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考研经验分享第六弹 | 复旦大学



 
写在最前面:
 
其实本来都不会有这篇分享的,一个因为自己懒,最主要还是因为觉得自己今年能够上多少有运气的成分,也怕自己的水平还不足以供他人借鉴。但是看到复试名单后才发现今年初试里我概论这科还拿了个最高分(今年初试专业课和往年有一点点不同,下面会细说),然后加上复试准备过程中结识的研友鼓动,要我写写咋考出来的这分,将就细细回想了一下自己备考的经过,决定干脆整个全套的像样的分享。主要就是叙述下自己备考的经过,说说自己看了哪些东西、做了哪些事、现在再回过头看的一些反思。
备考过程中使用的资料我都整理打包放在最后了,欢迎自取(这些资料主要是从一个学姐那买来的,然后补了个19年上岸学长发的经验贴里的资料)。
经验帖这些随便看看,能搞清楚一些基本的情况而不至于忽视也就差不多了;同样,也没有什么绝妙的独家秘籍,资料间的差别无非是哪个整理得更合理、看起来更舒服,但它们的内容都差不多,因为能够梳理的出来的“考点”也就那些。偶尔的肯定会有“超纲”题,这个很正常不必纠结。随便哪种资料都能覆盖绝大部分考点,所以别花太多精力去搞信息战。倒不是说过多的信息造成干扰,更多是一旦沉迷于寻找各种资料、经验帖之后,必然会陷入一种感觉有所遗漏而终日惶惶的焦虑中,那太影响整个复习的心情了。心情好了看书的效果都不一样。
经验帖最大的意义在于1.在决定要不要报考的时候帮助你合理评估难度2.在决定目标院校之后帮你衡量需要准备到什么程度
初试

1.今年的情况
 
复旦社会学考研初试这些年来的题型分值设置、考点、难度都很稳定,变化不大。但我感觉今年和往年不太一样。一是统计比往年简单得多,进复试的同学这科均分都是133,甚至还有满分大佬。所以这样看来今年选考数学的同学算是吃了好大一个暗亏,有个19考研上岸的学长的经验帖(那个写得很用心,可以看看)里就提过能选统计就选统计,不要考数学。另一个,概论这边单从题目来看说起来变化不大,还是中规中矩的考法。只是在最后的分数上和往年比有点变化,也许是因为统计大家都考很高,所以概论可能最后折算了一下分数(仅是个人推测,因为从进复试的同学的分数来看前几名里面竟然都有好几个九十来分的,进复试的概论这科平均分也只有101分左右)
2.我是如何准备的
 
初试的专业课就是概论和统计两科,理论和研究方法在复试中考察。
初试的概论主要参考书是1.刘豪兴《社会学概论》 2.波普诺《社会学》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统计参考书1.卢淑华《社会统计学》2.李沛良《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
先说统计。虽然我本科是社会学专业,但统计这块几乎是零基础(所以我的统计备考经历对和我一样基础差或者跨考的朋友来说应该很能上手,大佬可以直接忽略吧hhh),加上我向来就对这种数理知识有极重的畏难情绪,备考统计是最吃力的了。一开始拿着卢淑华的那本书根本啃不动,然后转向先去扒了两门慕课来听(我整个暑假就在干这事,九月了才开始正式看书)铺了点底子再去看就有感觉了。两门分别是台湾交通大学唐丽英老师的《统计学》(一)(二)(在國立交通大學開放式課程里看,需要科学上网。这个课完美适合零基础的同学跟,内容能基本覆盖需要掌握的统计要点,有丰富的例题让你理解不同的统计方法是如何应用的,老师讲授的节奏也能让你很好吸收。唯一一个是课时比较多,需要多花点时间)和学堂在线平台上清华大学罗昊老师的《基于R语言的社会统计分析》(这门课讲软件操作的部分可以跳过,里面对于关键统计概念的梳理很不错,但是需要一点点基础,不然会觉得有些知识的讲解跳跃性很大)。
学完两门课之后我再看的两本参考书,都是拿着重点目录亦步亦趋地看参考书,然后过程中先简单区分出需要识记的概念性内容和计算题考察的公式,把公式全部列出来,方便随时拿出来看背。主要注意李沛良书的第四、八章和卢淑华第十至十三章。李沛良的教材第四篇多变项分析在往年的考题中都有所呈现而且分值很重,一道做不上来就很伤,因此也要重视。因为这部分在卢淑华书中没有对应的内容,所以买了卢淑华《多元社会统计分析基础》和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的应用》这两本书作为补充,算是把这部分拿下了。
统计考察的基本都是计算题,所以书看完之后还是要落实到练题上。练题一方面真能让公式记得更牢,另一方面初试的731社会统计学不允许带计算器,要求手算,里面的数据又大又不能整除,动不动就是几百上千的数来乘除平方开根号,所以要尽早提高计算能力。统计的真题确实有难度,我就是因为觉得自己太菜不敢轻易碰,只是先老老实实做过参考书里面正文内容讲解的例题和课后习题才去动的真题(开始做都11月了,最后只做了近7年的)。我其实很清楚自己统计大概是个啥水平,所以备考的时候对自己唯一的要求就是参考书里的公式背得住、基本的用得来,实在做不来的真题就算了。我感觉统计虽然很难,但只要你能坐得住,啃完书,不懂的地方多看个两三遍,眼熟了好像也就懂了。这些又不是不能掌握的东西,别怕,都能学得会。
再来看概论。
概论这科的备考压力较统计来说要轻一些(两门专业课准备的时候可以略有侧重),其他同层次学校的社会学初试基本都涉及社会学理论,而复旦这边这科直接叫社会学概论,也就意味着初试备考中准备理论没有那么大的压力(但是基本社会学理论家的代表观点还是要看的,概论里面仿佛只有韦伯涂尔干的东西反复考,然后就是帕森斯默顿的,近几年还出现过一次贝克的风险社会。差不多就这样,总体说来单纯的考察社会学理论涉及的不多)
社会学概论的几本参考书分量不同,把近几年的真题看下来就能体会到。反正我感觉刘豪兴和波普诺的书考察得更多,而且刘豪兴那本主要覆盖简答题,波普诺主要覆盖名词解释,这两本书一定要细细看过。相比之下郑杭生的书的不太重要,但是也会有考点,比如考过的社会化里面的生命历程理论只有他的书里找得到。我自己的体会是不要一开始就猛扎进书本里,这样难免会纠缠于一些细枝末节,降低看书的效率,削弱你复习的信心。我的做法是,概论的部分先拿一个重点整理粗粗过一遍再拿起书看,这样既不会为陌生的知识感到恐惧,也能知道哪些是重点,看书也更有方向。我也没做太精细的工作,比如把几本书内容综合到一起或者把手里多份资料整理成个巨无细的出来(虽然有追求完美笔记资料的强烈想法,也试着做过一点,到后面就突然反应过来有这功夫还不如多看几遍)。过完一遍资料和参考书之后我就直接上真题了,当然不是直接拿来做,就只看真题里考了哪些东西,是怎么考的,然后抠着考点细细地看资料和参考书。先看的两本参考书中,刘豪兴那本最大的好处就是有个大纲目录,我直接撕下来顺着目录看,真题里出现过的考点或者看完真题隐隐感觉可能会考的标出来,要识记的要点也直接顺手写在上面,后面就主要拿着这个看就好了。波普诺的书没有那么强的体系感,我就拿着资料里整理过的考点目录比着看。因为波普诺这本书主要是覆盖名词解释的考察内容,所以其中具体概念的识记更为重要。这本书实在是又厚又重,带不好带,翻不好翻,反正主要是名词解释的概念,我干脆就直接往打出来的那目录上抄,后面直接拿着这个看,没动那本书了。资料也是这样处理的,看、标考点、再看。概论的备考我没有硬背,就是反复地看,总之一定要记牢名词解释的概念,知道该怎么规范表述、可能考成简答的问题怎么设问,有哪些要点就足够了。
看概论、理论时刻都要提醒自己初试是应试取向的,所有准备的最大目标就是怎么抢分、抢得高分。所以关键不是能记、背住多少内容,也不是手里有一份多么绝妙的知识整理,而是看在答题纸上呈现出来的内容能有多少。落实到考题上,虽然会有像韦伯的扳道夫理论、世界的祛魅,布洛维的生产政体理论这些极个别不太常见的考题出现,但是整体来说都很基础,特别是今年的题,名词里面考的像文化、社区、核心家庭这种,都是再基础不过的了。其实越基础的题越考你的专业功底(也就是常说的什么能不能体现社会学的学科视角、写的东西有没有社会学的味道这些意思,在“社会学吧”公众号里有一篇很古早的推文就在讲概论理论的备考这些问题,可以找来看看),这个虽然听起来有点玄,毕竟涉及一些应试方法论的东西和能力的问题,很多东西只有自己去做了之后体会才明白得了。这种学科的思维和能力也只能通过多看多浸润来沉淀,像是关注社会学类相关的公众号,各种推文都扒来看看;有机会能听到的讲座要争取去听(眼下这个时间段的线上讲座真是太方便了);期刊要留意,规范的学术语言如何表述、哪些议题在讨论……如果具体落实到初试883概论这科考题的作答上,思路这块只能靠自己,特别是论述题部分。我唯一能提供的经验就是一定要保证书写量(三个小时的考试我从开始写到最后打铃停笔,三张六面十二页的试卷写了个满满当当),如果觉得无从下笔,那就尽可能去写题目涉及的问题是从哪些相关的基础知识点生发出来的。而这个具体知识的书写一定是经过阐释的,说白了就是把问的问题当成例子去用你的话解释相关的概念或者理论,这是最好写、最容易掌握的。当然一个问题涉及的知识点肯定不止一个,把能想到的、能表述清楚的都写出来,那个量就有保证了。而且这个量一定不是空洞的论述,而是结合了具体知识而展开的理解。
3.其他的问题
关于时间安排:时间安排因人而异,每个人看书、跟课、做题这些复习节奏都不一样,不太用去刻意参考什么节点。
关于模考:考试之前我也没有对专业课进行模考,一个是我觉得模考啥的反而会把人搞得很紧张,我又是那种情绪容易波动的,整个模考必然要把自己模紧张,就没去做这事,就把这初试当成大四上学期的期末考试去考多好(不是我心态好哈,自我麻痹惯了)。还有一个是模考其实说白了就是看你在考试规定时间内做不做得完题,我把真题做下来之后觉得应该不会有时间不够的情况,所以也就没模。(注意哈!这只是说的专业课,公共课尤其是英语模几套题是很重要的,一定要熟悉那个做题节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