情都看不惯:我看不惯跟孩子们出去吃一顿饭要开车走半天;看不惯孩子们天天喊减肥还要晚上出去吃烧烤;看不惯孩子们经常在网上购买一些我认为“没大用处”的物品;看不惯他们那种挣点钱就敢花掉的习惯……
他们没过过苦日子,没尝过苦的滋味,没吃过谷糠和绿豆皮炒面,更不知道“粑粑子”是啥样、啥味?可气得是他们认为野菜正好调剂口味并不觉得难吃,这更让我哭笑不得。“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他们虽然也背的滚瓜烂熟,但是理解上却和我有着极大的差别。我总记着小的时候经常唱的一首歌:“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不管是一块钢,一粒米、一尺布、一分钱,咱们都要用得巧,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烧”。可惜这首歌现在没人唱了,听不着了,能记起这首歌的人也越来越少了。现今社会,奢靡之风盛行,攀比成了生活的主流,看到饭馆里餐桌上吃剩的佳肴,看看一些人挥金如土的架势真让人痛惜,这些人哪里知道“盘中餐”的“粒粒皆辛苦”呀?不可否认,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不管生活如何的富裕,节俭的传统都应该永远传承,奢靡挥霍的“败家子”习气都应该坚决摒弃,而“粒粒皆辛苦”这句名言都应该永驻在每个人的心中。
金佰安的个人简历:
金佰安,男,1954年3月18日出生于陕西省商州夜村镇,1980年7月毕业于商洛师范专科学校,中共党员,1980年8月被派往中国第十冶金建设公司(2008年重组改名中十冶集团有限公司),历任中学教师、纪委办公室副主任、纪律检查科科长、审计监察部副部长、纪委副书记兼纪检监察部部长等职,2015年元月退休至今。
文学作品:通讯“匿名信告出一名好干部”于1997年5月在“中国纪检监察报”发表;散文“南瓜花煎饼”、“妻子爱唠叨”于1993年、1994年在“首钢日报”发表。先后在单位报纸“二建通讯”、“中国十冶”、“中十冶报”上发表数十篇文章。自己编印有“走出岩峪沟”上、中、下、续1、续2五本“文学作品”。
晒丹凤,你也可以秀
文学顾问:孙见喜 木南 东篱 丹竹
诵读顾问:海俊
主编:丹凤晒晒
责编:方子蝶 张芬哲 白月光 曹苌茳
校对:邻家小妹 七月未笺
自媒体支持:陕西文谭 无言年华
温暖相见 家在商洛
大乾州 新新文学
华文月刊 松风阁语
平台往期文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