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了!白掌塔近处发现《佛帝庵碑》:七祖佛爷在金台山呆18个月之谜
根据清光绪《阳明山志》,我们了解到秀峰禅师先在今新田县陶岭东山岭尼姑庵居留了十八天,然后,直接去了大观岭秀峰山。这个秀峰山其实就是指金台山,是后人因秀峰禅师在此居留十八个月,后成七祖,寺以山名,遂称秀峰山。这里的“山”是“山门”的意思,而不是“峰峦群山”的意思。
为什么说七祖佛爷在金台山居留十八个月,而不是说他在这里当了十八个月的和尚呢?我们看,秀峰禅师是14岁半——16岁这段时间在大观岭。这个年龄根据大明律例是不允许当和尚的。朱元璋统一全国后,下令民间女子没有到达四十岁的,一律不能当尼姑,后来还把这项限制提到了六十岁。男子不到二十岁的男子不能出家当和尚。既然秀峰禅师在大观岭18个月,当然是居留,而不是出家。16岁以后,秀峰禅师虽然被明性和尚收为徒弟,但是仍然不能住在寺庙里,所以《阳明山寺》中记秀峰禅师是20岁那年被师傅请到了寺庙里。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不当和尚,秀峰禅师在金台山寺做什么呢?其实就是扫地、捧祭品之类的事。古代捧祭品是要童子身,所以,秀峰和尚结婚、不洞房都要跑到金台山来,并在此十八个月。
金台山,是建文皇帝智眉禅师在世时修建的一个为自己祈福的寺庙,这里在明清时期常住和尚有三十多人。每天都要为佛帝智眉诵经祈福,为去世的帝王诵经祈福,这也是始自朱元璋。永乐帝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才得到了他的军师僧人姚广孝。庙里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和尚,所以没有人能够捧祭品,就请童子去捧祭品。由此,秀峰禅师才能在此十八个月。
为什么秀峰禅师又要离开金台山呢?那是因为,捧祭品超龄了!《阳明山志》讲,这里不是他的理想出家之地,也是有一定道理的。都是些老尚,哪里轮得到他出头?所以他要跑到人烟稀少的阳和山去。这里插一句,去大观堡的路上,就有一处地名,叫阳和氹,这个地名就是从智眉和尚从阳和山带过来的。
到了阳和山,虽然被明性长老收为徒弟,他依然不能常住庙中,所以找到歇马庵附近的一个山洞,刻了汉皇的石像藏在山洞内。数年前,被人盗掘出来,丢弃在汉皇殿。这一事件,也说明,秀峰禅师是在金台山添灯油、捧祭品、扫墓等做齐郎。
(这就是秀峰禅师花三年时间撮石而成的“智眉像”,即汉皇像)
下面,梅语说说几处寺庙名的真实含义。
1.金台山,在白掌塔西250米处。是智眉生前建造为自己诵经祈福的寺庙。全称紫金台山。能有此称呼的,只能是帝王的祭台,所以金台山又叫佛帝庵,《佛帝庵迹》碑现在都保存在金台山附近。“禹筑紫金台,望九嶷而祭舜”,这就是例证。70年代时,被生产队抬去做碾米机座。90年代,碾米机房卖给私人,结果此户村民主人就变了哑吧二十年。前此年,把碑抬出来,结果一位邝姓村民把碑打料一个小角,不过,梅语有此碑未打烂前的照片。
(金台山遗址)
在(在金台山发现的《佛帝庵碑》碑头。佛帝,也就是帝王僧!)
2.玉屏山:玉屏山现在是个村庄,距白掌塔2里许,今属新田辖。村庄得名源于开村前,此处有玉屏寺(山指山门),又称玉屏山。它的含义就是:传国玉玺的保护寺。根据《白掌塔铭》,朱元璋传给建文帝的传国玉玺就埋在这里。明清时期,这里常常住着72位武僧,巡察保护白陵。玉屏山前有太子山,后人讹为台子山。就是太子为父守陵住地。
3.高台山:在永安圩,距白掌塔三里许。得名源出这里是智眉之母“太皇太后”简称“高太”出家之处。
4.万寿寺:在阳明山,由秀峰禅师所建造。“万寿”即“万岁”指皇帝,这明显是秀峰禅师为建文帝祈福所建。
5.汉皇殿:双称汉王祠。秀峰禅师把自己撮成的石像藏在这里的山洞里,后立祠祭祠。秀峰禅师坐化后,有了万寿寺,这里就慢慢倒塌荒废了。而今,这里有数千为野生映山红,就是当年秀峰禅师所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