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说隋-隋炀帝杨广:炀帝西巡
隋炀帝在位十四年,他真正住在长安城里的时间不足两年。住在东都洛阳的时间不到四年。其他时间都是在各地巡游。可能有人会说,皇帝整天游山玩水,这不就是劳民伤财吗。但是和其他帝王不一样的是,隋炀帝出行,不是都到那些山清水秀的温柔富贵乡去。他去的地方,估计今天的人请您去,您都未必愿意去。他从青海翻跃海拔4000米以上祁连山,进入河西走廊,一路上,风餐露宿,冰雪交加,隋炀帝吃尽了苦头。那么,一个皇帝为什么不好好待在京城,偏偏要顶风冒雪,长途跋涉呢?
隋炀帝大业五年的西巡,历时半年之久,远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事实上,在这样艰苦的地方徒步穿越,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史,也只有隋炀帝一个皇帝做过。而对于隋炀帝来说,设置四郡、开通道路还是远远不够的,他不惧艰险,西巡的终极目的在于打通西域,恢复汉家声威,让西域各国在政治上都臣服于大隋,在经济上和大隋经商。那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隋炀帝又做了什么呢?难道真的只是享受旅游的乐趣吗?
隋炀帝在大业五年三月份,上朝时抛出问题。“自古天子有巡狩之礼,而江东诸帝多傅脂粉,坐深宫,不与百姓相见,此何理也?”这是什么道理呀。大臣说,“此其所以不能长世”。这是不能长久的道理。这答案太好了,马上宣布,西巡边塞,没几天,就率领内眷百官和尚道士们及护卫大军向西进发。这次出行,是隋炀帝所有巡行中最艰苦的一次,充满艰难险阻。这次西行从大兴城往西走,进入青海,再往北析,进河西走廊面临两大困难,军事上的困难是,吐谷浑的残余势力在,要占据这块地盘,一定面对激烈的军事冲突,自然环境的困难是,这儿隔着终年积雪的祁连山,难走过去,只几条山谷可以穿越,要想穿越也是道路崎岖,自然环境恶劣。
这些对皇帝来说部是风险,隋炀帝面对这些困难,显示的是大无畏。他们来到拔延山,这儿接近了吐谷浑人的腹地,停下来,组织围猎,搞军事演习,这是心理战,要震慑敌人,心理战有作用,但敌人不会被吓死的,还得真打,他选择的是主动打,他大宴群臣,围剿敌人,结果是,这场围剿后,吐谷浑主力真被消灭了,残余四散逃跑,短时间不可能再有威胁,这块地盘成了隋的了,要穿越山谷,没大队人马穿越的记录,更何况是皇帝,隋炀帝从不走寻常路,为实现理想,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一个字,走,他选择的是大斗拔谷,全长四十公里,路窄处只容一个人通过。得白天才能过,这不容易,隋炀帝能做得到吗?
一个人肯定行,可是这不是一个人,是率领十几万大军,还有女眷呀,不好办,一字长蛇队,出发就难,步调不一致,走到天亮也没走完,只好在山谷中过夜。这里气候变化莫测,夜里下起小雨,帐蓬不够,许多人只能露宿了,打湿了衣服,冷透骨骼,抱团也难取暖,一下子冻死了士卒大半,这不是夸张,还有长女乐平公主(49岁),也丢掉了性命。又累又饿又冻,一病不起,溘然长逝,她不仅是隋炀帝的姐姐,她还有一重要身份,是北周宣帝的皇后。
隋炀帝这样的穿越有意义吗?两重意义:一是扩张领土,设置了四个郡,把青海及新疆的一部分纳入大隋的版图。河源郡、西海郡、鄯善郡、且末郡,四个郡,而且派人来屯垦。这对于我们的版图发展有意义,这是第一次把青海全省纳入版图,至少在疆域上超过了汉武帝。二是开通道路,新的丝绸之路,与原来的互为拱卫,中原与西域往来就更加频繁了。
这个目标是裴矩帮他实现的,他在张掖替隋炀帝找前站。他在等待期间替隋炀帝办了两件大事::一是准备行头,再接见,得准备大帐蓬什么的,先行安排好。二是给隋炀帝准备观众,要给西域的使节看。他在张掖,是展示外交成果的时候,6月17日,一行十几万人到了燕支山下,裴矩召来了使者三十个左右,人很多,把场面搞得热闹。裴矩率领各国使者在路边排好,在路左边,都穿上民族服装,载歌载舞,万众欢腾,这是万民来朝。古代帝王有天下观念,觉得自己是整个天下的皇帝,裴矩搞好这些,隋炀帝就好办了,大宴使节,让这些使者看得目瞪口呆,隋炀帝下令张掖百姓放假,穿上漂亮的盛装,来参加嘉年华,谁不积极治长官的罪,各地长官不含糊,都尽可能地动员人来,一时燕支山下,周亘数十里,都来了,塞满了路,这是人稀的地方,居然拥堵,也是奇观。
这是要让使者看到,大隋强,百姓也强,上上下下都这样,还有什么理由不服气呀?这样,隋炀帝到达张掖,在这儿待了两个多月,表演也一直搞了两个月。最远到达的是玉门关,今天甘肃敦煌西北九十公里的地方,这是难得过去的地方,“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春风都难吹过的地万,隋炀帝做到了,再也没第二个皇帝打破,隋炀帝西行可以结荣了吧?还没有,好戏在后头。
好大喜功的隋炀帝接下来就是赔本的买卖了。刚才说了九月份要回了,可不是原班人马,还带来不少使节与胡商。带他们来,是因为想让这些人再到首部来看看,让他们进一步心服口服,营建东都后,隋有两个首部,大兴城,洛阳城,洛阳不大,但是商业气息更浓厚些,到底参观哪个呢?裴矩出主意,两个都看,先看大兴,在到洛阳,重点展现洛阳。九月到了大兴城,休整,十一月带到洛阳,准备在这儿过年,这个年过得热闹。老早把艺人召到东都,以十万数,大业六年正月十五,搞大型文艺会演,参加的演员多达一万八千人,洛阳城方圆几十里部能听到。这几天不宵禁,到处花团锦簇,彻夜进行。
隋炀帝觉得还不够,还得有人气,怎么展现?给洛阳下令,街道两边加搭棚阁,要政府组织官员百姓登上观看。也要有着装要求,务必穿上最好的服装,被服鲜丽呀。胡人看得目瞪口呆,这样的一场都够费钱的,要演足十台,以巨亿计,西域一看,马上动了经商念头,提出要求去看市场,这个要求当然要答应。可是隋炀帝一听,马上把市场变成炫耀的新舞台,下了三个命令:一是整齐,二是丰富,三是不要钱。整齐上,把市场装饰一遍,冬天,路上树掉叶子了,所以,都要缠上帛,店铺里要紧急装修,外观至少要好,要求不管卖什么,必须铺上上好的龙须席。丰富上,隋炀帝要求店铺要拿出最好的商品,不能休息,不要钱,就违反商业规律了。
凡有西域胡商经过,必须主动热情地邀请吃饭,一定要拿出最好的,酒足饭饱后,如果要买单,要坚诀拒绝,中国丰晓,酒食例不收钱。这些商人就集体增肥,说中国真是神仙国度。这能骗得了他们?他们参观几天就知道,这是事先安排好的,也见过穷人,一天,饭馆说过后,胡商说,你们大隋真富,但是,我看你们也有穷人,也有穷得单薄的,我也替他们心酸,为什么皇绢帛不给他们做衣服穿。小贩不知道怎么回答了,但是隋炀帝觉得可以就行了,这些胡商送走,隋炀帝西巡才算彻底结束。
应该说,这次西巡,与之前巡行一样,恐怕是利弊参半,利在哪?将青海与新疆东部纳入版图之外,打通丝绸之路,还提高了在西域的声望,西突厥的清况越来越艰难,只好入朝,成了一名武官。原来一霸,竟然成了武官,这是巨大胜利。但是,与此同时,弊端也在让隋付出了巨大代价。这是西行本身还有之后的夸富,都消耗了大量财力,更加厉害的是常规消耗,各地政府得高规格地接待,当然是人困马乏,商业利益就抵销了,由是百姓失业,西方先困矣。无论是扩张领土,还是打通道路,提高国际声望,本是为本国百姓服务,一旦不能,却成了负担,就不能持续下去。现在,隋炀帝向东南西北的巡行部讲完了,隋炀帝的统治就达到了巅峰。
“是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南北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氏之盛,及于此矣。”鼎盛是与隋炀帝的奔走离不开,但是这些功业都是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本身是急功近利的。再加上他的奢侈,造成巨大的浪费,可想而知,给百姓的负担多么沉重。达到鼎盛时,国强民困的问题突显出来。可能大家意识到了,隋炀帝爱护百姓方面就是短处了,这本可以通过用人等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他怎么用人呢?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