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一年弹指一挥间——记我的母亲与抗美援朝医疗队

 念
 特
 刊
每个人都有一道伤口,
或浅或深,
盖上布,以为不存在。
我把最殷红的鲜血涂在那里。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车辙日复一日前行的痕迹,可以被冲刷洗净,而抗美援朝的硝烟绝无可能从每一个亲历者的心中吹散!

岁月匆匆,斗转星移,转眼大半个世纪过去了,一部电影——《长津湖》将历史的疮疤再次揭开,而现实中除了冲锋陷阵的战士,还有不少在后方默默支援的医疗队员。

查阅有关资料,抗美援朝期间,上海市曾先后分批次派出14支医疗队计746位医务人员,在上海北站乘坐火车奔赴朝鲜前线和东北各地,医疗队不仅救治伤病员,也为部队建立医疗机构,健全医疗制度、培训医务人员,还要研究和摸索被美军凝固汽油弹、化学武器、细菌武器所造成伤害的医疗方案。上海这些医疗队到了东北之后,中央有一个考虑,这些医务人员很宝贵,不放心让他们过江,所以安排在东三省境内建成后方医院。

前几天(10月10日),母亲收到原古田医院老同事顾月明医生发来的一张截图,已经93岁高龄的她感慨万千,这是一张当年广慈医院即现在的瑞金医院参加上海市第二批抗美援朝医疗队的报名名单,她的名字“徐世芬”三字在照片左下角赫然在列。看到这珍贵的截图照,71年前的往事一点一点从她的脑海深处浮现出来。

受上海市卫生局指令,1951年7月广慈医院组建第二批抗美援朝医疗队,由眼科聂传贤任大队长,外科史济湘、林言箴、内科龚兰生、陈家伦等20余名医务人员报名参战,当时我母亲年仅21岁,作为一名年轻的内科护士,她积极报名加入援朝医疗队。

要和武装到牙齿的美国人打仗,而且战争的残酷程度史无前例,要说没有一点顾虑是不可能的!但国难当头,有国才有家,母亲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积极报名参战,打仗哪有不死人的,她把自己剩余的衣物都送了别人,是准备“光荣”的。

同年八九月间,队伍在震旦医学院老红楼前(现交通大学医学院西院)集合,并在大礼堂(因建南北高架桥已被拆除)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照片中的母亲身着统一长裙服装,胸佩红花,飒爽英姿,朝气蓬勃。由于我外公外婆早亡,队伍出发时只有我大姨前去送别,医疗队告别亲友,在“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国家,就是保家乡……”歌声中出发,新闻记者抓拍这一瞬间,刊登在当年报纸的头版上,留下了极为珍贵的照片。

上图行进照片左侧纵队第三人为徐世芬

医疗队员乘火车奔赴鸭绿江畔,入驻辽东省通化附近二道江(今吉林省境内)一所极为简陋的部队医院,只有最简单、最原始的医疗设备;医疗队员分男女两组,分别宿在两间房里,不分白天黑夜,随时接收从前线转送过来的志愿军伤病员,凡是冻伤、手脚伤残需要截肢或取出体内子弹的由外科医疗组处理。母亲分在以龚兰生医生为领队的内科小组,负责处理高热、昏迷、精神障碍等伤病员。重伤员转送齐齐哈尔第二陆军医院治疗,轻伤员就地包扎治疗痊愈后重返战场。

很多志愿军伤病员被送来医院时都穿得很单薄,连棉大衣都没有,冬春时节,二道江地区天寒地冻,气温低至摄氏零下15度甚至更低,天上刮着六七级寒风呜呜作响,在这滴水成冰的恶劣环境中,冻伤的战士都有麻木和皮肤发黑的症状,血肉之躯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饥寒之苦,很多严重冻伤的战士被送往外科不得不进行截肢治疗。内科病房里,有的战士发着高热甚至神情模糊,口里仍喃喃喊着:冲啊! 冲啊!……看着这些伤残的年轻战士,母亲心情沉重,深感揪心、担忧和责任重大,默默地不停地给战士们喂药、补液、端水、送饭……

左一是龚兰生,左二是徐世芬

中间即徐世芬

当时医疗队的伙食是馒头加咸菜、萝卜干,没有餐桌,大家轮流站着匆匆用餐,即便如此,相比前线官兵不知好了多少倍!

身处战争时期,医院的周围荒无人烟,很少有人干农活或其他活动,这里离鸭绿江有一段距离,相对来说还是安全的,偶尔可以听到隐隐的防空警报声、枪炮声,医生护士们也早已将自己和前线厮杀的战士融为一体,日以继夜奋力治疗、护理着受伤的志愿军战士。

医疗队员定期轮换,在半年多的医疗队工作中,由于队员们的精心治疗和护理,母亲所在部门没有一名伤病员因医疗延误而去世,这让母亲感到无比自豪。一直珍藏着的老照片和抗美援朝纪念章,是当时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员最美的勋章,它使我们后辈人深刻领悟到当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艰难,和平环境来之不易。

1952年4月广慈医院参加上海市第二批抗美援朝医疗队部分志愿军在胜利归来路过山海关时合影,后排右三是徐世芬
抗美援朝纪念章

第二批抗美援朝医疗队返回上海后,我母亲再次回到医院工作。不久,组织上将她作为调干生,选送她去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深造;1959年完成学业她又响应党的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分配祖国大西北乌鲁木齐市新疆医学院工作。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父亲响应国家“备战备荒、准备打仗”号召,随上海仁济医院支内医务人员一起支援上海后方小三线建设去到安徽皖南山区古田医院工作,母亲也于1970年从新疆调到皖南山区与父亲会合参加小三线建设;随着国际形势逐步缓和,国家对小三线建设作出重大调整,我母亲于1984年返回上海,安排在上海仁济医院工作,并于1989年光荣退休。

第二排白发者为徐世芬

母亲为人低调,从不向别人提起自己参加抗美援朝的经历,她说,想想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蒙受了那么大的牺牲!自己与那些战死沙场埋身异国的战士相比,能活着回来已属幸运。所以她平时很少开启那扇回忆之门,不想碰触那些让人辛酸的往事!母亲常常教育我们子女,勿忘历史勿忘英烈,好好工作报效祖国。吾辈理当继承光荣传统,发愤图强,像我们的前辈一样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71年前抗美援朝战争,彪炳千秋,志愿军用血肉之躯筑成一座钢铁长城,用铮铮铁骨捍卫祖国万里河山,为我们赢来了几十年的和平环境。71年后,山河无恙,人民安康,而那群最可爱的人,其中很多已经长眠地下,可他(她)们的英雄形象光辉业绩却永存于世,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我们同样不会忘记,感谢所有那些为国捐躯和所有那些英勇参战的英雄!

2019年徐世芬女士九十寿辰(右一为作者)

致敬,白衣天使!致敬,中国人民志愿军!致敬,我挚爱的母亲!致敬,所有那些保护过我们的英雄前辈!

二○二一年十月十八日

(作者朱雁,原宁国古田医院徐世芬医生之女。1973—1978年在宁国县胡乐小学学习,1978一1981年在旌德县德山里仪电中学学习。1982年回沪,1984年上海新成中学毕业,1984—1986年在上海浦明师范学习。1986年参加工作,先后任上海市东南小学、上海市海桐小学教师,2020年退休)
(0)

相关推荐

  • 战士为国出征,收到一件慰问品,却出现一个戏剧性的巧合

    1951年3月28日,志愿军第四十七军在军长曹里怀.政委李人林率领下,乘坐39列火车奔赴朝鲜战场. 部队刚抵达鸭绿江边时,祖国人民送的一批慰问品也恰好被运到了那里,有关部门当即给踏上征途的四十七军将士 ...

  • 被遗弃东北的日本少年,却谎报国籍抗美援朝,69年后获得最高表彰

    1950年6月,朝鲜半岛南北两端发生激烈的冲突.由于美苏两国的分别加入,这场战火被引到了鸭绿江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再度面临艰难抉择."打还是不打,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当时国内对于 ...

  • 塞北专栏 || 《抗美援朝老战士谭建华》——啄木鸟

    抗美援朝老战士谭建华 塞北专栏 作者名片:啄木鸟,地质工作者,中国地质作家协会会员,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作家进修班进修.散文,诗歌散见国内报刊杂志,喜欢在西部的大地上行走 ...

  • 【建校70周年】看《长津湖》,遥记70年前的创校历程

    电影<长津湖>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电影<长津湖>的热映带我们回到那个雪与火的场景,展示了一场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谱 ...

  •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抗美援朝战士,慷慨激昂,雄赳赳,气昂昂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抗美援朝战士,慷慨激昂,雄赳赳,气昂昂

  • 太传奇!黄河医院的前身竟是70年前的她……

    ·大河三门峡,给你及时.有用.权威的三门峡新闻 太传奇!黄河医院的前身竟是70年前的她-- [她的名字] 黄河三门峡医院,是一所有着70年光荣历史的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伟大 ...

  • 《三言两语记》集(七十一——八十)

    <三言两语记>(七十一) 1. 办了好事,不一定得到好报,那是因为他人的原因:做了坏事,必定得到恶报,那是因为自身的缘故. 2. 以做生意的方式待人处事,到最后被算计的只能是自己. 3. ...

  • 刘佩学:平生记(七十一)

    [总第120203期] 平生记(七十一) 作者:刘佩学 苋菜,学名反齿苋,不光是野菜,也是一味药材.曾经吃过母亲做的苋菜团子,也吃过淖水苋菜凉拌,没有什么特殊味道儿,一股淡淡的清香.尤其这个季节,路边 ...

  • 观医诊疾记一百七十一  手法推拿调理乳腺疼痛

    有一次,吴老师在我这里喝茶.正好朋友王女士也过来玩. 王女士对中医不是很了解,而且非常排斥吃中药,她的印象中,中药都是苦汤汤,一定要远离.因此她见了中医,好像都很想要回避.但这次,她却听我们说话,然后 ...

  • 卷九十一 七部名数要记部

    ◎九守凡九篇 △守和第一 老君曰:天地未形,窅窅冥冥.浑而为一,自然清澄.凝浊为地,清微为天.离为四时.分为阴阳.精气为人,烦气为虫.刚柔相成,万物乃生.精神本乎天,骨骼根乎地,精神入其门,骨骼及其根 ...

  • 纪念抗美援朝七十一周年

    文/佳欣 英勇儿女去邻邦,抗美援朝保故乡. 困苦艰难魂不惧,终将胜利著华章.

  • 卷三百四十 ◎兵部七十一

    ○常 <释名>曰:九旗之名,日月为常.画日月於其端,天子所建,言常明也. <尚书·君牙>曰:惟乃祖乃父,世笃忠贞,服劳王家,厥有成绩,纪于太常. <周礼>曰:日月为 ...

  • 认知世事(六百七十一)

    一个人能够走多远,要看他有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 要看他有谁在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要看他有谁相伴. 人有了物质才能够得以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 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区别吗?动物生存,而人则 ...

  • 偶遇(七十一)——品味江西(二)

    打开心窗,走出家门.用偶遇摒弃偏见,用偶遇成就独特的自己. 偶遇是愿,行走有缘,有缘才能圆了自己的愿. 正如他人所言:行走,就是离开熟悉的地方,然后不一样的归来:行走,就是在地图上留下脚印,然后慢慢回 ...

  • 卷三百七十一 ◎人事部十二

    ○胸 <说文>曰:膺,胸也.臆,胸骨也. <广雅>曰:臆,膺胸也. <释名>曰:胸,犹啌々气所冲.(啌,许江切.) <左传·僖下>曰:魏犨爇僖负羁氏.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