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识趣(83):假仿真古不靠猜 真仿皆有看点在
到代真古绝大多数大开门一眼见真(参见《古玉学步(159):玉到高处堪共睹不到开门非高古》),海量新仿同样绝大多数一瞥见假,勿费思量。
当然也有极少数特征不显著的真古和很少数精心制作的高仿,需要反复考量才能判断真伪。这样就难免会产生对一件藏品看真看仿大相径庭结论的现象了。
一件韘形玉饰、俗称为鸡心佩(图1,以下简称“此佩”),有专家说是东汉时期、有专家说是宋仿、有专家说是现代仿,到代采信哪一种判断?确实让收藏者无所适从了。
图1-1
图1-2
真仿是个客观事实,真毕竟有真章、仿定然有仿点,厘清看真、看仿的客观依据,方为判断有据、看点实在。
(一)辨形
此佩的主体纹饰是高浮雕螭虎(亦或称为螭龙、螭虎龙)。
螭纹最早见于商周青铜器上。到战国时期,玉器上开始出现螭纹形象,此后的汉魏、元、明、清一直延续。唯唐、宋略少,是螭形在玉器上出现的低潮期。
两汉时期是螭虎龙纹饰最为广泛运用的时期,凡玉璧、玉印、玉韘、玉剑饰等器上,皆频频出现螭虎龙的身影。
如汉南越王墓、汉中山靖王刘胜墓、汉海昏侯墓、狮子山汉墓等,都出土了螭虎龙纹饰的玉器(图2)。
图2-1:海昏侯墓出土玉剑首
图2-2:汉南越王墓出土玉剑鼻
图2-3:狮子山汉墓出土玉韘
其他各大博物馆也收藏有大量雕有螭虎龙纹饰的玉器(图3)。
图3-1: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玉剑首
图3-2:河北博物院藏汉螭虎钮方玉印
而螭虎纹韘形佩同样也不鲜见(图4)。
图4-1: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韘形佩
图4-2:北京故宫藏藏鸡心佩
图4-3:上海博物馆藏蟠螭纹韘
图4-4:上海博物馆藏东汉蟠螭纹环
欣赏大量馆藏螭虎龙玉器后,不难发现螭虎龙纹饰有以下共同特点:
(1)兽首以大型猫科动物为原形,短首、圆脸、目光犀利(图5);
图5-1:猫科动物面部
图5-2:古玉螭虎兽面
(2)夸张扭曲回首、多以脊纹显示强劲肌肉(图6);
图6:汉南越王墓出土玉剑首
(3)身形灵动表现穿云状(图7,参见《古玉玩味(86):龙螭有别在兽足扭转穿云显灵动》)等等。
图7:巢湖博物馆藏汉玉卮
回察此佩,兽首非猫科脸型、伸长似马首显得怪异无厘头,身形缺失一段不流畅、该穿云时却别扭(图8),画虎不成反类犬,纹饰形非汉工。
图8
(二)识工
此佩为高浮雕韘形螭虎纹。由于远图不能近观的局限,无法对其他细部工艺进行考量,但是仍然能从取料工艺上考究一番。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由于工具的局限,古工高浮雕皆为管钻取料。到代真古玉往往留下许多管钻残痕,或者留下管钻作意——管钻取料部位的相应遗留。
汉南越王墓出土玉剑饰留下了古工艺痕迹(图9,参见《古玉学步(191):高古浮雕看减地再识浮雕老工艺》)。真品古玉,无论多么精致,都不可避免留下工艺痕迹或者工艺作意。
图9-1
图9-2
图9-3
回察此佩,凡取料部位皆无管工痕迹、或者管工作意(图10),取料非古工所为。
图10
图10
(三)察沁
真沁净、熟、润、美(图11),宝气灿烂(柔和):
图11-1:古玉残片
图11-2:上海博物馆玉韘
图11-3:上海博物馆玉带钩
仿沁浮、滞、脏、丑(图12),贼光四溢(刺眼):
图12
真古玉经历入埋的沧桑熟透与仿古玉的料透有着天壤之别,所谓“形而上方察神韵,形而下处辨迹痕”。光气、皮壳多靠意会、难以言传了(图13)。
图13
此佩形非汉、工非古,此佩现代仿古一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