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中医直言:湿气入侵时,拔罐都没有这招管用

1970年,村里的老中医教给我一个3代家传的祛湿诀窍,说:敢用喝汤药就祛湿的人,都是一些'猛人’,完全不知道这样湿气会越来越重。当时我只是觉得他信口开河,没想到,是我有眼无珠!

上世纪70年代,我被下放到了一个偏远的农村,我是学医的,便有很多人围着我,让我给他们看病。

队里把我分配到和一个老中医待在一起,为病人看病。给病人看病也并不是就在房子里一呆,哪里都不去,还经常要去山里采药,一去就是好几天。

有一次,有个妇女,过来问诊,观她面色:脸色苍白,脸上还有痘痘,皮肤油的都能反光,头发也出油。

她说:平时每天都不想吃东西,一到晚上,就睡不好,经常都是半梦半醒,也没有一点力气,小腹还冷痛,有时候大便都是稀的。

老中医看她头发、面色出油、长痘。脉象薄弱,舌苔厚腻。一下子就判定她这是寒湿导致的。

老中医总结:湿气“入侵”五脏,浑身会有这些表现,收藏对照

1. 湿气“入侵”胃部

伴随:口臭、嘴里发干,胃部功能运化差、消化不良、腹胀、频繁腹痛、身体恶心干呕

2. 湿气“入侵”脾部

伴随:身体容易困倦疲惫,面部、头发喜欢出油,舌苔厚腻、嘴里发黏,口渴但不想喝水、大便粘腻、肢体偶有浮肿情况

3. 湿气“入侵”肾部

伴随:腰酸背痛腿抽筋,身体乏力四肢没劲,疲劳感很强烈,睡觉时喜欢出虚汗

4. 湿气“入侵”肺部

伴随:腰膝冷痛、酸软乏力、麻木不仁、关节肿胀、屈伸不利

5. 湿气“入侵”肝部

伴随:小便清或者淡黄、面色暗沉或苍白,舌头胖大,心情经常郁闷烦躁

湿气形成的两种情况

1、外湿入侵:主要是生活环境潮湿(南方雨水较多),特别是春夏季节,雨水较多,到了夏季更是热在表面,湿在里面,人体会积累大量的水分,无法排出自己的身体。

2、内湿积累:主要是饮食习惯以及运动不足造成的。

中医直言,对付湿气从3方面入手,事半功倍

一、改变饮食习惯

湿气重的人少吃凉拌食品,冷饮。喜欢吃甜食的人也得禁口,因为“甜腻化湿”。另外,酒助湿邪,酒精少碰为好。

二、适量运动

湿气重的朋友还应该配合锻炼,适量选择一些缓慢的运动,比如慢跑/散步/太极拳等,不要做一些刺激性的运动即可。

为什么脾胃虚、湿气重老中医叫你不要乱喝汤药?

原来,脾主运化,而脾胃虚、湿气重就是说明脾运化不足导致的,而吃下去的药,要经过层层运输,这岂不是加重了脾的负担吗?这不是雪上加霜吗?

我说:“你的意思不就是要健脾吗,但是健脾祛湿不喝汤药又如何实现呢?“

老中医说:“当然是有别的方法了。内服汤药不行,就用外治的方法。”

我说:“外治?应该怎么做呢?”

老中医说:“你难道不知道脐疗法吗?就是通过用药敷在肚脐上,来达到健脾养胃,祛湿的作用,把药敷在肚脐上,不仅可以激发经络之气,还能疏通气血,调理五脏六腑。

肚脐又被称为神阙穴,是人体非常重要的穴位,跟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认为十二经络之根,呼吸之门就是神阙穴。神阙穴位于肚脐中央。是任脉的重要穴位,任脉为经之海,所以刺激这个穴位可以调节五脏六腑。而且肚脐的皮肤比较薄,有着很强的吸收养分的作用。”

把艾绒,桂圆,花椒,白芷,陈皮,桂枝,茯苓团这几种药材捣碎,然后敷在患者的肚脐上。到了第二天,患者的脸色果然好了很多,而且晚上也能睡好觉了,还说肚子暖暖的,全身都很舒畅。

老中医说只要坚持敷,湿气就能得到排除、脾胃虚的情况也渐渐消失。

回去之后,我翻看《我说参同契》,才发现南怀瑾也用过这个方法。

而老中医增加了白芷,陈皮,桂枝,茯苓团,具有芳香化湿,健脾养胃,恢复脾脏运化功能的作用。而且这些药材本身就没有攻伐之,所以不会给身体带来副作用。同时又是通过敷肚脐的方法调理,不会直接作用于脾胃。

如今,生产力逐渐发达,这个方子已经可以达到量产了,身上湿气重,睡眠质量差,就可以试试将——贴到肚脐以及足底涌泉穴,要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自己的身体得到了改善,并且还不会给身体带来什么副作用,使用起来安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