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做到这4个“不争”,少点世事纷扰

钱钟书晚年在清华园居住时,曾经养了一只猫,但那只猫老爱跟邻居的猫打架。即使是寒冬,只要他听见猫叫,就从被窝里起来,拿跟竹竿去帮自己的猫打架。

每一次,夫人杨绛都要起身去阻止:“别争,别争,伤和气!”

不争,是杨绛一辈子的主题词。她借由一首英国的诗,译出自己的所想:“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老子曾经说过,“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古人有言:人生,不过一杯茶,满也好,少也好,争个什么!浓也好,淡也好,自有味道。急也好,缓也好,那又如何?暖也好,冷也好,相视一笑。

一辈子,几十年。人都是来世上做客的,你争来争去,最后不过是一场空,你得到了什么,不过是从手里过,后来都是别人的人。

不争蝇头小利

苏轼曾经在他的词中写下过这样的句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这句话是有典故的。

据说蜗牛的左触角上有一个国家,叫做角氏,右触角上有一个国家,叫做蛮氏。角氏和蛮氏之间,经常因为一点蝇头小利而掀起战争。

蜗牛很小,蜗牛头上的一个触角更是小得可怜。

而站在广阔无垠的宇宙俯瞰众生,我们每个人的烦恼和欲望,也都如同蜗牛的触角一样渺小。

历史很长,人生很短;宇宙很大,人很渺小。至于名利,不过是蝇头、蜗牛角上的争斗。陷在得失算计中,食不甘味、寝不安宁,这样过一辈子,多么不值得!

老子说:“夫唯不争,故无尤。”

与世无争、与人无争,方能心境坦然。不争不抢,不奢求,反而收获最好的人生。

不争口舌之快

苏轼与佛印和尚是很好的朋友,但是两人都喜欢彼此嘲讽对方。据说有一次,苏轼与佛印两人一起坐着打禅。苏轼趁机睁开眼问佛印:“佛印,你看我坐禅的样子像什么?”

佛印看了看,慢慢说道,“你像一尊高贵的佛。”苏轼听了很高兴。

于是,佛印也反问苏轼:“那你看我像什么呢? ”苏轼笑着说:“我看你像一堆牛粪!”

然而佛印并没有生气,只是微微一笑,苏轼这下更开心了。

回到家,苏轼把这件事告诉自己的妹妹,反倒招来了苏小妹的嘲笑,“人家佛印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如佛;而你心中有粪,所以看人如粪。其实啊,输的人是你。”

一个人,任何时候,都不能逞一时口舌之快,有话慢慢说,能够说清楚的,就好好说,不能说清楚的,干脆就别说了。“好辩”的陋习,不仅得罪人,还让自己心情败坏。

不与小人争利

是小人只会争蝇头小利,个人私利,而不会想社会的大义大利。与小人争,你也可能降格了,让自己也变成小人。

另一方面,小人为利不择手段,没有底线,处处有暗箭、算计与阴谋,花样特别多,要与他们争,你一不小心也就着了道了。你不是小人,不像小人那般阴险、奸诈,也是注定要输的。

《尚书·太甲》里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你总是算计人,总是争夺你想要的一切,最后是作茧自缚,自作自受。

不争家长里短

康熙年间,张、吴两家人因为建房占地的事情,起了纠纷,互不相让。张家人寄信给家中长子,也是朝中宰相的张英,希望以官职为家中撑腰。

没想到回信只收到一首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深感愧疚,于是让出三尺地。吴家人深感张家人没有仗势欺人,颇为感动,也让出三尺地,于是就成了一条“六尺巷”。

人到中年,学会与邻居“互相让利”,别因为一块小地方、一些嘈杂声、一袋子 垃圾等小事情,产生矛盾,即便有矛盾,要主动和解,要学会“吃亏是福”。

和邻居相处愉快,才能为自己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让孩子健康成长。

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很多争强好胜的人物,但是这些人大多都不得善终,争强好胜会让人迷失自我,忘记自己的初心,陷入到欲望和追逐的漩涡当中。

老子在《道德经》当中讲:“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这句话就是在强调,只有不争者反而能够获得胜利。

老子所说的“不争”,并不是说一个人“实力不够”,也不是要人得过且过,而更多指的是心境上的成熟和平稳。这种心态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

老子的《道德经》,原文仅五千余言,但文约意丰、博大精深,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更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指出了处世的方略。

这套《道德经》,不仅提供了《道德经》的原著实录,对原文进行了经典解读,并进行了说文释义,还逐章对相应的经典思想进行了活学活用,值得大家一读。

(0)

相关推荐