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岁左右算老人吗?心理专家的回答很肯定
衰老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事情,自然规律我们违逆不了,顺应才是最好的选择。
随着时代变化,生活水平、医疗水平各方面发展优良,现代人的寿命普遍增长,很多人到了六十岁左右依旧神采奕奕。那么在当前的这种水准下,我们应该怎样划分老年人和中年人呢?
正确看待年老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要经历八个不同的阶段,当年龄进入五十岁后,可归纳为进入老年阶段。
从这一理论出发,五十岁必然算是老人。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在这一生命阶段的主要社会任务不再是创造价值,而是获得“完善感”,感悟人生的真正意义以及价值。
所以,这一阶段算是从中年到老年的过渡,做好过渡工作,老年以后的生命历程体验感就更好。很多人在年老失去劳动能力后,会陷入一种郁郁寡欢、觉得自己没有用的状态。
因为无法劳动创造价值,他们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但同样是无法创造社会价值的孩童就不会有相同的烦恼,因此这一阶段要做的事情,是正确对待年老。
年老意味着不断失去,同时也在不断获得,重要的不再是得到了多少或失去了多少,而是如何看待人生得失的态度,怎么看待自己过往的一生。
年老未必比其他生命阶段差,年过半百的你,没有竞争压力,也不再需要为了儿女和工作操心,拥有足够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只要不因为年龄而自怨自艾,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人生的最后几十年依旧能够过的风生水起。比如摩西奶奶,76岁才开始学习绘画,但她八十岁的时候,便举办了个人画展。
人生永远没有太晚,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生命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这种生命力,并将其在最大限度内发挥出来。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当然,除了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年轻时积累的晶体智力也会影响一个人的老年生活。美国心理学家雷蒙德·卡特尔把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是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随着岁月流失,人的流体智力会消退,以习得经验为基础的晶体智力则会因个体的不同而不同。
不少人在年老以后,依然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各种新能力,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知识,并将其为己所用。虽然年事已高,但年轻人会玩的东西,他们一样也没落下。
这得益于他们积累的晶体智力,所以即便是为了老年生活,也要始终保持学习的习惯。
探索适合自己的活动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来临,如何安度晚年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议题。随着时代的变化,养老方式也从传统的子女养老,演变成了自己养老,空巢老人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
其实,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没有必要感叹世风日下。在养老系统日趋完善的今天,步入老年的人若能改变固有思维,安然度过晚年生活不成问题。
在我国,很多老人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便只顾着打理家务,帮助儿女照看孩子。而大部分儿女工作都比较忙,且因为两代人的生活习惯理念不同,很容易造成家庭矛盾。
与其这样,不如去寻找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探索适合自己的活动,像摩西奶奶就选择了画画。
摩西奶奶曾说:“我绘画不是为了名声,更不是为了财富,是为了时光流逝使我心安。在画画中,我获得的是内心的欢愉与宁静,而不是名利。”
人至老年,人生的大部分任务已经完成,此时最重要的是心安,享受生命划过皮肤的美好。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凭借自身规划,让自己的生命开放出独特的生命之花,所以不妨大胆一点。
《论语》中说:“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活到一定年纪,荣辱得失都看得很透彻,若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安心享受晚年,那种看尽世间百态后的心境,是年轻人根本无法达到的。终归人有千百种活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便是最佳。
- The End -
作者 | 汤靡达
参考资料:
Montepare, J. M., & Lachman, M. E. (1989). “You are only as old as you feel”: Self-perceptions of age, fears of aging, and life satisfaction from adolescence to old age. Psychology & Aging, 4, 73-78.
此内容由腾讯新闻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