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124,马桥文化的亭林

上海所在的环太湖流域,在新石器时代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都被命名为文化,按照时间前后,分别为:

  • 马家浜文化,约距今7000年--6000年;

  • 崧泽文化,约距今6000年--5300年;

  • 良渚文化,约距今5300年--4300年;

  • 马桥文化,约距今3900年--3200年;

可以看出,从马家浜文化到崧泽文化,再到良渚文化,在时间上是可以衔接的,从出土的文物来看,文明的发展基本上也是一脉相承的。但是从良渚文化到马桥文化之间有400到500年的断档,从出土的文物比较,后起的马桥文化竟然大大落后于之前的良渚文化。

后来发现了广富林文化,约距今4300年--4000年,填补了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之间的空白,但是从出土的文物看,广富林文化既不是良渚文化的继承者,也不像是马桥文化的源头,而且广富林文化的遗址特别少,不清楚这些人群是如何繁衍生息的。

马桥文化现在被认为是先越文化,相当于中原的夏商时期,到西周以及后来的春秋时期,生活在太湖平原上的族群被称为百越,或者东越、或者山越等等,他们应该是马桥人的后裔。

但是,在马桥文化和春秋时期的百越之间,同样出现一个断档期,时间大概有100年,那是几代人的时间,不可能是马桥人整体迁移出去,过100年,再整体迁移回来。

马桥遗址发现于1959年,1982年把这种类型的文化定名为马桥文化。1966年,在亭林镇发现古文化遗址,之后经过数次挖掘,发现其下层为马桥文化,上层介于马桥文化和春秋越文化之间,承上启下,将二者之间的缺环补上了,但亭林遗址反应的还是偏向于马桥文化更多一些,后来被命名为马桥文化亭林类型。

这个遗址现在位于亭林公园内。

大门两边是居民楼

你好,亭林先民

遗址出土的文物基本都保存在金山博物馆,一小部分在上海博物馆,原址除了这块省级的文保碑,还有几个石雕。有意思的是,石雕表现的是良渚时期的玉器,大概这个时间更悠久。

有玉璧、玉琮,还有一个大概是耘田器或者玉璜

亭林的文化人最早的大概是顾野王,元代有杨维桢和陶宗仪,后来比较少,最年轻的是韩寒,这几年似乎听不到韩少的声音了。

顾野王读书堆应该是整修好了,其伟岸的雕像矗立在顾公广场上。这次得以绕读书堆一圈,看完整了。这个土堆目前残高4-5米,上面长满了高大的乔木。越人的墓葬与中原地区不同,先是土墩墓,后来发展为石室土墩墓,目前在环太湖平原发现的土堆,几乎都是这个用途。顾野王是否在此读书不确定,但这个土堆下有古越人的墓葬,大概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在亭林镇南1公里左右,有一个招贤浜遗址,属于马桥文化,大概也是亭林类型。《马桥文化探微》一书有介绍:

发现于1973年,原名张堰口遗址,后因遗址附近新开河名,更名为招贤浜遗址。该遗址的中心区域主要分布于招贤浜的两侧......

另外百度的介绍要详细一点:

招贤浜古文化遗址位于亭林镇东新村9组招贤浜口新开河两岸......

根据这些介绍,谁要是能找到这个遗址,一定是天才。好在美篇有文章介绍,那位先生费了老劲才摸索到原址,多谢多谢!

西侧村宅上,有人看到我在拍照,于是走来了二位大哥,他们热情地和我聊天,他们告诉我,根本没有“招贤浜”,又告诉我“招贤浜”的来源:
1975年,发现第一件文物的地方,是在本座桥的南方约100米处,有一条东西向的小河,河名叫“张堰浜”,是通向张堰的小河,现在已经填没了。当时,上海市考古专家,听了亭林本地口音“张堰浜”,写成是“招贤浜”。于是,“招贤浜古文化遗址”就成了考古界的“专用名词”。
错误就是这样来的,怪不得我到处找不到“招贤浜”的原因。我听了他们的发音,“张堰浜”果然和“招贤浜”的发音极相似。

不是桥港,而是祝家港

松金公路口有这个标志,我看到一个花丛,没看到海

招贤浜遗址涵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吴越文化,也有唐宋时代遗存,以马桥文化堆积为主。马桥文化的陶器出现了少量的硬陶和原始瓷,这是马桥文化的特点。招贤浜遗址的发掘面积较小,出土遗物较少,但这些零星的发现也为了解上海地区古人类的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此遗址是省级文保单位。

距离那座拱桥100多米有一座小房子,当年发现第一个文物的地点在那儿

从房子的正面看,住在里面的人不容易

前面的土堆大约2米高,上面种了南瓜,可能不是有意种的

亭子兄告诉我:“这个遗址的文化堆积层要枯水季节从河岸断面才能看出来,说明现今你看到的高出平地2米,可能是后期开挖河道淤土堆积的岗地,撇开历代地层堆积,良渚时期的文化层埋藏应该相对比较深才是。”嗯,现在是丰水期。

这一片土地已经出租给外来农民耕种,如同三千多年前的马桥人(亭林人)一样,他们以农耕为生。不管彼此的工具有什么区别,其实我们的目的都一样,都是为了生存,生存之余,找点乐子。

(0)

相关推荐

  • 马桥遗址告诉你,上海历史有多悠久

    上海,多少年来在人们的印象中,是由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开埠才100多年.不过,今天要告诉你,上海历史真的没那么短暂,而是绵长悠久,并且还很精彩-- 最有力的实证是马桥遗址,以及由此命名的" ...

  • 要追溯闵行乃至上海的“源头”,这个地方不可不看

    在很多人印象中,上海是直到近代才由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大都市.事实上,经过50多年考古研究,上海古海岸线"冈身"地带,已发现一连串的古文化遗址,最早达6000年,其中也包括了位于我 ...

  • 韩建业:良渚、陶寺与二里头——早期中国文明的演进之路

    良渚古城.陶寺古城和二里头古都的面积都在300万平方米左右,是目前发现的商代以前最为宏大的聚落遗址.本文结合早期中国历史文化格局的变迁,拟对这三处超大型中心聚落的结构功能.统治和影响范围.形成和衰亡背 ...

  • 邮说汉字起源之谜3第二节 遗迹文物中找发端

    第二节 遗迹文物中找发端 根据对上古时期遗存下来的岩画.壁画和出土的上古器物上的符号.图画进行研究,人们提出了汉字起源的众多学说.我归纳起来主要有"贺兰山岩画"说."贾湖 ...

  • 草鞋山的期待

    <姑苏晚报>2021年07月05日 B05版 吴波 最近,草鞋山遗址的出土文物正在吴中博物馆热展.这是该遗址发掘之后,第一次较全面的集中展示.吴地历史文化的研究者.文物爱好者都应该去看一看 ...

  • (35)青浦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一)

    青浦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名称 批次 公布日期 所在街道 地点 年代 类别福泉山古文化遗址保护地1984.5.4重固镇福泉山周围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崧泽古文化遗址保护地1977.12.7赵巷镇 ...

  • 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130,马桥文化展示馆

    这个小解说员很棒,非常可爱: 马桥遗址,位于北竹港西一百米的北松公路北. 冈身是六千年前上海的海岸线,一道贝壳砂堤.如果细分的话,吴淞江以南的冈身,由西向东,包括沙冈.紫冈.竹冈和横泾冈.几千年来,这 ...

  • 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126,马桥文化的金山坟与汤庙村遗址

    当良渚文化退出环太湖流域后,原先在边缘地区的族群尝试着进入良渚人的领地,其中一支来自闽北,他们顺着武夷山脉的孔道,进入浙西南,发展为肩头弄文化(肩头弄在衢州江山).这些先民顺着衢江.钱塘江到达杭嘉湖平 ...

  • 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之五,马桥文化

    制造石制工具的原料是燧石,燧石坚硬,本身分为一层一层的,比较容易剥落,而且单层的厚度不大,敲碎后会产生锋利的断口,像个刀刃一样. 最早的人类,在700万年前被迫离开赖以生存的森林,来到平原上,突然暴露 ...

  • 家里也很美!用微距镜头发现身边的“小小世界”

    最近,天气变化频繁温差大,出门拍照很容易感冒.与其冒着感冒的风险外拍,不如尝试在家拍拍照吧!用微距的视野来观察一下身边熟悉无比的世界,你会有意外收获,说不定会发现一些"新大陆"呢! ...

  • 性命之谜(廿三)指尖上的世界,了解身边物质千变万化的微结构

    原创二十一世纪新搜神记2021-01-21 14:17:25 触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俗话:眼见为实.但在这世界上能够欺骗眼睛的太多太多.象石材仿木.木材仿石.肉形石.食材假山.假花.假人. ...

  • 人生境界:移步到处是风景,身边方寸皆世界,举目满眼是乾坤

    文丨萱小蕾.图丨网络 ▼ 好像一夜之间,那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书就蔓延了整个网络. 当时随便看哪里,似乎都能看到有人引用. 有人拿这话签名,有人拿去发朋友圈,也有人拿 ...

  • 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129,马桥

    马桥老镇本名山海镇,地处沙冈和俞塘汇合处.明末清初,形成商市,因当时镇上有四座石桥分布形状似一匹马,故人称马桥市,清乾隆年间始称马桥镇.我的想象力不行,怎么也想象不出四座石桥的分布形状能勾勒出一匹马的 ...

  • 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之二十七,亭林

    沿着320国道向前,如果注意路旁的里程碑,K23是申北路,K26是颛桥,K29是北桥,由此折往西,是北松公路,属于320国道,K33是马桥遗址公园,K39是车墩,有车墩影视基地,<色戒>曾 ...

  • 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之四,马桥人的生活

    从闵行博物馆展示的文物,可以大致看出马桥人在四千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这大概是家长带孩子去博物馆参观时,想要知道的内容. 先看石器.马桥文化所处的时代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石器是他们的主要工具.旧石器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